「朋」是一个假借字。「朋」的本义表示古代的「货贝」及其「货贝」的量词,在甲骨文、金文中一般用作货贝的计量单位。后来假借「朋」音,表示「朋友、朋党」之「朋」,本义渐渐废失,假借义行之。古人为「朋」的假借义造过一个「倗」字,但这个字没有流传下来,并入到「朋」字中。---------------------------------------------------------- 上古直至殷周时代,皆以「贝、玉」为贵,「贝、玉」在「屋室」曰「寶」: 先民也以「贝」「玉」作为钱币,并用绳子穿起来:
王国维先生在《说玨朋》一文指出, 古制贝玉,皆五枚为一系,合二系为一玨,若一朋。 引自:《古文字诂林》,11 冊,第 153页 所以:
在先秦、秦汉的传世文献中,有表示「朋」本义的用法,如:
「朋」表示货币单位,出土的甲骨文、金文也非常常见,商至西周时期,以「朋」为单位的「贝币」是非常常见赏赐之物: 如《甲骨文合集40073》:赐贝二朋 又如西周的《德鼎》(集成2405)的铭文记载周王赐给【德(人名)】贝币二十朋: 后来,假借「朋」表示「朋友、朋党、共同」,如:
其实,殷周古人为「朋友、朋党」这个假借义造过一个从「人」从「朋」的「倗」字, 比如:《白康簋》(集成4160)——「用鄉倗友」,意思是「犒劳朋友」。 但是,这个「倗」字并没有成为常用字。 综上所述:「朋」的本义为上古的货币单位——「串贝」曰「朋」,假借表示「朋友」之「朋」,后来为假借义造「倗」字,但这个字并没有流传下来。 因为,东周以后,「贝币时代」一去不复返,「朋」的本义渐渐废失,假借义占据了本字,成为常用义。 那么,分担「朋」字职务而造「倗」,已经没有意义,所以并入到「朋」字中。 所以,一句话总结:「朋」的本义「货币单位」废失,假借义「朋友」行之。母字「朋」行之,分化字「倗」废之。--------------------------------- 最后一个问题是,「朋」为什么成为两个「月」部?从「朋」的字形演变可以看出,「朋」从「月、月」纯粹是一种讹写:
楷书中的「月」其实有很多来源,随便举几个例子: 「肺、明、朕、朋」都有月这个部件,但其实只有「明」才是「月」,其他的「月」都是讹写导致的同形。 这是汉字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字形混同」,其实就是传写的过程中的讹错、简省导致,最后以讹传讹,积非成是,约定俗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