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晓丽丨我的书香人生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我的书香人生

文丨 晓丽      版式设计丨强哥

我喜欢读书,但并不是一个逢书必读、见书必啃的书痴。我只喜欢读我喜欢的书,很多书,我是读不进去的,但喜欢的书,一定是读三五遍尚不觉得过瘾。

我读的书并不是很多,但是每读一本书,都是因为一个契机,或者因为某一个人,一次出行,一个故事,或者因为一段心情。书,不在于文字多少,故事情节如何,也不在乎作者是否有名,完全取决于我是否喜欢。

小时候最早接触的课外书,是小人书,书籍不是很多,反反复复也就那几十本,借来借去,翻来翻去,那些故事都能倒背如流了,如《三毛流浪记》、《铁道游击队》、《七十二家房客》、《玉娇龙》、《霍元甲》、《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我最喜欢看的是《家》、《春》、《秋》,也喜欢故事中的女主角---梅。

70后的孩子,在那个物质生活非常贫瘠的时代,加上传统礼教的束缚,让我们获得精神食粮的渠道少之又少,我们所获取的知识,大多来自课本,我们学过很多课文,知道很多地方,但是这些全都是概念,比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课文背的滚瓜烂熟,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桂林在哪个省?在中国的哪个方位?那里是什么方言?什么生活习惯?

相信70后的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记忆,那就是每学期开始,老师发了新书,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语文书从头看到尾,尤其书本最后有几篇相关名著的摘取篇章,我们总是读得津津有味。那个时候,我们的父母根本不会带我们走进书店,买几本课外书,即便我们借的课外书,被父母发现,也是要责骂一顿的,因为读课外书的孩子,意味着他是个不好好学习,脑子里想些歪门邪道的“坏孩子”。

我拥有的第一本课外书,是在兰州上班的姑父送给我的一本《李时珍》,当时能拥有一本属于自己的课外书,然后拿着自己的书去和别人交换,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那本书比小人书大三倍左右,故事性不是很强,文字也不是很多,但图片是彩色的,很精美,没事的时候,我就会拿出来,一遍一遍地翻阅,那本书,一直珍藏了很多年。

大一点的时候,大概上了初中,琼瑶小说和金庸小说突然就弥天盖地流行起来,男孩子看金庸:《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等。女孩子看琼瑶:《昨夜之灯》、《我是一片云》、《聚散两依依》、《水云间》等。男孩子喜欢武术,女孩子憧憬爱情,成为当时的一种风气和时尚。

我也不例外,琼瑶和金庸我都喜欢看,我时而渴望成为美丽优雅的女主角,时而渴望成为武功盖世的女中豪杰,只要能借到这些小说,我常常会在麦田地里找个土丘,坐一个下午,或者点灯夜读,总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读完一本书。记得有一次母亲蒸馒头,那天轮到我拉风箱,那时候没有电,生火做饭蒸馒头,靠的是一个风箱,我手里捧着一本书,一边看一边拉,每翻一页,总是用舌头轻轻舔过,看到精彩之处,完全忘了还要给灶火内添柴加碳,等母亲走进厨房时,锅里已经没有了热气,灶内没有半点火星,按照母亲的脾气,我难免是要挨揍的,但是她看到我手里捧着书,压压抑着内心的火气,轻轻说:“既然这么刻苦地学习,今天这事就不怪你了,赶紧去屋子看书吧……”我吓了个半死,毁了母亲一锅馒头事小,母亲大字不识一个,若知道我看的是课外书,后果不堪设想。

高中课程紧,老师又抓得严,每周只能在家里住一个晚上,所以很少读课外书,但偶尔碰到好书,还是要废寝忘食地一口气读完,那时候读过《平凡的世界》、《爱你没商量》。

大学期间,学校有个图书馆,我才真正走进书的海洋,但仍然是选择性读书,因为那时心情比较浮躁,几乎什么书都读不进去,所以读的书很少,但是读了三遍《简爱》,而《复活》和《巴黎圣母院》等书,都是读了一半就读不下去了。

后来再读书,便都有一段故事。

去云南旅游,在丽江看到一本书《走出女儿国》,作者杨二车娜姆,我突然很想了解摩梭人的生活习惯,于是买了一本,三天内读完。旅游的路上,别人在看风景拍照,我在看书,大巴上,飞机上,轮船上,餐厅里……

去遵义谈代理签合同,午饭期间被朋友带去参观了遵义会议遗址,于是我买了一本书--《遵义会议》,不记得作者是谁,只记得我当时痴迷的想要了解遵义会议的前因后果,会议召开的背景,参会人员,什么是“左倾”思想,红军反围剿的路线等等。

在北京参观了恭亲王府,便迫不及待地去书店买了《和珅传》上下两册,每天吃饭后,睡觉前,公园长椅上,地铁里,只要有我在的地方,一定是捧着这本书,读得如痴如醉。和珅的一生如何弄权敛财?如何一步一步爬到权倾朝野的地位?和珅都藏了什么宝贝?如何辉煌?如何没落?我都想搞清楚,否则我每天脑子里都在想这些。

女儿上小学时,每个假期,老师要求读几本名著,怕孩子读不进去,老师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读,我才认认真真的读完了一批书,有《骆驼祥子》、《城南旧事》、《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朝花夕拾》、《鲁滨孙漂流记》等等。

看了电影《萧红》,我是一定要读《呼兰河传》的。

看了电影《白鹿原》、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我是一定要再读一遍原著的。

大概在2013年,和一个朋友聊天时,他给我讲到了高建群,于是我去书店买了一本《最后一个匈奴》,那时候电子书已经很普及,手机电脑读书都很方便,很少有人还捧着一本厚厚的纸质书,而我就是例外,每天去幼儿园接孩子,排队的时候,其他家长都在聊家常,我在看书;周末去公园,孩子们在一起疯玩,家长们聚堆聊天,只有我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直到有一次有个孩子的爷爷,忍不住过来问我,看的什么书?我笑笑,给他看了封面,他用一口地道北京话给我说,现在谁还看书呀?看你每天抱着这么厚一本书,真行,真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