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香能致远(校园读书)

 晓峰书阁 2016-10-08

腹有诗书气自华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看别人写起文章来生花妙笔,创意无穷,自叹弗如,反思之余,颇感惭愧。故,写以此文,自勉。

——题记



为什么要读书?

做一件事情之前,知道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样才会有的放矢。读书之前,必须先搞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读书?这个答案不言而喻,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争先恐后告诉我: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唐代李白说,“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的确,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挚友侃侃而谈,孔子的要言妙道、曹雪芹的文采风流、屈原的千古绝唱、徐志摩的脍炙人口,妙语连珠,张爱玲的行云流水、鲁迅的入木三分,都会让我们感动不已,心驰神往,在跳动的文字里,我们会感受到那些文学大家的激情和洒脱;我们会体味到那些哲学家、思想家的睿智和超然;我们还能领略到历史的云烟,人间的冷暖,世事的变迁,超越时空,与古人娓娓对话,与伟人促膝长谈,让书香,尽情滋养心灵……

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是一种境界。如果你有烦恼,请你读书吧,因为读书会让你快乐起来;如果你感到寂寞,请你读书吧,因为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如果你感到饥饿,请你读书吧,因为书是精神上的食粮…… 

最是书香能致远    腹有诗书气自华

               ——农村中学生闲暇时间阅读习惯的培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人类的进步史是一部阅读史。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博览群书。当代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要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思维,丰富情感。这一切,都离不开阅读。

作家茅盾曾说过:“课堂上就那么薄薄的几本课本,谈不到多,要大力开展课外阅读、假期阅读 。”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总结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得失后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可见,教材的更新永远赶不上时代的节奏,课本上有限的几篇文章决不能培养出曹雪芹、鲁迅、余秋雨这样的大家。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扎扎实实开展闲暇时间的课外阅读。

现在的学生们宁愿把大部分闲暇时间花费在看电视上,却不喜欢读书。这些学生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理思索。

孔子曾说过,对于一件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复旦附中教师黄玉峰也曾自豪地说过:“学生们爱读书,会读书,将来养成终生与书为伴的习惯,我的教学就成功一半。”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的能力。特别是对于农村初中生来说,教师应该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引导他们利用闲暇时间投身于课外阅读,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为了使学生爱上读书,养成读书习惯,我做了不少努力。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1.以“听”促读。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我有意识地挑选一些精彩生动的读物的故事片断,在课余或课堂上讲讲。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时便戛然而止,引发学生产生想迫切看看这本书的愿望。

2.以“看”促读。利用闲暇时间观看相关影牒,如四大古典名著,现代名著《阿Q正传》、《骆驼祥子》、《子夜》、《茶馆》、《边城》,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待学生看过部分或全部电视剧后,引导学生读书上的文字,同时比较二者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他们体会到影视片虽然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略的;而读小说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和不可磨灭的感情,这些却是持久的。从而使他们喜欢读书,并能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地读书。当然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读名著,再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用来加深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在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中,让阅读教学进行地轻松而又深入。

3.以“读”促读。学生在课内读了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后,进而引导他们读与之相关的一组文章。如读了《最后一课》,学生有感于都德对韩麦尔先生的深刻描绘,教师便可联系古典名著《水浒传》,指出《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性情各异,作者把他们描绘得形像逼真,呼之欲出,从而推荐该书值得深读。又如读了朱自清的经典散文《春》之后,再引导学生去阅读其他作家描写春的文章,也可以引导他们读一组关于其他三个季节的文章。此外,还可以由这位作家的某一篇文章延伸到他的其他文章,或由所选作品延伸到背景材料、评论性文章等。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拓宽视野,在广阔的课外阅读中涵咏、品味,就能真正做到“得道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4.以“诵”促读。有位外国朋友曾经说过,你们中国人说话就像唱歌似的,真是美极啦!为什么汉语有这样神奇的音感效果呢?原因之一,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不同声调的语汇组合排列起来,就会形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教师如能利用汉语的这一优势,指导学生朗诵课外读物中的精美语段,势必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且,朗诵的过程是学生对作品不断认识的过程,朗诵是一种艺术创造!要想朗诵好,就必须潜心钻研原作的风格和感情,这样必然会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和喜爱。当学生爱上了朗诵,可以说他也爱上阅读了。

5.以“写”促读。教师结合学生阅读的材料,布置写作的话题。如读《水浒传》,可以写一写《〈水浒〉人物系列谈》、《我最欣赏的〈水浒〉英雄》;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写一写《当今社会还需不需要保尔精神》;读《朝花夕拾》,可以写一写《鲁迅的童年生活》等。这样做就促使学生仔细深入地研读作品。

6.以“演”促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读老舍的《茶馆》,就让学生选取其中的一些片段进行表演。读其他的叙事性作品,教师可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短剧,利用活动课在班内表演。表演的同学固然要精读原作,看完表演的同学也会怀着强烈的欲望争相阅读原著。

7.以“展”促读。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有了表达的愿望。他们或对作品中的人物品头论足,或对作品的语言、技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应适当引导,让他们把写的随笔、读后感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里展览。学生在尝到初步成功的乐趣之后,阅读的劲头就更足了。

8.以“境”诱读。为了鼓励学生利用闲暇读书阅报,我在班级中开设了“阅读角”。阅读角的书大部分是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部分是我提供的(平时教学中发现的一些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另外我定期向图书室借阅时文杂志,如《读者》、《视野》、《意林》、《美文》、《教学研究》(学生版)等,人手一本,互相传阅,半月一换,解决了学生“没书读”的困境。

9.以“奖”激读。对阅读篇目多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一些知识面广的学生也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见多读书还有奖励,喜欢读书的学生兴趣更浓了,不喜欢读书的学生也跃跃欲试。且班级常规的奖品大都是图书:大到名著,小到杂志。如平时作业优秀奖、综合素质优异奖等,都以图书为奖品。“奖励”成了学生读书的“催化剂”,学生读书氛围日益浓厚,现在已发展到古人所谓的“厕上、枕上、马上(排队走路时)”读书了。

班里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有了这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就像陶行知先生讲的“同学可以互相感化”,好读书的同学能激起别的同学好读书。

二、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引领学生健康阅读。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经常性地为学生介绍有益书报。学生在年龄、学段、性别、心理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推荐书籍、选取阅读材料,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和视野的拓宽,面要广,选要精,尽可能将符合学生心智特点的课外读物推荐给学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一般来说,对小学生可以从容易引起阅读兴趣的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入手,对初中生,可以推荐内容丰富、人文性较强、知名度高的《读者》等刊物,然后针对个性,分别介绍不同的书籍,逐渐把品位高、写法有特色的名篇佳作推荐给学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水浒传》、《红楼梦》等。同时,要结合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选择的读物深浅要适度。太浅,达不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太深,读不懂,将会影响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推荐课外读物要做到:

首先,为了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注意配合教学进度大力介绍有益读物。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名家名篇,具有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教师在围绕重点设计课内教法、学法时,也应把课外阅读指导置于其中,可结合教材的内容,指导学生选择适宜的课外读物。如教《草房子》节选文,就指导学生阅读全文,让学生全面了解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性格,体会《草房子》的写作风格。接着可推荐曹文轩其它作品,让曹老师这种纯美风格影响学生的语言。学了《杨修之死》后,就可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中有写杨修的其它章节,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杨修形象,进而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读《三国演义》,拓宽了阅读面,加深学生对作者塑造杨修形象所要表达的创作意图的理解。再如学了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可引导学生读读《城南旧事》。

其次,随着现代社会各方面信息渠道的杂、广、乱的形势,现代社会文化市场对学生存在着较大的负面影响,教师应有责任相机诱导,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引导他们吸收多方面知识,防止课外阅读过程中出现的“偏食”现象。作为语文教师,对课外阅读内容的认识要宽泛。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是重要的课外阅读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因而,我不仅仅指导学生去读小说、背诗歌,而且还鼓励他们只要有阅读兴趣,凡是适合自己年龄和口味的书,无论是科技的、历史的都可以拿来读,并告诉他们最最简单的判别好书的方法,即“读书时,不时会有惊讶、冲动,想把书中的文字比如一段优美的风景描写抄到笔记本上来,这本书可以把它认为是本好的书”(曹文轩语)。

有时,我们也要让学生的眼光跳出教科书,去开发积累相关的经验资源。比如报刊杂志就是收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宝库。平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大量阅读实用类文章,如时事新闻、商品广告、调查报告等,用这些活生生的事例,开阔学生思维的视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教会课外阅读方法,成为善读人。

提供一些常用的读书方法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读书的基本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往往是“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重视阅读方法的传授和点拨。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以减少阅读中的困难,让学生熟悉不同文体阅读与欣赏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主动寻找阅读的乐趣。不少学生反映,看了不少作品,但没有什么收获,其中就有一个方法问题。“课文也无非是个例子”,所谓“例子”,它应该能提供给学生学习方法、方式上的启迪和教益。数学教师在讲解例题的时候,不仅仅要对题目进行评析,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方法的引导和思维的启迪,在语文课上,也完全而且应该可以做到这一点。教师要系统讲授各类文体的基础理论,导读教材选编的范例,也要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就可从教师讲授的文章中领略到一种纵向、横向比较的学习方法,这无疑为他们课外阅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对于“怎样读”这个问题,我不强求一律,只是介绍以下几种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并举。

中国自古到今积累了精读的丰富经验,阅读教学使用得最多的也是精读法。精读对于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对于如此多的书籍报刊,仅用精读法是绝对不行的。现代人要有“一视就理解,一视就成诵”的略读快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既非天生具备,也不是学生自能习得,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阅读学专家曾祥芹曾在《阅读技法系统》中提出略读的几种方法: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让人受益匪浅。

我觉得,“略读”应始终围绕两点来做文章,一是“量”,二是“质”。既要有“一目十行”的速度,又要有“过目成诵”的能力,这就需要长期大量的练习了。

2.“积累”和“表达”并举。

有这样一个比喻,阅读者应该更像蚂蚁、蜘蛛、还是蜜蜂?蚂蚁只会辛勤搬运,比喻读者只重积累,久而久之,难免成为“两脚书橱”。蜘蛛只知吐丝,比喻读者只重表达而忽视积累。只有蜜蜂,它采得百花之粉,酿出醉人之蜜,比喻读者既重积累,又重表达。阅读者应该像蜜蜂一样。

   我在学期初要让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本用作摘录妙词佳句、美段好篇,一本用作抒写随笔、读后感。如此双管齐下,让学生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每隔一段时间,教师要把两本本子收上来批阅,对做得好的肯定表扬,整理展览,对有所懈怠的,要批评帮助,督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3.尊重阅读个体,提倡个性化阅读。

阅读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的对话交流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作品的意义不仅仅蕴含在作品中,更不是老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应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独立地感知、理解的。

现代诗人戴望舒的成名作《雨巷》因其音韵的和谐、意象的凄美而广为传诵。这首诗究竟要传达出怎样的一种情感呢?这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假如教师没有揭示该诗的深层内容(这不是单纯的恋歌,而是恋爱情绪和政治情绪合为一体的抒发),或许学生就纯粹把它当作一首情诗来读了:浓云密布,细雨纷纷,狭窄的小巷满地的泥泞,几无行人,“我”却撑着油纸伞独自在雨巷里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出现又消失的设想,表达了作者多么渴望挣脱孤独和苦闷,同时又无可奈何地感到挣脱之难。这样的理解也许肤浅不深刻,也许与诗人的创作意图不完全相符,但这却是学生立足作品自主感知到的,而且是合理的、“无错误的”,应予以充分肯定。

    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特有的读书法,把这些常用的读书方法介绍给学生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因此,要让我们的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书海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农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利用闲暇时间课外阅读的地位和作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我们要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开展各种小规模(班级为单位)的读书活动,把讲、读、写、做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即“能让孩子读起书来,这就是一件好事,这是对自己负责、对后代负责的事情。”(严凌君语)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曾几何时,一踏进校园,扑面而来的往往是一片朗朗的读书声书,走进教室,书香飘逸,让人神清气爽。

而现在的学生,一旦谈起刘德华、张曼玉,便会眉飞色舞、滔滔不绝——影视明星的年龄、爱好、生日、星座、身高、逸闻密事甚至他(她)们的父母以及七姑八大姨的名姓家底都了如指掌,但一问到屈原、苏东坡,托尔斯泰、海明威,便茫然若失,一脸困惑,或许还会问你:“他演过那部片子?”网络游戏、俗文化的泛滥,不健康观念地膨胀把精英文化挤到了墙角,而精英文化的缺失又为上述现象提供了滋生的温床,朗朗的读书声少了,飘逸的书香渐渐地逝去了,人都变得俗了、浅薄了、愚蠢了……

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乏味的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这是原国家督学柳斌讲过的一段话。

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冯梦龙也说“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读书可以启志;读书可以医愚;读书可以愉悦身心,激发斗志;读书可以使人进入专注状态,排除孤独郁闷,悲观失望,忧愁烦恼等一切有害的心理因素;读书还可以使人懂得珍惜人生,重视健康和生命,以乐观向上,生机勃发的健康心态去面对生活,体验人生,实现价值。“至乐莫过于读书。”读一首激情澎湃的好诗,读一篇清携永的美文,读一本激动人心的传记,读一点感悟人生的小品,您会顿觉胸中乌云消散,阳光普照,你会倍感生命滋润,精神饱满。

相比之下,在我们教育系统,在我们的校园,读书显得更为重要。

   教育管理人员应该多读书。多读书会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阅历,增长我们的见识,陶冶我们的性情,提高我们的素养;可以使我们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可以使我们少一些官僚习气,少一些粗俗浅薄,多一点民主作风;可以使我们更贴近师情生情,从而在开展工作中建立自己的威信。 

“大雁飞得高,全靠头雁领得好。”“书香校园”建设必须从领导干部开始。

教师应该多读书。教师靠自己的学识生存。教师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但教师应该是多知多能的。教师都明白“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道理,而一桶水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高等教育的几年的学习就能具备的,教师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多学习、多读书,尽量的把自己的“桶”装满。教师首先要多读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通过读书才能为自己的大脑注入更多的“活水”,才能充实自己的“水源”,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才能做一个合格的教师;教师还应该多读一些自己专业之外的书,“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经典的文化著作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历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从而使自己在教学的方式和理念上更上层楼,从而使自己成为一名骨干教师、精英教师。

没有高高品位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品位的学生,一个不喜欢阅读的教师,绝对教不出热爱阅读的学生。所以“书香校园”建设必须从教师自身做起。

学生应该多读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面临了更多的诱惑:电脑游戏、电视、追星、吃穿的攀比、另类扮酷……孩子的追求多了,但健康的追求少了,读书少了,读好书少了,文化品位也就降低了。

无庸置疑,孩子可以通过读书以外的好多其他方式获取知识,但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最高效的途径。

作为一名学生,多读一点书,多读一点好书是必须的。苏轼年轻时就有“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宏图伟愿,所以后来成了伟大的诗人和散文大师;司马迁年轻时博览群书,最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从而彪炳史册;康熙大帝不满足于精通满汉文化,还致力于西方的物理、数学、天文历算,最终成为近代少有的通才。历史上的优秀人物,没有一个不热爱读书的。一个不喜欢读书的孩子,是一个没有发展的孩子,孩子在完成学校科目的基础上应该多阅读一些好的课外书。通过阅读,开阔知识面,完善价值观、人生观;丰富思想情感和人生经历,提高文学品位和文化层次。这也是和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不谋而合的。

但就目前现状来看,我们发现学生现在的读书状况存在很大的问题: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从调查情况来看,时间问题是困扰学生读书的一个主要问题,有95.8%的学生认为自己几乎没有时间读书。过重的课业负担,强行挤占了他们宝贵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被迫望“书”兴叹。在各类学校里,学科课程几乎霸占了整个的课程表,很难看出有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由读书。回到家中,家庭作业往往要占去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如果再在百忙之中抽一点时间看自己喜爱的电视节目,那么读书的时间就简直可以忽略了。

二是无书可读。尽管学生的课桌上书山题海,却很难找到课外书。尽管几乎每个学校里都有图书馆,应该可以解决学生们无书可读的状况,然而事实上情况并不理想。各式各样的学科辅导材料、教学参考书、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旧书……那些甚至早已泛黄的书页实在很难说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复本过多,新书匮乏,书籍不能及时地更新早已使学校图书馆形同虚设,很难承担起传承文明、教育孩子的重任。此外,读书还涉及到一个经济问题。在大多数的农村,很少有可以租借图书的图书馆,这就使得学生获得课外书的主要途径只有购买,而现在图书的价格普遍较高,对于农村家庭来讲,孩子们获得的课外书数量就会相对少一些,甚至长时间得不到一本课外书。

三是书籍层次参差不齐,“好的书本像好的乳牛,供应丰富”,“读一本好书,就像与许多高尚的人对话”。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一首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是早开的紫丁香,那么它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那么它也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而现在我们学生的课外书中,“幽默笑话”“动漫”甚至不适合他们年龄的“成人读物”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即使是那些层次稍高的课外书,内容也比较单一,几乎是清一色的作文选、作文辅导等,较少有成系列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学图书。“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的本领。

四是读书缺乏指导,教师和家长对于学生的读书情况几乎没有指导,没有了指导,学生课外书的选择与阅读就处在一种放任自流的状况,阅读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读书笔记的利用情况也不好,可以说是“有名无实”。因为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读书笔记很少有高质量的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这种为记读书笔记而记读书笔记的行为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此,要在校园内掀起读书热,我们必须做好物质和制度上的准备。

应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图书馆提供尽量多的、质量高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图书馆应该是开放的,应为学生提供阅读或借书的机会。条件不足的学校,可以开展学生教师捐书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提供阅读的资源。学校或年级组,应该为各学科组教师提供更多的阅读书籍,保证教师比学生享有更多的阅读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创办自己的校刊,校刊本身是一种阅读资源,它还可以为学生和教师创造展示自己文学才华的平台。

必须按新课标要求开好阅读课。不能把阅读课变成公共课,谁愿意上就算是谁的。教师应该对学生阅读的内容和阅读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应定期开展全校、年级、班级等各个层次的读书成果展示活动,如在教师中开展读书笔记展示活动,在学生中开展“阅读大王、背诵大王、藏书大王”等比赛,对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树标兵、捧典型,以点带面。

 “好书伴君侧,居高声自远”,“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让我们的校园充满书声,让我们的校园溢满书香。

【附】

曾与北大、清华的一批高考状元打过交道,他们留给我许多深刻的印象,而其中之一就是读书多。选择文科的自不必说,选择理干十、工科的也是如此。读书是他们的一个日常行为,是他们生活中一个下可或缺的部分。烦琐而沉重的课堂学习,并没有使他们放下那些课堂以外的书籍。他们自如地穿越于堂内堂外的书本世界,在紧张与轻松之间,在喧嚣与恬静之间,在现实与浪漫之间,他们显出一番潇洒的派头。结果是,这些在某些家长与老师看来会耽误正常学习的阅读,非但没有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反而促进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博大无边的人文世界,以及那些由优美的语言、优美的风景、优美的情趣酿造而成的审美境界,使他们得到了精神的升华、情操的陶冶、思维的强化、性格的锤炼,同时也舒缓了那种弓在弦上的紧张与无边无际的巨大压力。这些书,成了港湾、绿地、林间湖泊、月下麦田、人生舞台的幕间音乐,使疲倦的心灵得到了慰藉。那些气度非凡且又和蔼可亲的文字,使他们在人生的漫漫长旅中,有了可以诉说肺腑之言的朋友。他们就这样,在这些书籍的照拂下一天天地健康地成长了起来。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