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书评 | 青莲 | 有的书只是书,有的书还是人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有的书只是书,有的书还是人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作者 | 青莲   编辑 | 湛蓝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真的需要相应的生命阅历,才能跟上他文字思想的步伐。从《我与地坛》开始,我便有这样的感触。

手里再次端起他的《病隙碎笔》,有些段落得来来回回地看。我知道,早几年的时候,我不会觉得这本书能成为我的菜。

然而,现在,我可以拿自己的体悟与文字交流。

己近不惑,相继经历了一些痛苦疾患,人世兴废,对生命的过程与来去也有了些切肤的体验,这体验里有仓惶,有安详,有焦虑,有从容,有惧怕,有美好……一路蹒跚,跌跌撞撞,才一点点渐悟:生命,本就是一场又一场永不休止的困境与期盼。正如史铁生自己所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人的一生中,需要面对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多得甚至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不期而遇的往往不是惊喜,而是意外。

比如残疾,比如失意,比如一切的不公和怨怼。

看看这些写于重病治疗间隙的随笔吧,看看这些写于人生之上的哲学笔记吧,它带着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像是从炼狱发出的不屈呐喊。

一个健全的身躯未必比一颗健全的心灵强壮。因为,惟有后者,才可能一以贯之地直面命运的挑战与不公。尤其在当下这个市声喧嚣,物质泛滥的尘世间,要保持心灵健全多么地不易。

因而,读这样从容而安详的文字,实在令我们这些身陷红尘而身不由己的凡夫俗子们汗颜,继而反省与沉思。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48岁时历经一次次透析间隙所写,这部文字的结构独特,以一节一节的片段连接,恰与作者肉身一次一次承受的巨大苦难相呼应。

每一节几百字,有时百十字,却凝结了他关于生命、苦难、信仰、爱情、艺术等的深沉思考,通书贯穿着一个沉默的在场者,那是另一个史铁生,形而上的。他时而冷峻幽默,时而沉重清醒,时而深邃旷达。那个精神化的史铁生从肉身的史铁生而来,又超越了肉身,成为一个自己与人类的观察者,审视者,见证者。形而上的史铁生,可以与命运保持距离,眼光平视甚至俯视自己与人类,悲悯着人性,思考着人性,解剖着人性,也理解着人性。

在此,权做一个作者碎笔的拾穗者吧,将力之所及所拾起的一粒粒精神之穗,摊晒在日光之下,与如我一样喜爱它的有缘人共享,并藉此再度与之心灵对视。

——“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重病之时,我总想起已故好友周郿英,想起他躺在病床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烧不断……他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有几次就那么昏过去。就这样,三年,他从未放弃希望。……但是他没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个早晨,他走了。这是对信心的嘲弄吗?当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唯在渡涉苦难的事后可以领受。”

——“我其实未必适合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近似的)路上来了。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所以,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毫不特殊。”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

这些碎笔成山的文字所传递出来的,绝非只是一个疾患者的苦难与抗争,除了命运的生命体验,更多的体现了哲学的沉思与宗教的关怀,这使得这些如散乱在沙滩上的卵石的文字具有了超越性与普遍性的精神价值。

这部作品,让我读到了一个极为健全的人,和一颗极为健全的心。

若是,人将光阴全部用作对不幸与苦难的追讨与怨怒,那么,必然会在这一切问不出答案的追问中深埋自己,自己的肉身和自己的精神都会成为一地碎屑。

然而,史铁生没有。

非但没有被苦难深埋,他却在这层层叠叠的苦难中,在生命得以自主的琐碎间隙,以其难得的“约伯的信心”以及深邃辽远的思想,站在了苦难之上,站成了自己。

其实,为了读懂史铁生的碎笔,准确理解其笔下的“约伯的信心”,我百度了《约伯记》。

“约伯是一个全然正直的义人。”当撒旦得知上帝如此评价约伯时就动了魔心,激将上帝,称约伯的信心是来自福祉。

于是,上帝与撒旦立下一系列的约,默许撒旦一次次加添苦难给约伯,除了留他一条性命。

于是,那些人无法承受的苦难,便一一陈列在《约伯记》里。

于是,便有了约伯委屈怨愤的天问。

我想,每个人读到这章都会象约伯一样发出痛苦的天问: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

其实,我在读的时候,也因着自己心智的有限与情感的脆弱,而对上帝对命运感到困惑感到不解甚至感到不平。

“可是,上帝终于还是把约伯失去的一切还给了约伯,终于还是赐福给了那个屡遭厄运的老人,这又怎么说?关键在于,那不是信心之前的许诺,不是信心的回扣,那是苦难极处不可以消失的希望啊!上帝不许诺光荣与福乐,但上帝保佑你的希望。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恰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上帝存在。”

如约伯这样的埋怨我们是否熟悉?

背运的时候谁都可能埋怨命运的不公,但是生活,正如上帝指给约伯看到的那样,从来就布设了凶险,从不因为谁的虔敬就给谁特别的优惠。

所以,约伯痛苦,追问,动摇,疑惑,却最终站立得住。

他最后对上帝说:“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

约伯在与苦难和解时,也与上帝和解了。

约伯最后的光亮不在于上帝弥补了他的所失,当然,史铁生的存在意义也不在于他哪天可以丢开轮椅站立行走,而在于他最终没有被摇落反而坚固了的信心。

于是,史铁生决意对上天的予命领受,安然,顺服,并在自己的这份苦难中去追问一些生命之惑,和生命之意。

因着信心,如周郿英,如约伯样的信心,史铁生超越苦难,超越残缺,实现了他生命的价值。

一切如你所见。

史铁生经由写作而有了新在。

在你,也在我。

在过去,也在未来。

人生有多少悖论和有限让人无奈。

在苦难缠身,厄运不断的命运里,以一点一滴的攀爬,用剩下的健全的手,划出自己的彩虹,以及彩虹之后生命彼端的意义。

这便是史铁生的意义。

史铁生的文字担当得起他名字的三个字,那份不屈不挠和坚韧背后有一种钢铁般的意志,而最重要的却还不是这种坚韧的钢铁,最重要的是生,“生”字五味杂陈,它需要一份温柔,一份不羁,一份谦恭,一份热情,还有一份豁达。或许不止五味,史铁生用一份疑问,一纸碎笔就把它们杂糅挥洒向人间,给予我们永恒的思考。

而像我这样拾穗般的读书笔记,无异于苍茫一域间的一抹鸿泥雪爪。

关于健全,关于信心,关于爱情,关于艺术,关于人生,关于寻求……史铁生都有闪亮的文字留在了书里……

一本个人重病间隙的碎笔,相较史铁生丰富的创作和跌宕多难的一生,区区两百多则的笔记实在不多,只能基本勾勒出他的一些思考痕迹,对人生对磨难对健全对信心对爱情对哲学等的一些思考。

然而,有的书,只是书,有的书,还是人。

《病隙碎笔》是后者。

他用自己崎岖里又堆叠着数不尽苦难的一生,告诉我们,死,只有一次,而活,才需要无数次完成。

他用生命透析的间隙碎笔,为我们筑成了旷达辽远的人生大山,也为后人砌好了一条长长的路……

史铁生在前方,我们在路上。

作者简介

青莲:教书人,喜欢写字。安静生活,隐秘生长。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子寒

顾问:蒋新民

排版:绿腰  强哥   ETA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一池萍安  一心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米米   从前慢

稿费:湛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