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艾华 | 锦鳞鱼跃游人醉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 ● ●  

《相伴结庐,香落尘外》

作者/艾华

锦鳞鱼跃游人醉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鲤鱼,是人们日常所见的食用鱼,常常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可是在闽东浦源,却有人把鲤鱼当作神灵一般的敬奉着。

浦源是福建东北周宁县的一个小村庄。这儿山明水秀,环境幽僻。入村数十步,便见一泓清流从山脚边逶迤而来。此溪流宽不过三四丈,却养着密密层层专供游人观赏的满溪鲤鱼!那鲤鱼有硕大的,中溜的,也有小个的,微型的;其颜色更是迭彩纷呈:红的,黄的,粉的,灰黑的,墨绿的,青紫的,红白相间的,红黑交错的,应有尽有。

若再仔细一瞧,只见那些活蹦可爱、七彩班斓的鲤鱼儿,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成群结队,竞相觅食,上窜下溜,锦鳞翩翩;有的迎流而上,击浪翻波;有的摇头摆尾,顺流悠悠而下;有的跃出溪面,凌空飞翔;有的潜入水底,悄然不见。那旁若无人、悠哉乐哉之神态,真叫人眼醉心迷,赞叹不已。

据当地村民介绍,鲤鱼溪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从那时起,这一带乡民便将鲤鱼奉为神明。只有放养于溪中,而绝无人捕食之举。由于长年精心保护,各种鲤鱼繁衍生息,便形成了一溪锦鳞鱼跃奇观。至于这鲤鱼为何只供观赏而不作食用,却是起因于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村里有个姓金名理的姑娘,聪明秀丽,心地善良。专爱为穷人做好事。她替东邻的瞎眼阿婆挑水劈柴,帮西宅的独身阿伯缝衣补裤,为北院大嫂结网织布,教南街小妹抽纱绣花。她与邻村一小伙相亲相爱,海誓山盟。

后来金理遭恶霸欺辱,她宁死不从,跳入溪中,几天后却不见尸身。不久溪中出现了一种金色鲤鱼。人们说这种鱼就是金理变的,因而叫金鲤鱼,简称鲤鱼。这溪流从此就叫鲤鱼溪。

金理变成鲤鱼后,天天在溪中游来游去,溪边人越多她跳得越欢。村民说,那是金理在寻找恋人。同时,金鲤仍保持着爱做好事的美德,用自己的身体入药救人。民间每遇重症水肿或腹水病人,用鲤鱼和赤小豆熬汤治疗,均获佳效。

世事沧桑。时光车轮在飞速旋转。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浦源村居民依然保留着几百年来的老风俗。鲤鱼不仅不能上餐桌,而且还是当鱼神一样供奉着。每年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盛大的拜鱼神活动。

    若鲤鱼死掉,还要郑重其事地举行鱼葬。

当然,也有些小青年偷偷溜到城里,在谈笑风声中将金鲤鱼烹而食之。但他们决不会将此事告诉老人,否则将会挨骂。不过鲤鱼溪的鱼是绝对不能动的。当地已开辟了鲤鱼溪公园,专供游人参观。这样一来,人们历来就十分喜爱的金色鲤鱼,就更加成了男女老少的重点保护对象 。         夜幕降临。阵阵蛙鸣使人难以入睡。我推开窗户,美美地吸了一捧恬恬的夜色。恍忽间,溪中的金理姑娘好象动了起来。她理了理衣裙,袅袅婷婷地向我迎面走来……

作者简介

刘大敏,笔名艾华,达明,鹤鸣春晓等。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四川南充市人。现住重庆或阆中。本人属老三届,参加过文革,当过知青。在一大型国企干了三十多年。曾任党委、厂部秘书。被多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从八十年代以来,已在《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信息报》、《中国旅游报》、《中国妇女报》、《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南充日报》、《重庆晨报》、《重庆晚报》、《中国改革》、《中国工运》等国内200多家报刊发表新闻、通讯、特写、散文、论文、科普等各类文章100多万字,图片200多幅。有多篇文章获奖。有4篇文章入选《全国中青年精短散文系列丛书》。论文《改革企业领导体制势在必行》获四川省社科院征文比赛一等奖。1999年10月至2015年7月因故停笔。2015年7月至今在网络平台发表文章300多篇。

   我们的团队

主编:湛蓝

排版编辑:绿腰   强哥   ETA

审稿编辑:童话  铜豌豆  一池萍安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配乐:罗晚词

稿费:湛蓝

总策划:深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