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在安静中读《安静》 作者:童丽英 | 版式设计:凤尾 刚上初中的儿子前些天放学回来,兴冲冲地对我说,班主任要每个学生捐本书放到图书阅览室去。小家伙还没等我回话,就迫不及待地在书架上乱翻了,说是一定要找本好书捐。他一下就拿出了《安静》,我翻开封面一看,购书日期是2003年元月2号,地址是上海闵行区。距今14年了,买来时看完就再也没有阅读过。当儿子说要把它捐出去时,我是万分的不舍,一是我喜欢看周国平老师的书;二是买这本书很有意义的——和我的同学从湖州出发去的上海,那是我第一次去不夜城上海。那时的我一场大病刚刚康复,戴着帽子去的,因为我的头发几乎掉光了。可以说那时的我是极度自卑、痛苦的,尽管是那样,我依然有我的爱好和追求,书是我的精神寄托,是我口里的零食。每到一个地方,我最喜欢去的便是书店,每次都会挑上一本心仪的书带回家。 儿子见我一直在翻《安静》,他很懂事地说:“妈妈,那就换一本吧!你选什么书,我就带什么书。”我打趣地说:“哪本我都不舍得。但是为了你,我决定选本更好的更贵的给你带去。”于是选了本《哈佛心理课》,是去年在本县新华书店买的,价格39·80元。小家伙儿欣然接受了。 旧书重阅,比起刚买时看,更加深入,体会也不同。这种体会犹如品茶,第一杯茶虽香,但是偏淡。第二杯纯茶味出来了,会越喝越香。利用空闲时间,好好的,安静的再次看完了《安静》。周国平老师写这部散文集时,心是非常安静平和的,他从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开头,写到灵魂的在场,再到精神的寻找形式,及向教育争自由,然后便是自序和讲演辑录。其中谈的更多的是灵魂和信仰,及写作心得。从文中可以看出周老师是信仰基督教的,笔下出现了很多耶稣的字眼。我虽是佛教信徒,但并不排斥看基督方面的文章。各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追求,信仰也不例外。无论信什么,都要有一颗虔诚的、向善的心。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冲突的。 人活着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寻找心理支撑的过程。心是精神层面的,而身是物质层面的。信仰可以给人带来一种精神寄托,让心靠岸。写作亦是如此,只要你想写就写,至于质地如何,另当别论。生活质量总比那些夜夜笙歌、麻将搓搓的人高多了。当然每个人的活法是不一样的,对他(她)来说,也就是真实的充实的生活。 人怎样才活得真实?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周老师说,无论谁都不可能找到一劳永逸的答案。不过,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任何一种真实的活法必定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严肃的精神追求。生命本能受到压制,萎靡不振,是活得不真实;精神上没有严肃的追求,随波逐流,也是活得不真实。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为此,周老师提到了摇滚歌手崔健,在他的眼中,崔健是一个执着的思想家,也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他的作品启示给我们的真理,称之为摇滚的真理,实际上也就是生命的真理。他是在摇滚中找到了一种适合他的方式,这种方式未必适合其他人。比如说我就不行,但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去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内在生命的呼声。给自己一个真实的活法,我,找到了,那就是安静的生活,虔诚的信仰。很多人都很排斥我谈宗教谈信仰,用异样的眼光看素食的我,甚至说我走火入魔了。为什么老师就可以高谈阔论?而我只是笔碎几句,哪有那闲功夫游说他人和我一样,或者来个八卦,纯属无稽之谈。安静地看完了《安静》,心,更安静了。我喜欢这种内在充实的生活,我觉得仿佛有另一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对变故和挫折保持适当态度,心境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安静,真好! 作者简介 童丽英 ,江西横峰人 ,文学爱好者 ,喜欢一个人独处 ,静听花开的声音。 香落尘外管理团队 主编:湛蓝 总监: 犇 徐和生 顾问:刘向东 龚建明 蒋新民 崔加荣 孟江海 李思德 王智林 张建华 特邀顾问:乔延凤 排版:强哥 凤尾 审稿一组: 铜豌豆 柳外斜阳 莲之爱 审稿二组:连云雷 风碎倒影 无兮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播音:从前慢 魏小裴 向日葵的微笑 过往云烟 叶儿 佳石 自在花开 稿费:湛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