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摄影专栏|葛加林|金色康巴 秋的记忆

 香落尘外 2020-03-14

本文已授权本平台发布

XL

|心|不|染|尘|——| 尘|又|奈|何|

-香落尘外-

摄影专栏:主编湛蓝

特约撰稿人|葛加林

封面图

金色康巴 秋的记忆 |葛加林

作为旅游资源大省的四川,以其雄厚的实力,当之无愧!地域的东南西北,季节的春夏秋冬,四时景色,人文风情美不胜收。

 又值金秋。待那个机票上浮,铁路满员,吃不好,睡不好,各景区人满为患,“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假“集中消费”,拿钱买罪受,回家个个抱怨的潮涌之后,与摄影发烧友相约,驾起那匹越野的“马”,向西,去沐浴高原的秋阳,去洗去身上沾染的城市现代污秽,去面对圣洁的神山,净化自己。

 一年一度秋色重 ,人生有得几回临。

都桥是被摄影家“炒”热的。现在,而今,眼目下,号称“摄影家的天堂”,人们与时俱进,办起了名目繁多的旅游接待点,由此而“发”起来的人不少,比如:“贡嘎山雪情藏家乐”的多杰。他忙完“国庆大假黄金周”,算松了口气,口袋里装上涨鼓鼓的人民币(当然也有老外付的美元),约上几个朋友,买张机票,飞北京旅游考察去了。

     新都桥炒归炒,没有得天独厚的本钱,凭空造一个“摄影家的天堂” 出来,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它的浅山,碉房,河湾, 青稞地,麻尼旗,金黄的树叶,还有那深邃的蓝天,雪峰,这些“硬件”都构成了它必然被摄影家所钟情和青睐。我翻了一下上世纪70-80年代后的四川摄影史:一辆125CC 的摩托车(那时的奢侈品)后座上捆上摄影包,三脚架像冲锋枪那样大背在背上,骑车人被军用雨衣裹个严严实实,风驰电掣在当年的新都桥满是尘土的路上,追赶着光影,追赶着太阳。车一停下,一个个灰头土脸,除了两颗眼珠子在转,就什么也看不清了!就是他们拍下了最为原生态的的新都桥照片。我数得出他们的名字:陈锦,李杰,彭小明,许康荣,汪秉宁…….。其中除彭小明、许康荣过早地到马克斯那儿报到外,现在他们都生活得很好,并且各自在摄影这门行当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努力,让大众从视觉感观上认识了一个地处康巴的璀璨明珠。

  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当年18集团军,进军西藏的土坯路变成了宽阔的柏油路,从前,从成都要3-4天才到得了的新都桥,如今穿过风雪无阻的二郎山隧道,大半天便可抵达。新都桥和塔公变成了物资丰富的小城镇,没有几代人吃苦耐劳的努力,新都桥怕现在还被康定人称为“关外”,那是意味着最苦寒的地方,一个对犯罪份子实施改造,令其重新作人的再生之地。

▲ 

      今天的新都桥是美丽的,诱人的,令新老摄影家,四川本土摄影家,省外,国外摄影家忘返留连的地方。

  以新都桥为中心,向西在5公里的东俄洛村,分康巴南路和康巴北路。南路,经雅垄江上的重镇雅江,翻高尔斯山,尖子弯山,卡子拉山到毛垭草原的明珠理塘,再分路向东,到乡城,稻城。向西,可到弦子,苹果之乡的巴塘。在竹芭笼过金沙江便进入西藏的芒康。北路,车行进在金色的杨树长廊,经塔公,八美向东可到梨花之乡的丹巴,向西经具有经典藏式民居建筑的道孚,炉霍,甘孜,过马尼干戈,美丽的高山湖—新路海,可北上太阳部落石渠,进入青海省玉树。西进,翻沙鲁里山脉的雀儿山,下到藏传文化典籍宝库:德格,过金沙江便进入西藏的江达。

▲ 

▲ 

      退回新都桥口,下完折多山,在白塔桥左拐,便进入鲜为人知的,我国最后通公路的两个县之一:九龙(另一个现在还不通公路的县,是西藏的墨脱)。新都桥到九龙的公路,沿河在山谷里穿行,山峦是一派金黄的秋色,这里的红枫,漆树,鹅掌很少,所以红叶不多,待收的青稞和山峦的金色,在蓝天的映衬下,特别耀眼。

  经沙德区(这里有90/93号汽油可加),前行100公里,翻4200m的鸡丑山,下到九龙,你可以在这里饱览高山湖 “五须海” 秋色。从这里可到冕宁,西昌。

  如果在99k处左拐,进入1957年6月为我国“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中国国家登山队前身),攀登贡嘎山(是1960年中国国家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的热身赛),而修的运送物资的便道。沿金色的河谷,过六巴乡,到上木居村,这里原是便道的终点。这里有藏胞自办的“家庭接待站”,泽旺家就小有名气。今年10月前,惯例在这里租好马匹,一马一人,费用100-120元/天。今年扩宽了马道,坐手扶拖拉机可以上山。我们开车身短小的路虎“自由人”,在每个弯道上都要来几次倒车,划时代的第一次自驾车开到了4700m的茨眉梁子,在那里搭帐篷宿营。这里是和横断山脉主峰贡嘎神山面对面交流的最佳地点。放眼望去贡嘎雪峰高高屹立在群峰之上,以它为中心,左右其200公里范围尽收眼底。世界第18座高峰,雄伟,壮丽的贡嘎,横断中国东西!

      从茨眉梁子翻山而下,和上山的路远近差不多,4个小时的马程,就到了“下茨眉村”,从康定“洗毛厂”也有一条到贡嘎山的路抵达这里。下茨眉村做过登山物资集中地,当年的村长就是“旅游大户” 泽旺的父亲,他还记得1982年我们登山时,住在他家的情况:他家院子里有许多用木板,石版,上面用不同的文字写或刻上来自不同国家的登山队攀登贡嘎山的经历, 先后有美、日、英、瑞士、意大利、加拿大等国的登山队前往攀登。 几乎都是失败的纪录,这些木板,石版书上了登山经历,还刻上牺牲者的名字,这大概是为了忘却的纪念,让人看了有一种崇敬的感觉。

  从下茨眉村向东再沿茨眉梁子斜上,目的是登山大本营——贡嘎寺。上山要经过大片的青杠树林,这里山路陡峭,如果是在八月,青杠结籽的季节,你可得小心行走:马打着响鼻,扬起前蹄却寸步不前,只听得山上树枝折断的霹扒声响,这是黑熊出没的季节,黑熊最喜欢吃青杠籽。爬到树上大吃特吃,往往体重压断了树枝。马嗅到了黑熊的味道,不敢前行,人们都屏住呼吸,不弄出丁点声响,待山上响动渐远,马复平静,又开始上路。

  贡嘎寺是康区一座很有名的寺院,不大,地处贡嘎山的正对面。是有数百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古寺,是距主峰最近的寺庙,是观赏主峰,最大的大贡巴冰川及贡嘎日出、浮云似海等奇景的最佳位置。贡嘎寺庙小神通大,它的地理位置无可代替。从前贡嘎寺都由有格西学位的喇嘛轮流住持,康区各寺庙的喇嘛要轮流来这里进修和念经,凡对藏学有高深研究的人都要来贡嘎寺专攻一定的时间,有如今天的“考研”,经过了来贡嘎寺的研读,你的藏文,藏学才被认可!僧众多时达百人,其生活必需品,酥油糌巴,均由附近村民供养,可惜“文化大革命”也波及到这座海拔近5000m的小庙:庙被坼毁,僧众遣散。我1982年和美国明尼苏达登山队驻贡嘎寺大本营,但见贡嘎寺颓垣断壁,精美的彩色藏画粱柱,东倒西歪,殿堂瓦砾一片,菩萨捣毁,无一完整!我搭的帐篷离庙最近,闲时与仅有的一名70 多岁的看庙老喇嘛“洛瓦”交成了朋友。我送他一张布达拉宫的照片,他端端正正的放在住的窝棚中央的木板上,四周还围上了洁白的哈达。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在庙中竖起的一根木杆上挂上一幅唐卡,面对贡嘎神山点燃了松柏树枝,带有香味的白烟冉冉飘飞,飘向对面的雪峰......

洛瓦盘腿坐在雪地上,双手合十,两眼半闭,口嗡动着,念念有辞。这是他每天必修的早课,我问他念的什么经,他平静的回答我:平安经。他说:你们和那些外国人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来朝神山,我愿他们平安的来,平安的回去,家人都等着你们呢“!我被这位善良的藏族老人感动了,他说:”我70多了,下不了山啦,就守着神山一辈子,我会变成贡嘎山的一块石头,大雪会把我盖起来,以后你上山踩在石头上,不会滑倒的那块石头就是我“!老人的真诚让我落泪。一起生活了几十天,一别尽然二十年。当我再上贡嘎,问及洛瓦喇嘛时,人们告诉我洛瓦喇嘛已经过世多年,我心里掠过一丝愁怅,默默为老人祈祷,愿他化作贡嘎祥云,在天上永远俯瞰着自己的家乡。

      现在的贡嘎寺已经修复,但规模和气势与香火极盛时的贡嘎寺相去甚远。值得人们纪念的是:一块大石上刻上了1957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登山队” 攀登贡嘎山的队员名字,其中有师秀等三位牺牲了的登山英雄,人们会为他们脱帽致敬,永远怀念他们!

  回康定,朔雅拉河而上,过二道桥盘旋上山,秋色渐浓,火红和金黄铺就了山壑,溪水在树丛中穿流而下,树叶的摇弋,流水的欢歌,构成了秋的交响曲。莲花山,僧帽山,唐僧师徒西行山,在夕照下泛发出古铜色,不厚的初雪填充了高山的褶皱,像流淌的乳液。木格措沐浴在晚霞中,湖水湛蓝,倒映红云,四周金黄的落叶松给高山湖添了深深的秋意,摧马5公里直上顶峰,西南方一座雪峰傲立,那就是“齐天不盈尺“的蜀山之王——贡嘎。

  一年一度金秋,岁岁感受不同,见到过的一切都将留存在我的记忆之中。

▲ 

待续

To be continued

葛加林

·

葛加林:1938年生,成都人,1961年工科大学毕业。从事科技摄影、电影摄影、艺术摄影和广告摄影四十多年。曾在科研、科技情报、电影制片厂工作,曾任四川省诗书画院摄影图片部主任。美国Photographic Society of America.Inc.摄影会员。香港《中国旅游》画报特约记者(28年)。自由撰稿摄影家。作品在香港《中国旅游》画报、《摄影画报》、台湾《大地》杂志、《读者文摘》、美国《Outdoor Photographer》、日本《4X4越野车杂志》(4X4Magazine)、港台报刊、国内摄影刊物、科技刊物多次和长期发表。长年在中国西部、新疆拍摄,三次穿越西藏阿里无人区,七次抵珠穆郎玛峰(达6200米)地区和长江源头,拍摄了大量图片和记录了文字资料,多次参加登山活动。

   我们的团队

主编:湛蓝

排版编辑:绿腰 强哥  ETA  

审稿编辑:童话  铜豌豆  一池萍安

终审,校对:烟花  清欢

配乐:罗晚词

稿费:湛蓝

总策划:深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