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讨|巧用各式思维导图,增强学生表达能力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20-03-14

思维导图在绘本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徐洁

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说:图画书至少包含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图文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可见,蕴藏无穷故事的绘本,似乎天然就具备用以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特质。而在小学阶段,锻炼提高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此,可利用绘本的特质,开展指向表达的绘本阅读教学。思维导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直观的图像与感性的文字形象搭建桥梁,将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维方法、思考路径或过程通过图示组合呈现出来,实现零散信息(知识)系统化,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建构图式思维来表达所思所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思维导图的图型有很多,在绘本阅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有流程图、复流程图、气泡图、双气泡图等。下面就以这些图形为例,谈谈如何通过在绘本阅读中使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发展思维,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01 

流程图,归纳思维学梳理

流程图,主要说明某个过程。在绘本阅读中,可以用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图片加上关键词根据故事线索组合起来成为一串图示。流程图中的文字起到梳理、归纳的作用,图片起到提示、点拨的作用。两者的互惠效应实现了文字与图像的结合,帮助学生轻松运用信息,有序准确地讲述故事。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非常有趣的绘本,讲述了母鸡萝丝去散步,后面跟着狡猾的狐狸。全书用44个字写了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经过,但对狐狸却只字不提,只是用图画告诉读者,它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扑向母鸡,结果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出丑的。为了使故事情节可视化,有两条线需要厘清。第一条是母鸡萝丝散步的路线,她经过了哪些地方,作者分别用了哪些动词来描写的。第二条是狐狸的跟踪路线,他是怎样向母鸡发起进攻的,结果又是如何,可以用哪些动词来准确描述。我先通过猜读,帮助学生梳理母鸡散步的路线图:

学生根据流程图,轻松地复述出了母鸡散步的路线。接着让学生思考,母鸡散步为什么要经过这些地方?学生带着疑问再读绘本,梳理出狐狸出丑的线索,通过细致观察,准确提炼动词,将狐狸的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

最后再将两条流程图结合起来看,深入思考刚才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由此得出结论:母鸡选择池塘、干草堆、磨坊、蜜蜂房等地点散步是她故意为之,目的就是要不动声色地让狐狸知难而退。这真是一只充满智慧的母鸡!这真是一只愚蠢的狐狸!

在以上的教学环节中,运用流程图策略,学生能清晰地记住绘本中出现的承接式情节,人物的特点也一目了然。将这些关键信息按照情节的起承转合呈现在一串图像中,直观形象,图文结合,厘清了故事线索,抓住了故事的核心,把握了作者叙事的节奏,实现了有序、准确的表达。

02

 复流程图,逻辑思维晓因果

复流程图又称为多流程图,是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图示。就是把流程图的步骤顺序关系变成原因和结果的描述,从而形成了复流程图的一个分支,而多个分多条分支组成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复流程图。这种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厘清故事的前因后果,表明写作手法,并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支架。

绘本《不要再笑了,裘裘!》讲述了一只小鼠学习装死,不经意间与大熊成为好朋友的故事。它具有非常鲜明的典型性,因为运用了绘本创作中几种最典型的策略:反复、呼应、反转、暗示。掌握这些策略,对绘本的理解和表达就不会只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而能够朝“知其所以然”的方向前进。在教学中,我通过复流程图,帮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反复”的策略来写“大熊试探”这段情节的,接着再让学生运用此策略展开想象写写、说说裘裘在装死时的心理活动。

以复流程图引导学生学习“反复”的写作策略并进行运用表达,看似简单,实则精巧实用,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操作,把学生的阅读思维聚焦在重点内容上,避免了阅读的过渡消耗和自由散漫,使思维外显化,表达规范化、有效化,真正实现绘本阅读从理解、积累到运用的语言习得与实践的过程

03

 气泡图,发散思维练想象

气泡图,顾名思义由很多泡泡组成。中间的泡泡是主题,周围有很多描述性的词或词组泡泡环绕。想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描述,气泡图最合适不过了。学生可以在补充气泡图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合理而具体的描述。

比如绘本《米莉的帽子变变变》讲述了米莉买了一顶神奇的帽子,可以根据米莉的想象而变化。她的帽子一会儿变成孔雀帽子,一会儿变成蛋糕帽子,一会儿变成花帽子,一会儿变成喷泉帽子。后来她慢慢发现每个人其实都有一顶神奇的帽子,就连小动物也有,真是精彩极了。读到这里,我加入一个猜帽子的游戏(找找这两顶帽子的主人是谁,再看看这两个人会带上怎样的帽子),孩子们的发言令我脑洞大开。接着我趁热打铁,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帽子、想给别人带的帽子都写在或者画在气泡图里,然后再选择1-2顶帽子进行具体介绍。

故事还没有结束,米莉的帽子越来越神奇。她太开心了,就像唱歌一样开心,头上的帽子也变成了正在放声歌唱的鸟儿。她的开心感染了对面走来的老婆婆,郁闷忧伤的老婆婆高兴地跑了起来。米莉帮助了别人,就更开心了。她的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这画面太震撼了,米莉的头上顶着不仅仅是帽子,更是她充满变化的想象世界。学生由此得出感悟:想象的力量是很大的,可以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整个教学从“变米莉的帽子”到“变自己的帽子”到“变别人的帽子”,最后到“改变周围的人”,引导学生理解米莉是如何改变周围的人的,我们能否像米莉一样改变他人呢?学生继续完成气泡图,并说说帽子是如何改变周围的人的,他们变得怎样了。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想法转化成一个个可见的气泡,通过图像化的表达,展开丰富的想象与思考,召唤相关的思维来回应图像的信息,构建思维与图像的立体化意义,让表达由内而外可视化。

04

 双气泡图,比较思维明异同

双气泡图,就是将两个气泡图放在一起,中间重叠的部分是它们的共同点。它通常用来对两个对象进行比较和对比。通过比较或对比两个对象(主题),找出它们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让二者之间的异同变得清晰,为深入理解提供更直观的思维图像。

在绘本阅读中,比较阅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阅读方法。通过同一故事的前后内容、同一主题不同作家的故事、同一作家不同的作品进行比较,发现异同,相互敞开、相互补充,不断融合,建构新的理解过程,建立起跨文本的语言学习和表达。运用双气泡图进行绘本阅读教学,能使学生在比较阅读的过程中思维更具体化、更直观,从而进一步促进理解、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绘本《被遗忘的公主》中,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公主,她们名字、外貌、喜好、特长、生活的环境等都各有特色。可以通过对这些公主的比较阅读,训练学生的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

1. 阅读“叮当公主”和“蜉蝣公主”的内容。

2. 比较公主的异同。

3. 完成双气泡图。

4. 分享交流:根据双气泡图,有条理地介绍两国公主。

学生阅读文字、观察图片,然后用双气泡图比较分析两位公主的异同,加深对公主的理解,建立起图画与文字的共生关系,使零碎的信息条理化,隐形的认知方式变得显性化。最后再组织语言,根据双气泡图将两位公主有条理地介绍给同学听。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让学生找到结果相同点、不同点,更是让他们在寻找、思考、填写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一种逻辑思维的图示。

05

 其他思维导图在绘本教学中的运用

除以上所说的几种外,思维导图的形式还有

(1)圆圈图,由一个小圆和一个(或以上)大圆组成的,中心词写在小圆圈内,关于中心词的联想写在外面的圆圈中间,联想的关键词可以是文字,也可以是简单的图片。多用于定义某事或者联想。

(2)括号图,主要用于分析、理解事物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括号左边是事物的名字或图像,括号里面描述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帮助学习者理解一个物体整体和其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3)桥形图,主要用来进行类比、类推。桥型左边横线的上面和下面写下具有相关性的一组事物。按照这种相关性,在桥的右边一次写下具有类似相关性的事物,以能够形成类比或类推。

学生阅读文字、观察图片,然后用双气泡图比较分析两位公主的异同,加深对公主的理解,建立起图画与文字的共生关系,使零碎的信息条理化,隐形的认知方式变得显性化。最后再组织语言,根据双气泡图将两位公主有条理地介绍给同学听。这样一个过程,不仅仅让学生找到结果相同点、不同点,更是让他们在寻找、思考、填写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一种逻辑思维的图示。

通过使用思维导图,使绘本阅读教学课堂实现教学策略、教学环境的可视化操作,运用思维可视化手段有效地传播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建构思维模式,训练学生掌握并挖掘文本背后的思维规律,提升了课堂教学效能,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发现还存在如何选用适合的思维导图、如何将教学评价与思维导图结合起来等问题。今后需要继续优化思维可视化课堂的建构,将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内隐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过程外显化,进一步延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简介:

  徐洁

上海市浦东新区顾路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