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威尔逊”一个西方人的中国情结这是一张112年前,由一个叫尔尼斯特.亨利.威尔逊(Ernest Henry Wilson 1876-1930)的英国人拍摄的照片。他历时12年,先后四次深入中国西部四川、重庆一带采集花卉样本,带回西方进行培育,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植物学家。在探险的同时,还顺带拍摄了数千张记录风土人情的照片,成为了那段历史最鲜活的记忆。 在这张旧照片中,可以清楚的看见小城座落于一个台地上,背枕高山前临深涧。四周有逶迤的城墙环绕,南、北方均有高耸的城门。城中房舍沿一条中轴线呈十字形分布,阡陌纵横、绿树掩映,白墙黑瓦,错落有致。天上有淡淡的流云,世间是恬静闲适的岁月。 这就是1908年的清溪古镇,感谢威尔逊用黑与白照片定格下它清秀的身影,虽然自公元604年建成后,距今已有1400多年,但这是她第一次呈现在照片上。 千年沧桑,岁月带走了曾经的繁荣。现在的清溪古镇,街道的格局还基本保持了原来的状态。 漫步在老街,依然能感受它曾有的风韵。当你不经意间转进某条小巷,还是可以发现过去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道路旁的民房大多数还保留着一楼一底木结构的形态;曲径通幽处,可见庭院深深,青色的苔藓爬满了石阶、屋檐下的瓦当还挂着清晨的露水,深宅大院的天井里,写满了曾经的故事...... 万仞宫墙 万世师表步入清溪镇,老远就能看见这堵红墙灰瓦的“万仞宫墙”,据说这几个字是“张大千”题写的。 这座始建于清朝嘉庆四年(1800年)的“文庙”,一直到光绪九年(1884年)全部建成,共三进院落,院内重檐斗拱、古木参天,充满威严肃穆之气。 关于“万仞宫墙”,有这样一个典故:
到了明朝,大儒胡缵宗觉得“夫子之墙数仞”都不足形容孔子学问的渊博,认为“夫子之墙至少有万仞之高”,于是“万仞宫墙”由此得来。 凑近一看,每一块墙砖上都烧制有“卐字”花纹,墙裙位置还雕刻成了水波纹状,远观好似风摆荷叶盈盈而动。 在封建社会,“孔庙”的地位是尊崇无比,一直被视为文化“圣地”。统治者为了表示儒家文化的尊重,在所有的文庙前都立“下马碑”,要求一应文武官员人等均需在此下马,唯恐冒犯了圣人。 在历代帝王的极力推崇下,孔子被当作圣人加以祭祀,而孔庙更是作为儒家文化的圣域,千百年来一直和塑造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绕过“万仞宫墙”,跨过“贤关”门步入文庙内,迎头撞见的是一座“棂星门”。作为任何一座文庙中轴线上的标配建筑,这座四柱三间三层的石牌坊,坊身满是精美的浮雕。 四根冲天盘龙柱破顶而出,镂空雕刻的龙身腾云驾雾,浑身充满张力。夹柱石狮子绣球质地坚硬,泛着青灰色,和九襄牌坊如出一辙。 可点击:最美人间四月天,四川那座2100岁的古镇,我又开始想念你了 浮雕继承了清代牌坊的一贯风格,雕工繁复至极,人物花鸟各具形态。上面是“凤凰于飞、鸾凤和鸣”,下面有状元郎打马游街,喜气洋洋,锣鼓喧天万人簇拥,好不热闹。 走过“棂星门”,便来到了“泮池”前。“泮池”是学府前的一汪水池,池上架桥称为“泮桥”。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秀才被称为入泮,才有机会触摸到儒学的大门。 而泮桥只供获取了功名,学有所成的人通行。至于一般的山野村夫、凡夫俗子只能从桥旁绕行,比如我这种粗人,就老老实实走旁边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泮桥为三孔,时刻提醒读书人要牢记圣人的教诲,毕竟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但栏杆明显不是原物了,应该是后世整修过。 ![]() 走过泮池,前面是一个过厅,作为二、三进院落的过渡,采用了抬梁式木构架,撑起了巨大的空间。 ![]() ![]() 站在过厅远眺,孔庙的核心“大成殿”已经赫然在目。一座重檐歇山顶,红墙碧瓦的建筑掩映在参天古树中,立于高高的月台之上,气势恢弘,随之而来的便是由心底升腾出的景仰之情。 ![]() 这株紫荆树成功的引起了我的注意。枝干弯曲盘折、青筋暴起、状如虬龙,据说树龄超千年,若果真如此,那它在这圣域的大成殿前,必定目睹了世间无数功成名就和悲欢离合。 ![]() ![]() 大成殿的月台正中,有一条透雕团龙,充满灵性,几欲破墙而出。初见之时,便惊为天人。 ![]() ![]() 龙首低垂,与我对视良久,威严之中又透露出一丝的呆萌。 ![]() 自然要让大猫去摸摸龙头,万事不愁。 ![]() 登上月台,大成殿前的石狮庄重威严。墙上挂着“汉源县高考状元祭孔活动“的横幅。千百年来,孔圣人的影响力依然经久不衰。 ![]() “万世师表”的匾额下,立着“至圣先师”的石雕牌位,由一块整石雕刻而成。而出于对圣人尊重,并没有进入大成殿内拍照。 ![]() ![]() 学子们在父母的陪同下正在上香祈愿,一如数百年前的古人一样。 在清溪这个小镇中,孔孟遗风依然世代传承着,丝毫未曾改变。 ![]() 螭首不言,然,世上已过千年。 ![]() 游览完文庙后,我重新来到了“圣域”的入口,抬眼望去,门外是滚滚红尘、门内是沧桑过往。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但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他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和着些这重庙宇,森森古木一起,已然穿越了时空,直到永恒。 ![]() 离开孔庙后,稍微平复了一下心绪,我又退回到小镇十字路口位置,往古镇中那座唯一残存的“武安门”走去。(未完待续) 欢迎关注 小猪De侣行 分享不一样的风景和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