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铸成大错”人们并不陌生,用以形容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过错。其实,“大错”一语双关,也是指一种古代流通的刀型货币。历史上,代汉的王莽曾因铸“大错”之币,导致新莽政权经济崩溃,一个任性举动铸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一晃两千年过去了,近日,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咸新区一带,终于找到了新莽时期铸钱的遗址。
该遗址为汉长安城兆伦铸钱遗址,位于陕西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大王街道兆伦村一带,早在2001年,作为汉长安城遗址的一部分,已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2015年12月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4年的考古发掘,终于明确了遗址的内涵。
铸造金属货币需要用模具,这种模具的学名叫钱范。该遗址出土的钱范种类丰富,有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钱范,也有新莽时期的“一刀平五千”“大泉五十”“契刀五百”“中泉三十”“货布”等钱范,反映了从西汉到新莽时期铸造工艺的变化。
西汉时期,钱币一开始由民间自铸,后改为郡国官铸,但各地铸造的货币品相和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钱币被收归中央专营。汉武帝以后,五铢钱流通于世,它圆形方孔、内外有郭,其尺寸、重量和金属构成都极其标准,得以沿用了上百年。 当时,负责铸钱的是上林三官,其中以锺官为首。锺官的首长叫锺官令,下面还有锺官前官、锺官后官、锺官火丞三级管理机构,而一线劳动者则是工匠和刑徒。文献记载,西汉晚期到王莽时期曾有10万刑徒参与铸钱。考古工作者在遗址中发现了一枚“锺官火丞”的封泥,为明确遗址性质增添了一枚实物证据。
它的主人王莽,原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成员,西汉末年,在汉哀帝早亡、皇权旁落的情况下,王莽乘机窃取汉朝大权,后来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其中,有一项改制措施就是用新的货币取代五铢钱。 在王莽当政时,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短短几年间发行了多种货币,每次改革币制,几乎都是对上一次的否定,许多新型货币甚至还没有完全推广到全国,就已经被废止。如此任性的朝令夕改,不仅让百姓们无所适从,也给新政权的经济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种改革,老百姓自然不买账,民间依旧偷着使用五铢钱。为了保障新币发行,王莽不得不靠严刑峻法,强制执行。然而,每次这样做的结果,都是“农商失业,食货俱废”,而最终的结果是,绿林赤眉起兵,王莽被杀,新朝政权被推翻。可以说,王莽的币制改革,成为其政权的“催命符”。
比如钱币界的宠儿“一刀平五千”,因其正面有此五字而得名。这五字铭文书写流畅,气势生动,毫不呆滞,承袭了战国时期币面铭文“一笔过”的特征。币面深厚质朴的篆隶文字与厚重笃实的钱体浑然一体,颇具书法艺术价值,被历代藏家誉为“钱绝”。 它的制作工艺更是出人意料。“一刀平五千”上的“一刀”二字采用了镶嵌黄金工艺,即在铜币上镶嵌了金字,制作工艺复杂,是我国最早使用,而且也是唯一用错金工艺制成的钱币。只可惜,这么精致的钱币只使用了两年,迷信的王莽害怕汉朝刘姓势力东山再起,认为“刘”的繁体字含有“金刀”凶煞之气,再次进行货币改革,就把含有“金、刀”字样的“一刀平五千”给废除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九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