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AY 9】知识就是力量,今天也要加油哦!

 康泰wjr图书馆 2020-03-14

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


同学们好!

今天是四大经典打卡速背营第九天


背 诵 活 动

现 在 开 始

【DAY 9】四大经典打卡背诵营 来自青医说执医考试 00:00 04:07

DAY 3

第二单元 伤寒论

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8.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原文析义】

本条论述了里虚伤寒而见心悸而烦的证治。伤寒二三日,尚为新病,当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未经误治即见心中动悸、神烦不宁,当据证以辨,察本证既无无形邪热扰动胸膈,阳明燥屎内结、邪郁少阳之征,又无水气凌心之象等,必是里气先虚,心脾不足、气血双耗复被邪扰所致。里虚邪扰,与血不足,心无所主则悸,邪扰神志不宁则烦。治此证者不可攻邪,当建中补虚,益气血生化之道正气充盛,则邪气自退,烦悸自止。此属先里后表之法,故治宜小建中汤温中补虚,调补气血,安内攘外。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中悸而烦,腹中急痛,喜温喜按,或伴轻微恶寒发热。
病机:中焦虚寒,气血不足,复被邪扰。
治法:温中补虚,调和气血。方用小建中汤。

9.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原文析义】

本条讨论了小结胸病的证治。小结胸病为结胸的证型之一,其成因与大结胸类似,多为伤寒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相结而成。其病变部位局限,正在心下,提示痞硬胀满仅在心下胃脘部。按之则痛,指疼痛发生在触按之后,即触按则痛,不按则不痛,或不按无显著疼痛,绝不会出现石硬拒按、手不可近的状况。脉浮主热,也示病位较浅;脉滑主痰,也主热。脉浮滑既是小结胸病的主脉,又提示其主要病机是痰热相结。本证病变范围局限,病情轻浅,病势较缓,故称之为“小结胸病”。此外,本证还可伴有胸膈满闷,咳吐黄痰,恶心呕吐等痰热在上气逆不降的症状。治用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开结。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痞硬,按之则痛,胸闷喘满,咳吐黄痰,苔黄腻,脉浮滑。
病机:痰热互结于心下。
治法:清热涤痰开结。方用小陷胸汤。

汤证辨析:大陷胸汤与小陷胸汤均治热实结胸,不同的是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势急;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心下,证轻而势缓。从药物组成上看,二方泻热,大陷胸汤用大黄且量大,小陷胸汤取黄连且量小,二方同可泻热但强弱有不同;针对痰水之邪,大陷胸汤用甘遂以逐水,小陷胸汤用半夏以涤痰,逐邪之力有轻重之分;针对邪结,大陷胸汤用芒硝可破结,小陷胸汤用瓜蒌实以开结,二者又有缓急之分。大陷胸汤属于峻逐攻下之剂,小陷胸汤当属化痰涤痰之方。

10.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1]食臭[2],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3],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词解】

[1] 干噫(ài,音爱):嗳气。
[2] 食臭(xiù,音嗅):食物的气味。
[3]腹中雷鸣:指肠鸣剧烈。

【原文析义】

本条论胃虚水饮食滞致痞的证治。伤寒汗出解后,说明表证已解,但“胃中不和”,其原因或因汗不得法,损伤脾胃之气,或因其人素日脾胃气弱,以致邪气乘机内陷,寒热错杂,互阻于中焦,使脾胃升降失常,气机痞塞所致。一般而言,心下痞应但满而不痛,按之柔软,此言“心下痞硬”,是谓按之心下有紧张感,说明本证除无形之气痞塞之外,还夹杂有水饮、食滞的有形之邪。

然虽心下痞硬,却按之不痛,故仍属痞证而非结胸之证。“胁下有水气”,既言病机,提示本证有水饮内停中焦;又言症状,即胃脘两侧之胁下有水气相搏之漉漉作响。脾虚不运,胃气上逆,水食停滞于胃,故干噫食臭;水气流于胁下,或走于肠间,则肠鸣下利。治以生姜泻心汤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干呕,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 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
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
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用生姜泻心汤。

1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原文析义】

本条论述肝气犯胃,胃虚痰阻证的证治。伤寒发汗,乃正治之法,或吐或下,则为误治。所谓解后,是指表邪已解,但脾胃气伤,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常,痰饮内生,阻于心下,胃气不和,气机痞塞,故心下痞硬。胃气已虚,兼之土虚木乘,肝胃气逆,则噫气不除。治宜旋覆代赭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频频嗳气,上腹部痞满,按之紧硬而不痛,纳差,或见呃逆、呕吐,舌苔白腻或薄白, 脉缓或滑。
病机:胃虚痰阻,肝胃气逆。
治法:和胃化痰,镇肝逄逆。方用旋覆代赭汤。

汤证辨析:旋覆代赭汤证与生姜泻心汤证均为伤寒误治,脾胃之气受损,而见心下痞硬,嗳气之症。但生姜泻心汤证不仅中气受损,且有水饮食滞,寒热错杂,故在心下痞硬的同时,伴见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治用生姜泻心汤,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散水,消痞止利。旋覆代赭汤证是脾胃受损,痰浊内生,肝气横逆,肝胃气逆,而无寒热错杂,故其主症是肝胃气逆的嗳气不止而不是心下痞硬,虽嗳气而无食臭,亦无肠鸣下利,故以旋覆代赭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为治。两方均重用生姜、半夏化痰散饮,和胃降逆及参草枣之补中益气。但因生姜泻心汤证有寒热错杂之邪, 故干姜、芩连寒温并用,而旋覆代赭汤证是肝胃气逆,无寒热之邪,故不用之,而取旋覆花、代赭石下气消痰,镇肝和胃。病机不同,证候各异,治法方药遂因证而施,当明其异同。

12. 伤寒若吐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析义】

本条论服桂枝汤后,热盛津伤,转属阳明病的证治。太阳中风,服桂枝汤发汗,应“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否则病不仅不除,而且会发生种种变证。今服桂枝汤后,汗出太过,若阳热素盛,或夹有里热,则易转入阳明,阳明热炽,津气两伤,故大烦渴不解。大烦渴者, 是心烦之甚,口渴之极也,虽大量饮水亦不能解。脉洪大,是阳明之脉,乃里热蒸腾,气血鼓动之征。然热势虽盛,但气阴不足,故脉虽洪大,却一般按之较软。因病转阳明,热盛津伤,故尚可伴有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舌苔黄燥等症。

本条为服桂枝汤,大汗出后,里热内灼,津气损伤,病转阳明,则有大烦渴不解,脉洪大,是脉变证亦变,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人参汤证,阳热盛极,表里俱热,气津亡失,故治当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取因汗白虎汤清阳明之燥热,以保存津液。其用石膏、知母清热养阴,粳米、甘草养胃和中。多津伤,气津两损,故加人参益气生 津,而治烦渴。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不解,舌苔黄燥,脉洪大。
病机:阳明里热炽盛,津气两伤。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13.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原文析义】

本条论述了心明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当知本病成因为外感病,若病在太阳,当见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今不见发热恶寒,脉不浮而结代,并见心动悸,阳明病始为太阳而渐内累于心,外邪已罢,仅存里虚之证。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若心主素虚,复感外邪,则病邪每每深入少阴,使心脏受邪。心主血脉,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则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心阴虚脉道不充,则有结代之脉。治宜炙甘草汤补阴阳、调气血以复脉。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心动悸,脉结代。
病机:心阴阳两虚。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用炙甘草汤。

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原文析义】

本条为阳明病提纲《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以“胃家”实赅胃与大肠而言。《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是知“实”即邪气盛实。“胃家实”是仲景对阳明病热证、实证病理机制的高度概括,后世医家将其称之为阳明病的提纲。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阳气昌盛,是以邪入阳明,多从燥化。胃肠燥热亢盛,其病变以热实为特征,但分而言之,又有热证、实证之别。热证者,是燥热之邪尚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只是无形之邪热弥漫全身,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主症;实证者,是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 形成燥屎而阻于肠道,以不大便、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主症。然无论是热证,还是实证,均属燥热实证,故以“胃家实”统括之,本条作为提纲,既明确了阳明病的病位在胃肠,又突出了阳明病的病变性质在于“实”,此乃阳明病辨证的焦点,又是阳明病论治的关键。

2.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1],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2]者,此为瘀热[3]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词解】

[1] 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2] 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3]瘀热:指邪热郁滞。

【原文析义】

本条主论湿热郁蒸于里而致发黄的证治。阳明病发热汗出,是内热蒸腾,热邪向外发越,故不能发黄。若发热仅伴头汗出,而颈部以下周身无汗,又见小便不利,是热为湿郁不能宣泄外达而蕴结于里。湿热熏蒸,故见头汗出。湿热郁滞于里,致三焦气化失司,使无汗或汗出不畅,小便不利等症更为加剧,二者互为因果,最终导致发黄。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则渴引水浆。此湿热郁滞于中所致发黄,治用茵陈蒿汤。

【辨证提要】

辨证要点:身黄如橘子色,目黄,小便深黄而不利,身热,无汗或头汗出,齐颈而还,口渴,腹微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病机:湿热蕴结,熏蒸肝胆,腑气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

3.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1]面垢[2],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词解】

[1]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原文析义】

本条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于阳明的证治及治禁。本条属倒装句法,“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应接“遗尿”之后。三阳合病,言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同时发病。然从症状表现看,实以阳明热盛为主。阳明热盛气壅,故见腹满;邪热弥漫,经气不利,故见身重,难以转侧;口为胃之外窍,阳明胃热炽盛,浊热上攻,则口不仁;足阳明经脉布于面,热浊之气熏蒸于上,故面垢;热扰神明则谵语。热盛神昏,膀胱失约,则遗尿。“若自汗出者”是运用白虎汤的辨证关键,从185、188条分析,“若自汗出”,正说明太、少之邪已转属阳明。因而此证初始是“三阳合病”,而至 “若自汗出”时,已经为阳明一经之病。阳明无形之热充斥,治宜白虎汤辛寒清热。若误用辛温发汗,必更伤津液,而使胃家燥热益甚,谵语加重。若误用苦寒泻下,因其里未成实,必伤伐正气, 使阴液竭于下,阳气无所依附而脱于上,故见额上汗出,手足厥冷之症。

4.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 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原文析义】

本条论表里证的辨别及大、小承气汤证的辨治要点,可分三段来理解。

从“阳明病”至“大承气汤主之”为第一段。主要讲述大承气汤证的主脉主症。按一般论,脉迟为寒,但结合症状分析,此条脉迟是由于实热壅结于里,腑气不通,脉道郁滞所致,故其脉必迟而有力。虽汗出,却不恶寒,说明表证已无。由于腑气壅滞,外则影响经脉,气血运行不利,而身重,内则气机不得通降,见短气、腹满而喘。更见潮热,是病已转属阳明,腑实内结之征。四肢禀气于脾胃,肠胃燥实,热迫津泄,故手足濈然汗出。以上诸症,当是阳明里热燥结,腑气不通,燥屎已成之候,故曰“此大便已硬也”。此时攻下条件已经具备,应投与大承气汤,以峻下热实。

从“若汗多”至“未可与承气汤”为第二段,说明不可攻下的情况。若虽汗出较多,但有轻微的发热恶寒,表明表证未尽解;其热不潮,提示腑实未完全形成,故不可给予承气汤攻下。

自“若腹大满不通者”至“勿令致大泄下”为第三段,讲述小承气汤证。如果表证已解,腹部胀满较重,大便不通,气滞显著,说明里虽实满而尚未燥坚,故只用小承气汤轻下,不可用大承气汤峻下。

本条一是论阳明腑实兼有表证者不可攻下,当先解表后攻里。二是补述大承气汤证的又一见症——手足濈然汗出。三是指出潮热是大小承气汤证的重要辨证依据。四是提出“腹大满不通者, 可与小承气汤”,提示了小承气汤证重在痞满。故具有较高的辨证指导意义。

巩固背诵环节

要根据表格进行复习哦~

今天要复习第八天、第六天和第四天的速背卡哦~

今天的学习结束啦

大家都很棒!

明天继续加油哦~

编辑:小金鱼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