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苏子老师八岁时励志要当一名画家,十八九岁却成为一位女兵,遇见二十来岁的花季,打湿过三四十岁时的雨季。 孙苏子(右一)与东京艺术大学老师校前合影 对待绘画,不忘初心,在南艺学习奠定扎实的基本功后,又一边是在杭州北京最高艺术学府继续求学钻研,一边却又选择南京村野,避车马喧嚣,沉静在勾描浸染之中。 生活的磨砺和酸楚,化成了飘逝的云朵,悟化为眼帘里那棵菩提树。授佛光普照恩赐,打开一扇心窗,不贪心不嗔恨,让笔端花鸟释放平和安祥,吐露净弭优雅气韵。 花鸟意态配以工劲小楷,演绎出宋元画作神品的高能,品觉出是佛语梦境,画作不染不妖,香远益清,株叶净植。 Q代表艺术家库,S代表孙苏子 Q 工笔画在美术领域是较难且耗精力和时间的,是什么精神鼓舞着您一直从事工笔画的创作? S:其实在我看来,在美术领域,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或者还是其他的画种,要画好都是比较难。 《虞美人》 30*30cm 小时候的我特别调皮,拥有孩子好动的天性。但倘若能够抓起画笔在那里画画,我可以非常的安静且专注。 长大以后父母却不赞同我继续画画,但是那种渴望画画的感觉在我心里滋生的越来越强烈。家里人拦着越紧,心中就越渴望画画。只要能够抓起画笔,无论画什么画,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享受。直到成年以后,可以自由地抓着画笔画画,觉得是莫大的享受。 也就是恰恰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我的工笔画的老师——江宏伟老师,这也就确定了我画工笔画的缘起。 《我的鼠辈一生》之一 48.5*44cm 我非常喜欢那种描摹的感觉,享受创作的过程,而且觉得一辈子都被这种感觉牢牢地抓住并吸引着。我比较宅,不太喜欢与人打交道,也不太喜欢玩乐。所以这更加促成了我能够呆在家里慢慢的描摹,这也恰好符合工笔画的需要。 《倩影花光两相映》 45.5*39cm Q 假如让您自己形容一下作品画面的氛围,能否提炼出几个关键词? S:我觉得可以用“静”、“净”来表达,其中一个是安静的“静”,还有一个干净的“净”。 初看不觉其意,久赏才懂其美。我作品的画面有的比较耐看,慢慢体会,甚至有时候还可以发觉里面隐藏的一些小情绪。画和音乐一样,都是可以陶冶人的,像古代一些古琴古筝的乐曲,优美绵长。 我觉得真正的一幅好画是挂在那里,猛一看也没看出什么特色,但是挂到半年、一年就越看越耐看,越看越不舍得拿下来。 《心经》 43.5*64cm Q 您师从萧平、江宏伟两位教授,这两位对您的影响大吗?具体影响在哪里? S:一路走来,我跟随很多老师都学过画,但是这两位老师给我的影响是最大的,缘份是最深的,也是师从时间最长的老师,是我一生的导师。 在萧平老师工作室学习 萧老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他为人正直,富有包容心,集慈悲、智慧、大爱于一身。我认为萧老师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品高尚的前辈,是我学习的榜样。虽然我的能力有限,学养有限,但是我觉得我会学习老师的做人、做事,尽最大所能做到最好,这是我的愿望。 江老师比萧老师年轻很多,但是江老师非常有才华,非常有思想。在工作方面,他非常严谨、认真、不怕辛苦,常常午夜还爬起来思维创作。在教学方面,他具有自己的思想,运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挖掘每个人的潜质,因材施教,这是与很多老师不一样的地方。说他才华横溢,毫不为过。只要在江老师的身边,我们就会渐渐地生出一种绘画的情绪,作品也就自然会得到一种升华。 很多年以前,江老师在对绘画教学当中,一直不太支持学生去参加一些大型的或者是那些参与评奖的画展。那时,我想可能老师是希望我们年轻的学生不要与名利打交道,从而扰乱思维。现在再来反思一下,觉得老师的确是寓意深远。这种大型的画展,形式化相对比较严重,这远离了江南绘画的那种细腻,很难表达作者心中之美之气之意境从而所要抒发的情感。 我个人感觉参展作品表达的是大统的思想,形式上太过强化,这于江南文人优雅脱俗,远离尘嚣世俗,寻求静谧的气质,不太吻合。每个人的情感,无法表达的淋漓尽致。江南的绘画,更多的是个人的情怀,是心的表达,情绪的表达。换言之就是,世界之大,各语皆存。 《寻香》 67.5*33.5cm Q 您觉得这几年创作方向和您的作品理念有改变吗?有哪些改变? S:谈到创作方向和创作理念,我前几年的确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的迷茫。不过,恰好2015年,何家英老师面对全国的中青年画家招考,创办了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 我考入了首届花鸟班学习,在众多国内外前辈老师的指导教学下,终于体会到:画画,要走自己的路,自己的心路。方向确定了,思想理清了,画画反而开心起来。 何家英老师,张见老师及文化部长驻足在画前 Q 您的作品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体会的? S:随着时间、技法上变得更加成熟一些之后,我就坚定了走自己的路。其实人生就是历练,就是教学,随着时光的变迁,自然会融入到画面当中。画画就是用绘画语言来记录的日记,只有记录自己心的历程,才是创作出真实真切、最感人的作品。 我相信在漫长的岁月之后会有一生画卷,呈现给愿意读的朋友,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儒释道的文化。 我现在正在学习佛家文化,年轻时觉得佛家文化是空灵的,现在的体会却不全如此。下一步也希望将我理解的这种文化的宽厚,深刻,空灵,富贵…一并融入画面之中。这对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个问题正在思维之中,希望花费两三年时间将之表达出来。 《荷》 32.5*32.5cm Q 是什么契机让您与佛结缘,佛教的理念对您的创作灵感和为人处世有什么影响? S:谈到与佛结缘,中国画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是儒释道文化。画画就必须要学习这个文化。思想上有提高,手头上才能有体现。另外早年对玄学很感兴趣,多年后才在佛教文化中追根溯源,找到答案。于是开始学习佛教的思想,现在也只能说是刚刚开头。随着佛教文化学习的深入,人会达到不同的高度。前面也提及,希望将这种思想融入画面表达出来,这是一个创作方向。 佛教讲求的是不攀缘,做人不攀缘,不计较,随缘而为,随势而为,这样心情比较平和,利于健康。不给别人添压力,自己也没有压力。从现代的养生学来讲,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养生方法。比吃什么都好,也就是无所求吧,其实道家里也有这个说法。 ![]() 《观音》 136*68cm Q 能谈一下您下一阶段的创作或展览计划吗? S:如果时间允许的话,今年准备多出去写生。只有写生的作品才能生动。 工笔画很慢,办个展,作品很难攒足,所以在年中的时候,可能与萧老师等几位画家在北京办个师生展。 这是去年年底的计划,但是这一切都要因缘聚合,一切条件恰好允许才可以,就像现在的疫情严重,很多事情都要放下,由不得计划了。 ![]() 《兜帅净土》 136*68cm ![]() 《果蔬图》 26.5*43cm Q 如何看待现在“艺术+互联网”模式?对此您是什么态度? S:艺术+互联网,这是势在必行的,是时代的需求。我愿意为此做努力,与时俱进。 ![]() 《彼岸》 40.5*81cm 相由心生,画得美是心念里的美。只有不虚不惑不躁才能抵达灵魂的彼岸,方可表达出摄人心魄的图画。 苏子说“沉寂中绘画好像是五岁时候追逐的一颗糖”,多么纯粹可爱的心智呀。 我仿佛看见云淡风轻的夜色里,村野拂柳笛声婉悠,苏子把自己交给深夜,让暖意的灯火紧紧包围,描摹得笔触在梵音伴奏下,线与线的缠绵,色与色的搅扰,字块与印章的和谈,不觉已到天明,又一个清新美丽的早晨。 艺术家简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