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春景》 宋代: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词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句。枝头上的柳絮随风远去,愈来愈少,普天之下,哪里没有青青芳草呢。 《破阵子·春景》 宋代: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 笑从双脸生。 清明时节后,天气渐渐转暖,海棠梨花刚刚开败,柳絮又开始飞花,一位天真的少女充满着青春的欢乐。此词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 《玉楼春·春景》 宋代: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此词上片从游湖写起,讴歌春色,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鲜明的早春图;下片则一反上片的明艳色彩、健朗意境,言人生如梦,虚无缥缈,匆匆即逝,因而应及时行乐。 《醉桃源·春景》 宋代:严仁 拍堤春水蘸垂杨,水流花片香。 弄花噆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 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 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此词上片写落花流水,剔除了古典诗词中那种习见的伤感;下片写少妇登楼,也不着重表现伤怀念远。因此这首词的基调是轻快灵妙的,给了人以精神上的愉悦。 《卜算子·春景》 宋代:赵长卿 春水满江南,三月多芳草。 幽鸟衔将远恨来,一一都啼了。 不学鸳鸯老,回首临平道。 人道长眉似远山,山不似长眉好。 仙源居士的这首《卜算子》立足于三月,着眼于江南,寄情于春景,并通过春景宣泄着自己的淡远与萧疏、清贫与孤洁。 《南柯子·春景》 宋代:田为 梦怕愁时断,春从醉里回。 凄凉怀抱向谁开? 些子清明时候被莺催。 柳外都成絮,栏边半是苔。 多情帘燕独徘徊, 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 美梦就怕被愁苦惊醒,春光从沉醉中悄悄来到。此词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春景,而这春景又是通过唱着歌儿的黄莺、来回穿梭的燕子以及飘荡的柳絮、繁茂的青苔等体现出来的。 《柳含烟》 五代:毛文锡 隋堤柳,汴河旁,夹岸绿阴千里。 龙舟凤舸木兰香,锦帆张。 因梦江南春景好,一路流苏羽葆。 笙歌未尽起横流,锁春愁。 上片写了隋炀帝锦帆龙舟下汴河,极尽铺张。下片则写了隋炀帝的荒淫无度而误国,“笙歌”一句饶有韵味,将由繁盛转为破亡的历史教训,一笔端出,颇有社会意义。 《献衷心》 五代:欧阳炯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 双脸上,晚妆同。 闭小楼深阁,春景重重。 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 满衣犹自染檀红。 恨不如双燕,飞舞帘栊。 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词写深深之恋,颇有李商隐《无题》的韵味。作者表现这种缠绵悱恻之情,出以含蓄之笔,构思跳跃性较大,是其特征。如果说上片是写词人眼中、心中的女子,那么下片是写词人自己的“偏有恨”和热望获得幸福生活之情了。从上片的描写看,词人确实是绵绵相思,不能自己。 《阳春曲·春景》 元代:胡祗遹 几枝红雪墙头杏, 数点青山屋上屏。 一春能得几晴明? 三月景,宜醉不宜醒。 以《阳春曲》曲牌写春景,可谓名副其实。这组《阳春曲》包括三支小令,渲染出一派风和日丽、蝶逐蜂嚷、百花争艳的烂漫春色。此首可名为“春晴”,赞美了令人陶醉的阳春三月,显示出作者悠然自得的心态。 《瑞龙吟·大石春景》 宋代:周邦彦 章台路。还见褪粉梅梢,试花桃树。 愔愔坊陌人家,定巢燕子,归来旧处。 黯凝伫。因念个人痴小,乍窥门户。 侵晨浅约宫黄,障风映袖,盈盈笑语。 前度刘郎重到,访邻寻里,同时歌舞。 唯有旧家秋娘,声价如故。 吟笺赋笔,犹记燕台句。 知谁伴、名园露饮,东城闲步。 事与孤鸿去。 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 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 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美成的此篇长调,以美景衬托感伤,动静相生,虚实穿插,今之惆怅和昔之游乐形成鲜明对照,在时间上又似断似续,而伤春情绪连绵不断,显示出变化多端,使得这首词沉郁顿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