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唐之怒!隐忍13年终毁灭此大国

 钟家台 2020-03-15

大唐之怒!隐忍13年终毁灭此大国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凡是大有作为的强盛朝代,在强盛之前都面对了一个十分强悍的对手,对手覆灭之日便是强盛朝代兴起之时。商代有鬼方,汉代有匈奴,唐代有突厥。今天说说大唐与突厥。

突厥在中古时期,也是就中国历史的隋唐时代,十分强盛。其最为强大之时,东至大兴安岭,西至里海,北达贝加尔湖,南至后来的明长城附近,东西超过2万里,南北5000里,均为其势力范围。其铁骑之强,足以横扫亚洲大陆最为广阔的草原和大漠。突厥最盛之时,亚欧大陆各国均噤若寒蝉,为其挟持,难有自尊而言。

隋唐代际之时,唐国公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为了解除后顾之忧,加强自身的军事政治势力,一度在公元617年和突厥确立了臣子关系,以向突厥称臣纳贡的方式换取突厥对唐的支持。

当然,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都不会给战败者喝彩的。但,多少有些蛛丝马迹,据记载,突厥始毕可汗去世后,李渊曾“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也就是说三天不处理朝政,举国为突厥举哀。换做今日的国与国之间,发个唁电,派个特使,关系紧要的,国家元首参加一下对方的葬礼也就十分不错了,不至于举国哀痛。除非,是属国。

但是,一味的忍让退步只能让突厥胃口大开,更加贪得无厌,变本加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巅峰代表的盛大王朝--唐,是不可以也不可能以臣子身份居于突厥之下的,只是暂时隐忍而已。

首先,削平隋末以来的天下大乱局面。“自胜者强”,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永远都是令人敬畏的,国家更是如此。在李渊、李世民、李建成等李家父子的努力下,王世充、刘武周、窦建德、李密等割据势力纷纷灰飞烟灭。南到交州(今越南中北部),北达今长城附近,东至海,西至青海湖附近,重新一统为大唐的天下。为战胜突厥奠定了经济基础。

其次,“渭水之盟”暂缓唐突对决。时机未成熟,轻举妄动是极其愚蠢的。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的“渭水之盟”虽然是凭借着唐太宗个人智慧缔结而成的,但是许以突厥金帛财物,已经透露了唐方的“服软”态度,套用现代人的话来讲,是不平等条约。但是,为大唐赢得了反击的准备时间。

第三,贞观君臣的励精图治。无论是李渊的为突厥可汗的“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还是“渭水之盟”,唐君臣私下均深以为耻辱。在强权面前或者选择永远的卑躬屈膝下去,或者卧薪尝胆,终报之以兵刀和复仇的火焰。贞观君臣选择了后者。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代明君的唐太宗即位后,任人唯贤,虚心纳谏,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增强。

第四,突厥提供了可乘之机。崇尚武力和丛林法则的突厥,横征暴敛,给当时的亚欧各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而突厥统治集团发生了分裂。贞观二年柴绍击灭割据朔方(治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的梁师都,这一胜利为反击突厥提供了前沿基地。此时的突厥,连年征战,恰逢罕见的大雪天灾,使得民疲畜瘦,被其辖斥的回纥、拔也古诸部亦趁机反抗。唐反击突厥的条件已经成熟。“自作孽,不可活”,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突厥骚扰唐河西地(今甘肃宁夏地区),以此为借口,大唐朝开始对突厥发动唐突战略对决之战,分兵六路,袭阴山,擒颉利可汗,煊赫一时的突厥汗国覆灭!

弱肉强食的法则中,在高贵的人也得低下头颅,也暂时只能隐忍如此。但是,真正的强者选择了壮大自己来最终抗争对方,弱者则选择了永远的卑躬屈膝。后来之人,不可不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