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莱芜区张家洼《张氏族谱》记载,始祖张德宜于明代初年由河北枣强县迁此,其族进士张严系长支九世。 张严(1621-?),字敬孚,号肃山,又号大树居,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顺治五年(1648)戊子科举人,两任莱阳、郓城教谕,康熙九年(1670)中庚戌科进士,三甲第209名,候选中书,授文林郎。 张严之家一门三烈。张严之父张绳武,字绍明,庠生,生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九月十六日,他“读五经两汉皆有手抄,入邑庠即名噪邑庠,惜数奇不第”1,于明崇祯十年(1637)八月十日因病而逝,年48岁。张严之母李氏,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六月六日,于其父卒之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遇贼殉难,年47岁。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载:李氏,生员张绳武妻,进士严之母也。崇祯十一年乱,仓卒携幼女入山避乱,为兵所获。氏曰:‘吾家世读书清白,唯有死耳,安肯从汝!’词色俱厉,兵怒杀之。其女号泣,抱母尸吮血拭面,痛绝复苏。兵又迫之,女曰:‘焉有母死而子存者乎?’兵益怒,碎其尸杀之。”2时年,张严18岁,兄张贽20余岁,弟张伟13岁,兄弟三人皆能记忆父母生平行事及家事。母、妹陨身于烈10年后的清“顺治五年,南寇又至,严妻朱氏遇贼(先藏其婶,后藏其女,仓卒未及自避,为贼所获),掠之上马。氏号哭曰:‘天乎!吾姑死于兵,吾小姑又死于兵。吾苟偷生,何以见二姑于地下乎!’贼怒,断其首”3。“邑史氏(史家)曰,三烈出自一门,母子姑媳皆齿剑而膏草野,或死于十年之前,或死于十年之后,非诗书之泽养之有素,而能视死如归若是乎!”4张严之家一门三烈,有母、有妹、有妻,俱遭寇难,激怒骂贼,百折不屈,相继死于贼刃之下,慷慨慕义,节烈无双。 张严配妻魏氏,继配朱氏、贾氏,有子四人。长子若初,康熙年岁贡;次子若从、三子若序、季子若稚皆庠生。有孙八人。 张严曾热心佛学,受好友陈明新劝勉,从此潜心儒学,以程朱理学为依归学有所成,对儒学有较深的造诣。当见到陈明新所作《身心图说》后大为叹服,高度评价,欣然为此书作《序身心图说略》,序中曰:“觉蓭以性情原于五行,配其位,顺其序,明其理,气之辩,推其生克远行之宜,合数万言而成一书。尧舜禹汤文周孔孟程朱所言天人性命之理隐约未尽者,毕萃于此。始知其所谓觉者,洞其本也;其所谓厚者,遂其长养也;其所谓敬,即以始终乎此,而非枯淡空寂之谓也;其所为文即以流露乎此也。盖积二十年之体验、经历而后得之。此图、此说请以公诸天下之凡有心性耳目口鼻四肢者。”5又作《人说略》,中谓:“智之所藏,情之所发,神与气之所摄服,必有其主,非彷徨无所凭依,而漫焉以德其有无来去。或是或非,或邪或正,而不能自操其间者也,而奈何不察其所主耶。”此言与《身心图序》的儒学观点粹然一致。张严对儒学观点阐发疏畅,令人耳目一新。 张严其著作有《大树居遗集》、《登莱旧事考》、《八阵图记》。其作品还有遗文《重修棋山观募缘引》、《怪石记》、《新建龙王庙记》等。张严在《重修棋山观募缘引》一文中描述其题棋山观“玄之又玄”碑时曰:“隆嘉间,雪蓑子尝游息于此,大书于碣,以篲为笔,笔势如蛟龙腾上,观者谓非仙不能,是观之碑,乃蓑仙真迹”。6《怪石记》主要描写莱芜笔架山怪石,中曰:“新甫之东,群山竞秀,而笔架山为最,三峰参差如笔架,故名笔架山。笔架山之麓多怪石伏藏。”7读之,可感张严对孔孟之乡这片热土的眷恋。 注:1.[明] 谭孔教撰《孝烈李氏传》,载《张氏族谱》卷一,第19页。 2.[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人物志·孝义》卷六,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250页。 3.[清]宣统《莱芜县志·人物志·列女》,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610页。 4.[清]康熙《新修莱芜县志·人物志·孝义》卷六,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250-251页。 5. [清]宣统《莱芜县志·人物志·儒林》卷十八,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576页。 6.[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艺文志·碑记》卷三十五,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989页 7.[民国]《续修莱芜县志·艺文志·碑记》卷三十五,载尹承乾主编《莱芜历代志书集成》第989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