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G,未来已来——对新商业模式的思考

 看的透 2020-03-15

—— 5G,未来已来 ——

  全文长约11000字,阅读完毕需要10-15分钟左右。本文试图以“云蹦迪”事件作为切入点,从战略和营销策略的角度解析5G带来的新商业模式,第一次尝试此类话题,内容或观点如有不当,请多多谅解,权当抛砖引玉了。本文部分图片数据援引自东吴证券、艾瑞咨询和亿欧智库的相关报告。



01


云蹦迪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当我们把时间调回到2020年2月8号,TAXX,全国最火的酒吧,在抖音平台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云蹦迪”。当晚,直播间最高在线人数7.1万人,在长达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持续霸榜抖音直播榜榜首,打赏累计超过70万元人民币。第二天,北京OT酒吧不甘人后,抖音直播云蹦迪5小时,累计在线人数超过121万人,打赏额创下新高,超过200万元。抖音平台也借势推出“云蹦迪”专题,偕同知名Club,光速签约多位大牌DJ,一时间“云蹦迪”的风潮甚嚣尘上。

事实上,云蹦迪并不是现场互动娱乐形式的第一次线上化尝鲜,在更早几天的2月4日,B站联合摩登天空一起直播了第一场“宅草莓不是音乐节”,这是草莓音乐节首次在线上开办,直播开始以后同时在线人数峰值超过27万,新裤子等众多热门乐队将与观众一起“云蹦迪”。



02


世界是平的

“云蹦迪”这只蝴蝶扇动着燥热的翅膀,在企业中不经意的刮起了一场飓风,掀开了这个正在巨变社会的一角。

《世界是平的》,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2005年著作的标题,这本书在当年红极一时,书中深入浅出地分析深奥的经济现象,对作者眼中平坦的世界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有人说,南美洲一只蝴蝶轻轻煽动起翅膀,将会在北美洲带来一场巨大的风暴;我想说的是,随着地球不断的变平,蝴蝶效应所带来的的冲击将会愈发猛烈,这种冲击不仅仅是维度内的洗礼,也将会泛滥到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维度中,让人无法喘息。

“云蹦迪”热潮迅速过去,曾经百万级的直播观看人数到如今不到十万人在线,打赏金额也区区几千元。但迪友们不曾想到的是,云蹦迪却在传统企业中掀起了一场狂风巨浪。

“这么依赖互动性的活动,居然可以在线上举行?!”

“连云蹦迪都可以,那疫情期间我们是不是该做些什么?”

“我们是不是该打破思维的框架,在危机下去想想还有哪些可以改善的?”

“云蹦迪”虽然失败了,但却给企业的管理者们以极大的冲击,在这个割裂的“折叠世界”中,本来以为在不同维度的两种生活,却突然汇合了。“云蹦迪”只是一个契机,让我们看到了技术进步改变世界的可能,看到了以宽带固网、3G\4G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是如何不断改变我们的生活。也许这个过程中的很多改变对我们很陌生,但就如同“云蹦迪”一样,会有无数多个类似的契机,让我们突然发现,眼前这个世界已经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03


那个被改变的年代究竟发生了什么?商业模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03年5月10日,彼时的淘宝刚刚上线。而在4天前,马云刚刚宣布了公司隔离和员工在家办公的消息。那时你打开淘宝,你会发现网页上醒目地写到:“纪念在‘非典’时期辛勤工作的人们”。这个超越时代的决策,不仅开启了中国电子商务和互联网购物的浪潮,更开启了新零售商业模式,使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小生意人们开始相信:要卖东西,最先需要做的,是开通淘宝店,借由网络的力量去感知这个世界。

在那个阴翳的午后,马云也许不会意识到,他的这个举动将会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商业模式;但他也不会想到,他的梦想与野心要在几年后,经由一个无法预期的外力,才能真正走上增长的高速路。在如同金庸小说里写到的那样,当独孤剑魔没有修成独孤九剑之前,也需要凭籍大巧不工的玄铁重剑才能横行天下,而对马云和淘宝来说,这把玄铁重剑就是网络技术的革新。

把SARS疫情发生的2003年,理解为企业线上化革命的开端,我以为是牵强附会的;倒不如说是2000年后愈演愈烈的网络和应用技术浪潮(固网宽带、3G、4G、WiFi等等)催生了一波互联网巨头。当早起探路的张朝阳们还不明所以的把门户创建作为互联网的唯一时,幸运的马云刘强东们赶上了技术可应用化的大潮,他们有更多的机缘来轻装前行,以新技术作为武器,在现实世界里击败各种原本强大的对手。

在以4G作为高峰的革新浪潮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了线上化的过程提升了生活与工作的效率,而新的互动体验也使得我们的选择增加、用户体验提升,而与之相伴的是,那些被认知为具有传统垄断优势的行业或公司,在快速的衰落,比如传统纸媒、有线电视等,他们离新技术更近,遭到的冲击也更大。而那些我们被认为门槛更高的行业,诸如金融,技术的力量也一样不可阻挡地推动着新兴势力在壮大,迅猛的侵蚀着市场份额;银行们一直没有统一解决的在线支付,被支付宝和微信轻易的解决,而作为回馈的是,两家公司在金融用户的长尾端赢得了巨大优势和丰厚的回报。如果说对于4G给我们的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冲击进行一下总结,那也只有一句广告词可以形容,“impossible is nothing!”



04


无法预期的5G,将会带来商业模式的持续裂变,我们可以预知冲击发生的路径

2019年6月,B站红人“何同学”发了名为《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的一段视频,这条不足十分钟的视频,前半段幽默,后半段的深刻,引发了来自网络和现实世界的极大关注。我所关心的,是何同学在视频最后讲到的:

“当时都在说用手机看电影有多方便,没有人预测到短视频的彻底爆发;都知道4G有利普及移动支付,但当时理想的方式是给手机绑信用卡再上NFC,没有人想到靠着网络加二维码这么简单粗暴的方式真的就干掉了现金;都知道4G的上传速度可以视频直播了,但当时的设想是应用于专业的新闻领域,没有想到这个全民皆可直播时代的来临;更不用说还有各种电商、外卖、打车平台的兴起。”

人对未来的预测,都跳不出当下技术和思维的限制。

因为4G给我们(B端和C端)带来了颠覆式的革新,尝到了蜜糖的我们,对于5G的期待也就变得更加急切。作为C端的用户,我们好奇地期待着新的变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作为B端的参与者,我们也密切的关注着这些新变化会从商业模式的哪一个角度悄然展开,在某块看似牢不可破的铁板下凿下一条深深的裂缝。越是无法逃脱时代的局限,我们越是想挣扎,去窥探下未来的精彩,这种执着大概就是人类的天性吧。

互联网教父凯文凯利在他的著作《必然》中提到:

“技术都会有一个前进的方向,我把它叫做必然,就是这个趋势像重力一样,一定会发生。比如有了芯片、电波等,必然会出现互联网,会出现手机。我不想讲苹果会不会取胜,特斯拉会不会取胜,中国今后怎样,美国将来怎样,这不是我说的必然。我说的是一种总体趋势,我相信这些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但是它的细节无法预测,比如电话一定会出现,但苹果不是;网络一定会出现,但Twitter不是。”

当勉为其难的展望5G技术对于未来生活的改变时,我发现大部分人习惯性地落入一个在4G时代被验证的错误范式,我们总是会热切的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具体的变革?会有哪些新应用诞生?哪些产业又将湮没于历史的长河?我们会把我们的想象确定为一个具象的事件或者事物,但事实证明,这些设想往往都是错误的。我想,这大概就是“致命的自负”吧,站在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的想象力实在是太贫乏了,回想4G商用化的前夜,我们根本没有成功预测一个有意义的商业模式和现象。

但我想可以换个方式去推演未来,我们很难准确预测明天是阴天还是晴天,但我们至少可以掌握四季的变化,去应对明天的不确定;我们找不到未来具体的方向,但却可以小心摸索到未来的路径,沿着时代洪流的河道,我们一点点探寻,就一定可以找到未来的终点。

结合过去发生在这个世界的剧变,我以为5G对旧有商业模式的冲击,会在以下四个逻辑下继续发挥作用:

 破除垄断  

基于渠道优势和资源禀赋而形成的垄断企业,在未来将会继续遭遇巨大的挑战。

曾几何时,除夕晚上家人们聚在一起观看春晚是一件寻常不过的事情,以牌照垄断为利基的广播电视,优势似乎是那么明显,无可撼动;就在几年前,在Uber和滴滴没有横空出世前,出租车司机基于行业垄断而发生的拒载事件还是新闻的热议;而在牌照和资源优势下的金融行业,看似牢不可破的国有四大行,在支付宝和微信理财通的冲击下,优势也在慢慢褪去。

我想表达的是,以过去几年互联网技术对于商业的影响看,在新技术面前,没有一个行业是具有绝对的壁垒。如果企业的管理者继续怀着行业垄断、制度红利的心态去操持未来的经营,那结果无疑是很惨的。在这里,我想提示的不仅是那些边缘化企业,他们随时可能有着被淘汰的风险;对于那些依托于核心技术、资源优势而形成森严壁垒的企业,在未来这轮“更平坦化”的过程中,也一样会遇到大麻烦。也许他们不会消失,但在5G技术推动应用革新的未来,他们随时可能会沦为新技术企业的附庸。

在未来,主导商业模式的,是拥有能够通过5G技术进行广泛获客与管理的、同时具有自身快速迭代能力的企业;牌照和资源优势在未来的商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将会持续被削弱,就如同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蚂蚁金服控股了天弘基金,完美演绎了下游核心渠道向上游反向并购并获得牌照资源的商业操作。我们设想一下,高不可攀的金融机构,在未来都需要通过阿里或腾讯的技术来实现获客时,银行被互联网公司所收购,似乎并不是一件不能理解的事情。

 内容为王  

去渠道化,内容就是营销,营销就是产品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我们总是认为渠道是具有明显垄断性的,谁掌握了渠道谁就获得了话语权。但我们会慢慢发现在5G技术的推动下,渠道优势所形成的壁垒从另一个角度被攻破,5G技术所形成的新通路,在技术广化的背景下,成为了新的趋势。

原本在旧商业模式下,强如李佳琦等也只能在闭路电视的演播室里声嘶力竭的呐喊,去挣一份死工资;而在现在他们通过移动网络和直播技术,以自媒体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释放。从某种意义上说,李佳琦(关键意见领袖,KOL,Key Opinion Leader,简称KOL)团队本身就已经是一个独立的内容制作机构了,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抖音APP的力量,他具备了一家电视台的能量,他们独特而优质的内容,天然形成了渠道,形成了营销,带的是什么货?对于李佳琦们已经不是很重要了。

在过往,渠道为王,意味着优秀的产品只有通过最强大的渠道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而渠道为王,意味着垃圾产品也可以通过资源投放来实现洗脑式营销,获取市场份额,就如同早年间的“脑白金”和“羊羊羊”。我们习惯了旧的传播模式,但不代表这种习惯就存在合理性,“不要塞给我们垃圾!”我们期待的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识别能力、能够反应客户真实偏好的、可以良币驱除劣币的机制。这不仅迎合了用户作为受众最真实的需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一种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模式,具有更大范围的伟大意义。

5G技术需要内容支持,空有高速的5G是没有灵魂的,只有内容和速度结合的新技术时代,才能打开未来生活的新场景。而更为现实的是,5G技术下高速所带来的信息爆炸,使得用户在面对网络技术时需要更多的依赖,以导购为特征的网红带货(B2B2C)模式也顺应了用户的需求,面对纷繁复杂的产品选择,如何保证用户的体验和快感,B2B2C的新模式无疑是成功的。

依托于算法的APP,其工作的本质可以概括为“通过内容吸引新客户,提高老客户留存率,提高内容创造者的激励和体验”,在这三个维度下,内容都是他们运行链条的根本,内容变成了营销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说内容本身就是营销。只有好的内容和形式,基于算法的新渠道才有真正的生命力,而只有好的内容,营销才能创造更大的影响力。如一开始提到的“云蹦迪”,作为一项产品而言,内容没有更新,内容同质化严重,线上化反而削弱了用户体验,来得快去得也快,自然是情理之中。

如上所述,以抖音、快手和头条为代表的APP,依赖算法和用户偏好,一方面被我们诟病为“曲意迎合偏好,创建了不真实的世界”,但另一方面,站在社会整体效益的角度看,正是他们的出现帮助我们纠正了之前由于垄断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优质的内容在公平的算法面前得到了最大的奖励。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在算法技术的推动下,5G深度渗透带来的VR\AR技术广泛普及,会彻底把基于牌照和线下优势的广电传媒和电影院线送入历史的终结,今年春节档的《囧妈》绝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可能是未来一场巨大浪潮的先兆。

 应用场景扩散  

5G技术催生了更多直播方式,应用场景极大扩散,虚拟和现实的边际不断模糊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很多行业自诩具有“护城河”。以笔者熟悉的金融行业特别是财富管理行业为例,从业者固守的一个观点是,这个行业被技术取代很难,线上化和数字算法不能替换人的作用,这种固执的背后是因为信任创造需要时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种论调不无道理,以这轮疫情为例,因为无法和客户见面,产品销量锐减,大量财富管理机构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依托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营销模式过于粗陋简单,难于完成线下沟通的替代。

可是,大家有没有设想过一个场景,在5G技术的推动下,未来财富管理机构同客户沟通可以完全借助VR\AR来实现,也可以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创造出一个虚拟和现实的“真实场景”,让客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沟通感受?通过技术带来的新场景去改变物理距离和时间维度,我以为这不是痴人说梦。事实上,很多有远见的机构已经开始融入新技术的潮流中,以链家为例,APP已经在尝试VR看房,如果我们把财富管理比喻为一项“非标准化”业务,那我相信买卖房产的标准化程度也一定不会很高,如果房产经纪商都开始运用初级的VR技术,又有哪些其他行业不可以?

在5G时代,移动网络流量使用不限量,网络延迟得到了最大的优化,云端和本地的接入速度几乎没有差距,大幅度提升了用户的直播体验,在5G技术下(VR\AR、8K画质、多路直播),催生了更多的场景;这也意味着在移动网络环境下的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观看各种以直播为形式的内容,5G对于我们(B端和C端)的改变不仅仅是速度的提升和场景的增加,还是更重要的是应用场景的扩散,基于5G技术下不断繁荣的VR、8K高清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等新技术将会重新定义很多基于交互性甚至是依赖交互性的行业,5G将会为参与者带来全时段全场景的沉浸式体验,这种变化不亚于再造一个“真实世界”, “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

从这个角度看,笔者以为5G对于传统商业模式的重塑,一开始可能会以一种更为温柔的方式出现,传输速度的提升对于商业模式的改变不在于颠覆,而在于修正和丰富,在我们传统视角中,些“SAY NO”的东西,插上了5G技术的翅膀,在未来都有“SAY YES”的可能性,我们怀着冥顽不化的心理,越迟去拥抱这种变化,被新技术所取代的可能性就越大。

 互动性提升,信任建立的方式在变化  

如果我们把4G的发展比喻为一场大型线上化的盛宴,我更愿意把这样的过程理解为一场单方向的O2O(线下线上化)。在这个过程里,无论是滴滴还是优酷,其本身的业务内核并没有突破十多年前类似雏形的范式(出租车公司的电话约车和有线电视的点播功能),只不过更快速的网络和更便捷的应用技术赋予其更强大响应能力和内容范围。但是,如果随着5G的部署,我们依然只能沿着这条“更快、更强”的道路走下去,那是真的辜负了5G技术能力。

以新零售为例,京东天猫这类B2C是业务线上化的第一批吃螃蟹者和收益者,他们通过线上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获取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效益,但简单的线上化B2C绝不应该是5G技术的重点。做个大胆的猜测,在未来,击败京东和天猫的不会是“京东”和“天猫”,而是拼多多、小红书、淘宝直播甚至是抖音和快手。

过去两年我们已经见识了网络红人李佳琦和薇娅的带货能力,如果我们把李佳琦团队理解为一个小B,那么未来的新零售模式,很有可能是由若干小B为核心的B2B2C模式。在这个模式下,小B的SKU更少,更能够以新奇、专业的内容在算法平台上形成口碑实现低成本获客,以直播互动的方式去创建同客户的信任,通过大B的产品,最终实现成功的营销。在过去的旧模式里,用户的信任是来源于品牌、渠道和营销,而我相信基于5G技术所带来的更强场景塑造能力和互动能力,未来的用户营销和信任生成更多是依赖于互动,根植于口碑和用户体验。

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下,我们要让用户觉得我们很强很厉害,用户才会信任我们;在5G催生的新商业模式下,在去垄断化和核心渠道裂化的背景下,我们要让用户觉得很爽、很赞,才能形成用户粘性与信任

很多证券公司的分析师把拼多多当做京东商城的竞品来分析,但事实上以互动化(砍价、游戏和直播)作为营销入口的拼多多压根和京东商城就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如果说京东是“B2C 线下物流整合”商业模式下的翘楚,那么拼多多就是基于互动式营销模式的后起之秀,京东有稳定的物流效率做强硬支撑,而拼多多则依靠于强大的用户粘性,从低端向高端慢慢辐射。如果硬要分个高下,我会用《笑傲江湖》一书中,金庸老爷子对于华山派剑宗气宗的描述来预测他们的未来,京东等就像是剑宗,凭借着高效的物流,见效快,杀伐四方,初入江湖便无人能敌,无往而不利;而拼多多更像是气宗,养尊炼气,以互动培养客户黏性,五年有小成,待到十年后便可与剑宗高手一较高下,时间越长则优势越大。

在未来的新注意力经济下,企业能够占据用户多少的时间,他就能切分到用户身上多少市场份额;而决定在用户时间占比的核心要素,是用户体验,新奇、专业和好玩。在未来新商业模式下,迎合客户的需求、满足客户的体验,特别是有趣的内容、交互式体验去营销拓客,并培养客户对于平台的依赖和黏性,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会变得格外重要。



05


5G时代下,企业的经营战略如何顺应技术的潮流,孵化新模式

 打破思维的惯性,重构顶层战略  

5G对于传统企业的冲击可能是无限大的,因为5G作为网络技术竞速的接棒手,在新商业模式经历了3G和4G的精心呵护后,已经具备了爆发式冲击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毫不夸张的说,在5G的新商业模式下,谁不能尽快的融入和靠拢,他就会被以4G年代更快的速度被远远抛下。

我以为,在新时代下,企业要顺应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彻底的改变顶层思维,改变那些传统商业模式下所形成的惯性思维,认识到信息化对产业变革的重要意义,以新商业思维做出变革。做出改变不代表不会死,但不做改变一定会死;当我们把眼光只是死死盯在同业身上时而丧失了忧虑,殊不知颠覆者往往都在行业外。如果管理层实在不清楚要做什么,那至少开始把线上化的“课程”先补上,尝试把业务从线下放到线上,做好线上和线下业务的有机互溶,一点点提高企业经营战略的敏捷性,再慢慢找寻方向。

 加大对于新技术、新模式探索的资源投入 

我想,任何转型都是有代价的,但幸运的是,这种代价可以通过资源的投入进行对价。在任何商业模式的创建中,没有不劳而获的先例,以5G为驱动的新商业模式一样如此,这是应该贯彻企业内部变革从始至终的一个观点,寄希望花小钱办大事的心态,往往得到的都是“半吊子”工程。

以商业银行的翘楚招商银行为例,在上一个商业年代中,率先推动银行从存折时代向一卡通存时代的演进,背后是以大量人力物力所支撑的;而从拉存款转型为卖理财,以资产配置模式形成客户黏性而创造大量的活期存款,在存款为王的年代下,这是一招看起来接近“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招数。我以为,企业内部对新模式的创生,一定是怀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态,创新也一定是伴随着前期的亏损,如果不能客观的认识到这一点,那在5G的商业新模式下,任何企业都可能沦为附庸。

但资源的投入不等于盲目的投放,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而新商业模式下,资源的投入要以持续的用户体验为根本出发点。以补贴为例,很多企业直接把补贴理解为直接降价或者礼品回馈,用户确实获得了实惠,但这种刺激是一次性的,缺乏可延续性,商家也没有得到黏性。但我们看到了很多根植于互动式体验的企业在这方面收获了不错的经验,值得关注的是拼多多,一方面以砍价的方式在用户人际关系网中获得互动式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获得用户的时间投入,以游戏的成果发放补贴,既占用了用户的时间又给与了用户快感,甚至用户还获得了一些劳有所得的成就感。我以为,这样的资源投入才是有效的、才是长期的,如果企业依然停留在旧模式中,疯狂撒钱而不考虑效果和持续性,那真是可笑的。

从拼多多的故事我们看出,对于新商业模式的理解(特别是新零售模式),很多人和机构都存在误区,大量机构在研究拼多多的报告中,不断把京东商城拉来做竞品,分析框架是GMV、物流成本、货币化率和买家年度支出,但我以为,不应该关注下用户在这两个移动端APP的停留时间么?

 营销即产品,内容为王是未来营销的铁律  

在未来,产品至上的观点继续发挥作用,我不否认匠人精神的存在对于商业的重要意义,优秀的产品依然可以获得极大的认可。但产品在整个商业链条中的重要性会被慢慢弱化,在更扁平的世界下,在产业量高度完善、代工模式日趋成熟(苹果之于智能手机,特斯拉之于汽车行业的颠覆)的背景下,依托于渠道端反向订制的C2M模式,更能迎合客户的体验,将会受到更大的欢迎。

如果某一天,茅台被一种基于区块链模式的“代工厂 基酒提供商 优秀调酒师”的组合所取代,大家也不要过于惊讶,在5G技术所带来的工业互联 区块链应用之下,优秀的产品开发难度将会大大降低,区块链上的信息共享使得新产品的开发变得更加容易,凭借一款核心产品打天下的局面在未来不复存在。对于传统上游企业来说,如果你不能尝试把营销商的毛利率降到比产品的毛利率更低,那在更长期的未来,迎接你的只有被边缘化,被下游所定制、被下游所并购。

当产品的重要性在不断弱化的时候,营销的战略地位就格外凸显,如何利用5G技术所带来的新场景和新模式去提升用户体验,应该是未来企业必须重点布局的,在新商业模式之下,营销的重要性大于产品,甚至营销本身就是产品。

我在前面说过了,在交互场景下,内容催生用户体验,内容也将成为营销策略的核心。注重内容的原创、注重内容的差异性、注重内容的传播形式,便成为企业营销战略必须优先考虑的内容。以这轮疫情下的金融企业为例,大家在摸索中尝试营销的线上化,开网课、开直播就成为金融企业的首选,一时间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网课的图片和二维码,热闹非凡,但实际效果呢?可能和“云蹦迪”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1)内容同质化严重,讲师今天给A机构做完直播,第二天给B机构做直播,用户审美疲劳,体验度下降;

(2)每场多则八千到一万的观看量,少了只有几百观看量,观众多为内部人和同业,传播效果不佳;

(3)内容缺乏原创,无法互动,不适合网络传播,缺乏黏性。

营销为王固然是铁律,但如果没有合适的内容和传播形式匹配,只是花点小钱搞搞网课,机械的去理解线下业务线上化,是无法应对新商业模式的挑战。

 新商业模式下颠倒的“八二法则”,长尾客户的重要性极大提升  

在旧商业模式,二八法则是金科玉律,20%的大客户贡献了80%的利润。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也不复杂,长尾客户数量多,客单价值低而且营销维护成本高。但在5G时代,以内容为王的结论作为支撑,在技术广化的背景下,通过口碑的发酵,我们可以尝试探索客户的批量化获取,依靠优秀的内容,客户获取成本和难度会进一步降低。在新商业模式中,长尾客户的客单价值虽小,但成交成本却很低,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八法则会慢慢变化,80%的长尾客户所形成的利润总额占比会越来越高,而两类客户的利润率水平可能会出现颠倒,长尾客户的优势可能会更加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看,5G技术即将开启的新商业模式要求我们必须进行调整,以往我们关注大客户,产品设计和服务模式也在向头部客户倾斜;但未来我们必须在长尾端有所发力,一方面设计基于长尾客户的营销策略,另一方面以长尾客户的需求进行有意识的产品开发。以白酒行业为例,当各家都看到了茅台的成果,一窝蜂的在利润率更高的高端产品做文章时,我们是不是可以把低端产品捡起来,像白酒行业中的江小白一样,通过精巧的内容设计和特殊的传播方式去捕获长尾客户?

5G技术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本质,在拥抱潮流之前,请先穿好泳衣  

5G引致的新商业模式倒逼企业做出变革,但我以为企业的本质依然没有变化,优质的企业不因为是否上线而改变他的优秀,残疾的企业越早上线也许衰亡的更快。可以大胆的说,即使没有新千年后的网络变革,阿里巴巴也应该是一家很好的企业,没有4G和移动端技术的大发展,字节跳动也会在另外一个领域里有不错的表现。在谈商业模式变革前,更应该清醒的认知一点,我们基于传统企业的内部治理是否做到位了?企业的战略是否清晰?业务是否具有足够的敏捷性?产品的竞争力够不够?中层团队是不是稳固?

洪流来临前,最明智的选择是不要盲目的跳入水中,先把救生衣和游泳圈穿好。基于这样的道理,我也说,新商业模式下企业的战略革新不单纯是线上化,不能也不要盲目的线上化,基于自身的特质做好定位和长期规划,谋定而后动才是正途;防止出现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导致更快的猝死。



06


写在最后的话,关于技术以外的话题

写一个偏向于技术、战略和营销的话题,这大概是我的第一次,这个写作念头的起因,来源于工作的一个偶然。但当你把这个话题一点点展开,沉下心来在每一个夜晚阅读和观看大量视频、报告和媒体作品、逼着自己去熟悉各种新鲜的词汇时,你会有一种知识爆炸的感觉;当你每次得出一个让你惊喜的结论时,都会小心谨慎的去搜索下,看看是否有前人已经研究过,在长达两周多的夜晚里,读材料、拉框架、改结构、反复推演,看着文字一点点码起来,那种甜甜的感觉也无法控制。这两种交织相错的感觉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写作的这个主题很像,初看起来很tough,但研究起来很迷人。

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控制篇幅,我把重心牢牢的放在了技术对于商业模式的影响上。但我也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当我们跳脱出商业以外,5G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又在哪里体现?是让我们无延迟的吃鸡和王者荣耀?还是让我们可以一分钟下载完一部1080p的蓝光大片?如果我们把5G对于生活的意义仅仅限定在速度和娱乐上,我想这样的思考无疑是肤浅的。

在北京,大家都知道海淀黄庄,之前每到周末晚上因为补习班放学而导致的堵车让大家都痛苦不堪。学生们因为户口的不同,得到了不同的教育资源,这是补习班长期存在的根本,这种痛苦不仅仅扎根于学生心中,也刺伤了每一个学生家长,家长付出金钱、时间,就是希望对这种不平等进行修正。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借由5G技术稳定而高速的网络,我们可以通过VR或者全息投影技术,用在线教育的方式打破这种不平等,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共享最好的教育资源,让教育更加平坦。如果真的有一天,5G帮我们实现了在线教育体验的新突破,学生将会有更多时间研究自己喜欢的事物,家长也会不那么焦虑,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家庭经营上来,我相信这个结果一定是非常美好的。我以为,5G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对我们的意义,不在于颠覆,而技术的进步解放了我们身上的枷锁,让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我们可以回归到真正的天然。

《下町火箭》是我喜欢的一部日剧,每次看到主演阿部宽红着眼睛在法庭辩论时讲到“我女儿用熨斗给我烫好了衣服,说是为了让我站在法庭上不至于丢人现眼,一个世纪前爱迪生发明的熨斗,让我在今天早上体会到了女儿的温柔,这不就是技术的力量么?技术支持着人类,让社会变得充实,让人变得幸福,这难道不就是技术技术真正的力量么?”我也会不自禁的湿了眼眶。

对于5G这个陌生的他,我非常期待

内容原创 ,写作不易

求大家关注和转发

感谢支持!


扫码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