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析用药之促红细胞生成素

 小怪兽女孩 2020-03-15

促红细胞生成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又称红细胞刺激因子、促红素,是一种人体内源性糖蛋白激素,可刺激红细胞生成,EPO属唾液糖蛋白激素,是最早于1906年被发现的,是一种人体内源性化合物,分子量为34 000Da,由165个氨基酸组成。

来源与分类

  • 正常人体内有一定含量的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由肾脏产生,少量自肝脏产生,动物在体缺氧的刺激下,肾脏产生的红细胞生成酶 (Erythrogenin) 作用于血浆内由肝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

  • 根据来源,可分为内源性和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

药理作用

  • 促进干细胞分化为原红细胞。

  • 加速幼红细胞的分裂增殖和促进网红细胞的成熟和释放。

  • 稳定红细胞膜,提高红细胞膜抗氧化能力。

适应症

  1. 用于治疗肾功能不全合并的贫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本身所致贫血或因治疗引起的贫血、恶性肿瘤伴发的贫血、风湿病引起的贫血以及类风湿关节炎及严重的寄生虫病患者的慢性贫血、镰状红细胞性贫血等。

  2. 用于为择期手术储存自体血而反复采血的患者。

  3.  用于预防贫血。

  4.  适于慢性肾衰竭伴有贫血的患者,包括透析和非透析的患者,提高或维持红细胞的水平,减少输血。促红细胞生成素可避免对输血的依赖,但不能代替急救输血。

  5. 也可用于齐多夫定所致的贫血;用于改善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或早熟性贫血患者的贫血症状;可加速骨髓移植后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还可用于铝负荷过重所致贫血。

在肾脏疾病中的应用

  1. 长期的慢性肾病会导致机体内EPO的含量下降,导致贫血现象的产生,透析患者尤为严重。

  2. 肾脏分泌EPO绝对或相对不足造成未能有效的刺激骨髓造血而导致的慢性肾衰竭疾病。

因此,EPO是治疗肾性贫血等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许多研究也证明,肾移植后贫血与血清中EPO的水平发生变化有关。肾移植手术后患者的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分别在术后第四天和术后第二十八天出现高峰值。

使用时机与途径

使用时机:

  • 透析或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间隔2周或者以上连续2次血红蛋白低于110g/L,并除外铁缺乏等其他贫血病因,应开始EPO治疗。

途径:

  • EPO治疗慢性贫血,静脉给药和皮下注射同样有效。皮下注射的药代动力学表现优于静脉注射,并可以延长有效药物浓度在体内的维持时间,但皮下注射较静脉注射痛感增加。对非透析者,推荐选择皮下注射;对血液透析者,可以选择静脉给药,也可选择皮下注射;对腹膜透析者,建议皮下注射。

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不良反应:

  • 血压升高,偶可诱发脑血管意外或癫痫发作。

  • 其他不良反应如瘙痒、发热、恶心、头痛、关节痛、血栓等较少见,有时尚可见气急或流感样症状。

  • 偶见皮疹。

  • 其他较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有严重过敏、癫痫和短暂的血钾增高、高血压,需停药观察并对症处理。

注意事项:

  • 对促红细胞生成素过敏者、血液透析难以控制的高血压、铅中毒、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对人清蛋白或哺乳动物细胞衍生物过敏者禁用。

  • 密切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压和血清电解质的变化。

  • 不能静脉滴注或与其他药混合使用。

  • 制剂保存于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