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论语》16.11季氏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文冠厚朴 2020-03-15

一起学《论语》16.11

季氏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原文】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白话】
孔子说:“看见善,就像怕追赶不上;看见不善,就像用手试探热水。我见到这样的人了,我听到这样的话了。隐遁幽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好行义事来达到自己所求的道。我听过这样的话了,却没见到过这样的人啊。”
 
【释词】
如不及:如同追赶不上。指为善要汲汲以求。及,够得着、赶得上之意。袁氏:“恒恐失之,故驰而及之也。”
如探汤:如同用手试探热水。指如果不把手迅速拿开,将会烫烂其手。探,试也。汤,热水。《注疏》:“人之探试热汤,其去之必速,以喻见恶事去之疾也。”
见其人、闻其语:见到了这样的人,听到了这样的话。《注疏》:“言今人与古人皆有能若此者也。”《四书解义》:“此等笃信自修之人,吾见今有此人矣,吾闻古有此语矣。”《论语稽》认为此是“诚身之学”(淑身之学)。
隐居以求其志:隐居以求保全自己的志向。隐居,指隐遁幽居。志,心之所之。钱穆:“如伊尹居于有莘之野以乐尧舜之道。其所志,即后来遭时所行之道。不得行,故求志。”
行义以达其道:好行义事来达其所求之道也。道,人所当行之路,指自古相传的圣贤大道。钱穆:“如伊尹幡然而起,应汤之辟。求达于世,必行义以达之,未有行不义而可以达我道者。其道,即其隐居之所志。退而隐,进而行义,其道则一,穷达有异而已。”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但闻其语,说古有此行之人也,今则无有,故未见其人也(《注疏》)。《四书解义》:“此等出处合宜、体用全备之人,吾但闻古有此语矣,未见当世有此人也。”《论语稽》认为此是“天民之学”,关乎时运。
 
【先贤精义】
《曾子立事篇》曰:,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其及己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善人难得也。
颜特进曰:好善如所慕,恶恶如所畏,合义之情,可传之理,既见其人,又闻其语也。隐居,所以求志于世表;行义,所以达道于古人。无立之高,难能之行,徒闻其语,未见其人也。
陈祥道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好学者能之,故曰“吾见其人”。隐居求志,行义达道,非圣人不能,故曰“未见其人”。
朱子曰:真知善恶而诚好恶之,颜曾闵冉之徒,盖能之矣。求其志,守其所达之道也;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盖惟伊尹、太公之流,可以当之。当时若颜子,亦庶乎此。然隐而未见,又不幸而蚤死,故夫子云然。
张栻曰:“见善如不及”,徙义之速也;“见不善如探汤”,恶不仁之甚也。此笃于自好者能之。至于“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则其退也所以安其义之所安,而其进也所以推其道于天下耳。盖其所达之道,即其所求之志也,此大人之事,故曰“未见其人也”。
《论语正义》曰:隐居求志,行义达道,若伊尹耕莘,而乐尧舜之道,及汤三聘而行其君臣之义,以达其所守之道者也。春秋之末,贤人多隐,故长沮、桀溺、接舆、丈人,皆洁己自高,而不复求其所志,夫子未见之叹,正缘于此。然夫子处无道之世,周游诸侯,栖栖不已,而又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者,即此隐居求志之谓,非如隐而果于忘世也。《孟子》云:“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刘宗周曰:好善恶恶之诚,即求志达道之蕴也。学始于修己,而终于用世,乃潜见则异致。士固有体而未有用者,缮修之密,身心性命之间粹如也。语有之“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非乎?行义达道,自伊周而后绝响矣。有宋诸儒差足当之,然隐而未见、行而未成,以语达道无当焉。然则有其道,无其时,不能达也;有其时,无其道,不能达也。孔孟既不遇,而萧曹王魏之伦终不能致于王。茫茫万古,可胜惜哉。
钱穆曰:本章见有两种人。善善恶恶,出于其,是亦仁人矣,然不如求志达道者。盖圣人之学,以经世为本,而不以独善为极。不惟成己,亦当成物。孔子门下,颜闵之徒,亦其庶几。然仅见其隐,未见其用,故曰“未见其人矣”。斯孔子甚深慨叹之辞。
《四书反身录》曰:隐居求志,斯隐不徒隐;行义达道,斯出不徒出。若隐居志不在道,则出必无道可达,纵有建树,不过诡遇,君子不贵也。莘野、傅岩、磻溪、隆中,当其隐居之日,志未尝不在天下国家;经世事宜,咸体究有素,故一出而拨乱返治,如运诸掌。后世非无隐居修洁之士,顾志既与古人异,是以成就与古人殊。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见人品不以洁己为高,而以经世为大也。成己成物,原儒者体用合一之学。盖修齐治平,理本一贯;用舍行藏,道有兼该。圣人原欲以独善其身者兼善天下,不徒以避世为贤,而以济世为贵,故有怀夫三代之英,而慨然长思也。
伊藤仁斋曰:圣人之学,以经世为本,而不以独善其身为极。善善恶恶,出于至诚(诚身之学),虽行之至者,然不若求志达道者之不唯成己,亦能成物之为大(天民之学)。
 
【附录】
《论学小记》曰:“隐居以求其志”,求其所达之道也。当其求时,犹未及行,故谓之“志”。“行义以达其道”,行其所求之志也。及其行时,不止于求,故谓之“道”志与道,通一无二
蔡节曰:见善如不及,谓见善矣,又若不及见之也;见不善如探汤,谓见不善矣,犹未免于尝试之也。为善之不勇,去恶之不力,中人皆然也。隐居以求其志,志于求仁者也;行义以达其道,行吾得为之义,以达夫当然之道于天下后世者也。此非立志刚、信道笃、不以穷达死生累其心者不能也。
 
【本章参考书目】
《大戴礼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学案》《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论语稽》《论语古义》《论语会笺》《癸巳论语解》《论语正义》《四书解义》《四书反身录》《论学小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