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鸡头米之乡的一次抗疫救灾

 苏迷 2020-03-15
《苏州日报》
2020-03-14 

  方仁

  历史上,我国各地也曾暴发过各种各样的疫情,有的经官员和百姓共同努力,被成功遏止。苏州鸡头米之乡——葑门外群力村,300多年前就有这么一个成功例子。

  群力村原系黄天荡中的孤岛,所以旧称荡里村,又称大荡里(为与古籍记录衔接,下文一般称荡里村),今属苏州工业园区娄葑街道,村落已动迁,村民大多入住群星苑小区。

  这里人口稠密。据1999年统计,全村有村民2070户、4922人,分为50个村(居)民小组,是江苏省乃至全国人口最多的自然村之一,完全是一个中型集镇的规模。村民们住的地方被划为八个区,称东脚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和西脚一区、二区以及南脚、北脚。

  历史上,荡里村地势低洼,一派水乡泽国风貌,以出产鸡头米、菱、藕、茭白等烂田作物著称,是著名的“水八仙”之乡,尤以盛产软糯可口的南塘鸡头米闻名遐迩。清朝康熙年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瘟疫,幸亏新任苏州知府陈鹏年采取有效措施,及时相救,才让村民们转危为安。

  发现疫情

  陈鹏年(1664-1723),字北溟,又字沧洲,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1691)辛未科进士,曾任衢州府西安县知县、淮安府山阳县知县、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河道总督等职,“持身治民,所在皆著声绩,为时名臣”(方苞《武陟陈公庙碑》语),是一个类似于包拯、海瑞之类的清官,有“陈青天”之誉。

  据余廷灿《陈恪勤公鹏年行状》、张伯行《故通议大夫总督河道兵部右侍郎谥恪勤陈公墓志铭》及道光《苏州府志》等古籍记载,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月(农历),陈鹏年出任苏州知府,十一月(农历)到任。当时苏州发生大饥荒,且“疠疫流行”“疫死者相枕藉”,荡里村百姓也中了招。

  对于陈鹏年发现闭塞的荡里村的疫情,清代苏州人彭绍升(1740-1796)《二林居集》卷七《募修瓦屑泾永福桥及隄工引》记录了一个颇为传奇的说法,说是陈鹏年担任苏州知府之初,梦见自己走进一个村子,村民都哀嚎求救。陈鹏年醒来后,就把这个梦记在心里。一次他微服私访,走到郊外,正好路过荡里村,当时村里五百家人家都染上了瘟疫,路上看不到行人。陈鹏年想到自己做的梦,于是开始对村民进行救治。

  不过,张伯行《故通议大夫总督河道兵部右侍郎谥恪勤陈公墓志铭》却说,“公视事毕,即操舟遍历村墟询疾苦,设法赒济”。意思说,陈鹏年忙完公事后,就坐船到村庄集市打听民间疾苦,并想办法救济穷苦和受灾百姓。看来救助荡里村村民,还是他深入基层的结果。

  组织抗疫

  《募修瓦屑泾永福桥及隄工引》对陈鹏年的抗疫措施也作了简要记录,大体有两条:

  一是“治辟瘟丹”,也就是组织生产抗瘟药,发放给全村所有老百姓。

  二是每家给三斗米。

  这两项措施非常到位:吃了抗瘟药,村民们药到病除;有了米,因患病而短期内无法通过劳动养家糊口的村民们也填饱了肚子、维持了营养,渡过了难关。

  还有一段口碑资料可以作为补充。那是荡里村南面3.5公里处的郭巷镇(今属吴中区郭巷街道)耆老沈木根等人生前透露,当地笃行堂施氏曾因积极参加此次赈灾活动,而得到了陈鹏年亲手书写的“济世先赈”匾额,后被悬挂于正厅的东间(正厅一共三间),他们曾亲眼看见过这块匾额。

  从这一口碑资料可以反推,当时陈鹏年抗疫救灾得到了民间力量的支持,这有可能是陈鹏年进行了发动,也可能是民间力量主动参与。道光《苏州府志》卷七十二说的“吴中连遭水旱,鹏年多方赈救,公帑不足,劝富室出粟”,可能也包括发动富户拿出粮食救助荡里村。此外,陈鹏年给早期参与者(匾额中的“先”字就证明了这一点)赠送匾额,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引导更多百姓参加到抗疫救灾中来。

  立祠受祀

  陈鹏年这位清廉爱民的好官去世后,雍正皇帝看到他的遗疏,十分感动,说:“陈鹏年洁己奉公,实心为国……积劳成瘁……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余廷灿《陈恪勤公鹏年行状》),于是赐以“恪勤”的谥号,所以陈鹏年也被人们称为“陈恪勤公”。

  此后,各地人民也纷纷为陈鹏年立祠:“西安(指衢州府的西安)立祠于烂柯山,江宁合祀于海忠介祠,武陟立祠于郭外嘉应观右”。

  苏州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亦予崇祀,画像旁的赞语是:“治河有策,采风有诗;政通人和,来者之师。”

  陈鹏年对荡里村百姓有救命之恩,荡里村百姓为此也兴建了一座陈公祠,《吴门表隐》对此说:“民感之立祠”。清代学者梁章钜(1775-1849)为此题联:“洛蜀任分门,惟楚有才,增赋肯凭官似虎;河淮方夺路,如尊乃勇,拯民忍使国无鸠。”

  陈公祠又称“陈恪勤公庙”,村民则俗呼为“陈太爷庙”。每逢陈鹏年生日,前来叩拜的人络绎不绝(墓志铭上陈鹏年的生日为农历十二月十三)。该祠最盛时占地9亩多,有大小房屋40余间,到1930年仍有15间房子。

  陈公祠内除供有陈鹏年塑像、红木轿子外,还有求签处及供药处。民间凡有疑难杂症,往往到庙中求签问药,据说非常灵验,因而香火甚旺(当然,求签是假,中药治疗是真)。大量的香客也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祠四周成为荡里村的商业中心,设有众多店摊。

  郭巷镇笃行堂施氏民国后期因后人抽鸦片败家、绝户,那块“济世先赈”匾额被陈公祠内和尚取去,放在祠内。笔者家的圆堂“勤恪堂”的取名,也可能是祖上受了陈鹏年谥号的启发。

  新中国成立后,陈公祠主房、附房被用作娄葑供销社群力分社店面、仓库及群力小学一至三年级教室,后不慎被火烧毁。1994年村民募资在原址重建,有房屋9间,内中有残存的红木轿子轿板、光绪二十五年(1899)碑刻等旧物。由于碑刻曾被人当作洗衣板多年,字迹漫漶,只能看清开头的“陈恪勤公祠堂碑记”等少数几个字。后来,由于村子动迁,陈公祠迁址群星苑小区东南面河边。

  由上面的记述可以发现,一个勤政爱民、清廉能干的官员,历史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