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一本书《文心》,一本教人如何读和写的书,历经了时代的洗礼,仍经久不衰。豆瓣评分9.1分,深受写作者喜欢,也是一本教孩子写作的最佳书籍。推介理由: 1.故事题材的教科书,文字简洁却生动、有趣这本书的作者是叶圣陶、夏丏尊先生,书作于上世纪30年代,正是从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的时期。书的目的在于教会中学生如何读书和作文。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应用故事、对话、情景方式来讲授行文读书的技巧,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工具书,却一点不枯燥乏味,说它是是一本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不为过。书中的故事生动有趣,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时代的背景,粗描淡写道出写作的真谛。有个情节是这样说的: 乐华语道:“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犹如读书、学算一样。” 王先生满意的说:“诸君作文,须永远记着他们的话。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写作就是生活,当你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从生活开始。 2.读与写、教与练的结合近些年,写作成为热潮,有很多的写作类书籍,讲的是如何出爆款文章,标题的写法、金字塔结构……很多人看完以后,还是无从下笔。写作技巧构建了写作的基本框架,但是没有内容,形似骷髅,只有骨头没有肉。 《文心》解决了读与写的问题,告诉读者读什么书?文中认为的读书进阶是这样的:字典是必备工具;小说入手可读性强,可以构建故事思维;经史子集是文化瑰宝;杂志可以了解时事。读书要扩展思维和视角,由点到线到面,构建整体知识体系。写作是从生活入手,感受身边的人、物、景的变化,这是写作素材。由景生感受,这是写作的情。读书与写作互相交融,相互促进,让读书和写作更有乐趣。 《文心》的另外一个特点是教与练的结合。对于开始接触写作的人而言,练习很重要。本书通过故事介绍了写作手法,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了练习、修改,教与练实现了完美结合。正如文中提到,乐华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枚叔进行了现场批改,指出三点问题:首先,文章要有条理,还要注意承接转合;其次,叙述不能太呆板,要注意生动性;第三,感情要充分。这样的对话,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回到了学生时代。 3.读书与写作的情怀技术终归是玩意儿,思想才能影响别人。很多人问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说,读书一定要读,但不一定经世济用,也可能是一种情怀。正如枚叔所说: “读书非力求经济不可。” 在最后一课中,王老师给出了写作的态度: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不是要人人做文学家,人人做文学者也是没道理的,但是希望写作的技能为我所用,唯能如此,才受用不尽。网上写作变现的人整天做着非分之想,变现的人千千万,不变现的人万万千,而有谁真正去思路过写作的意义在哪里? 4.教育理念的革新本书被誉为“在国文教学上划了一个时代”,岂止一个时代,直到今天仍然受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注重根基的练习。今天,那么多盲目追求写作的人,感觉满腹经纶,头头是道,但是有多少人曾斟酌文章中的词汇、字句的使用对文章地影响;句子语调的强弱对表达效果地影响;文中标点的使用起到地渲染作用。这不正是国学的根基所在吗? (2)诱导与自由的结合。书中王仰之先生号召快乐的学习,自由的学习。从不把自己理念强加于学生,通过诱导的方式,启发学生在读书和写作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炮火战乱的年代里,伟大的思想诞生于一所中学。 (3)“情景式”教育。目前的教育家们探索的“情景式”教育,在书中完美的体现。读与写、教与练生动的展现,开拓了一条有趣、有料、有用的写作道路。摒弃枯燥乏味、条条框框的灌输式理念,对话和情景显得趣味丛生。 5.富有浪漫色彩的包办婚姻此书最早是叶先生和夏先生在《中学生》杂志上连载的文章,致力于中学生国文教学。在文章连载一半的时候,两位大师结为儿女亲家,把本书作为订婚信物,创造了一段美好佳话。 此书多次印刷,从未停版,希望对你有作用,也希望可以留言,进行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