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逻辑学 | 几乎所有知识,都始于归纳法

 qiting0364 2020-03-16

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始于归纳法。但是,我们必须对猜想之外的可能性,也就是“黑天鹅”,永远心怀敬畏。

逻辑学,和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不同,后者都属于“认知”,而逻辑学则是获得这些认知的“方法”。所以,逻辑学比所有学科更底层,是一门硬知识。在智商测试中,不考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而考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因为如此。

如果说一个人的智商是未经打磨的钻石,那么逻辑思维训练就是打磨、切割钻胚,使其最终成为一枚锋利无比、璀璨夺目的金刚钻,再用来切割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一切坚硬的认知。

今天,讲讲归纳法。大家可能听过这个故事:

农场里有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中午11点来喂食。火鸡中有位“科学家”观察了近一年,向鸡群宣布一个伟大的定律:中午11点,会有食物降临。但是感恩节那天,这个定律失效了,中午11点并没有食物降临,因为农场主把所有火鸡都宰杀了,把它们变成了食物。

这个故事最早由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罗伯特·罗素提出,被称为“罗素的火鸡”,用来讽刺归纳主义者:通过有限的观察,得出自以为是正确的规律性结论。

到底什么是归纳法?归纳法真的是伪科学吗?

什么是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方法。比如:“中国的天鹅是白色的,美国的天鹅是白色的。”有人很快就会发现问题:天鹅不一定都是白色的吧?确实。归纳法的输出,不是“定律”,而是“猜想”。可以说:我猜想,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再比如,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歌德巴赫从无数实例中归纳出一个猜想: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在这一猜想提出后300多年的今天,据说计算机已经验证了4×10³º内的所有偶数,都符合猜想,但是由于没有经过演绎法证明,猜想只是猜想。

什么是演绎法呢?

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的方法。比如,“所有猫都喜欢吃鱼,我家养的是猫,所以它也喜欢吃鱼。”前面讲到的三段论,其实是演绎法的最基本形式。

归纳法从现象提炼出来猜想,演绎法把猜想证明为定律。

有的人可能会问:要是归纳法只能得出不确定的猜想,而不是确定的定律,那它有什么用呢?恰恰相反,归纳法的作用超乎想象。牛顿从无数次试验中,归纳出了“牛顿三大定律”;经济学家从人们的交易现象中,归纳出了“供需理论”...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始于用归纳法建立的猜想,再用演绎法进行严谨的证明。可以说,没有归纳法,就没有演绎法;没有猜想,就没有证明。

应该如何训练归纳法的能力呢?在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著名的“穆勒五法”:

第一,求同法。

农场有10万只火鸡吃了发霉的花生,死于癌症。吃了发霉花生的其他动物,比如羊、猫、鸽子、大白鼠、鱼和雪貂,后来也都癌症死了。于是人们通过求同法归纳:吃发霉的花生,可能是罹患癌症的原因。后来化验证明,发霉花生中含有黄曲霉素,而黄曲霉素是一种致癌物质。科学家通过演绎法,证明了这个猜想。这就是求同法。

第二,求异法。

五个中国人和为外国人一道远洋航行。途中,外国人全得了坏血病,奄奄一息,只有中国人安然无恙。大家用求异法观察发现,中国人跟外国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人喜欢喝茶,于是归纳出“喝茶能抵御坏血病”的猜想。这就是求异法。

第三,并用法。

某些地方的居民容易高发甲醛腺病。医疗队走访了几个病区,用求同法观察发现,虽然各病区的情况大不相同,但是有一点相似:居民的食物和水中缺碘。他们又走访了那些不流行甲状腺病的地区,发现当地居民不缺碘。于是,医疗队用求同法和求异法,归纳出一个猜想:缺碘是甲状腺病的病因。这就是并用法。

第四,共变法。

有人发现,产品越稀缺(也就是供小于求),价格越高;产品越充沛(也就是供大于求),价格越低。供给和需求共同变化,经济学家据此归纳出“供需关系”的理论猜想。这就是共变法。

第五,剩余法。

简孙和罗克耶尔研究太阳光谱时,发现了一条红线、一条青绿线、一条蓝线和一条黄线。前三者是氢的光谱,第四种未知,于是他们用剩余法归纳:一定存在一种新物质。后来证实,这种新物质叫做“氦”。这就是剩余法。

归纳法:是一种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方法。归纳法从现象提炼出猜想,演绎法把猜想证明为定律。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始于归纳法。怎样训练归纳法?用著名的“穆勒五法”:第一,求同法;第二,求异法;第三,并用法;第四,共变法;第五,剩余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