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歌剧院坐落于上海音乐学院东北角,紧邻淮海中路和汾阳路,位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内,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是上海又一处文化新地标。
上音歌剧院总建筑面积约3.2万㎡,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上五层,地下三层,总高度34m,拥有1个1200座的专业歌剧厅、管弦乐排演厅、民乐排演厅、合唱排演厅、歌剧排演厅以及1个专业报告厅。
工程建造特色 工程紧邻地铁1号线,地铁隧道距基坑地下连续墙仅8.2m,地铁振动通过土壤向上传播至上部建筑物,形成结构噪声,严重影响整座歌剧院的声学效果。
为此,上音歌剧院采用整体隔振技术,将歌剧厅、管弦乐排演厅、民乐排演厅通过底部的250个弹簧隔振器与下部结构分离,形成浮筑体系,地铁运行产生的高频振动信号传播到建筑物基础时,设置的弹簧隔振器由于频率较低,能够隔离绝大部分振动。
为保证一流建筑声学效果,对歌剧厅、四个排演厅等声学要求比较高的功能部位的建筑墙体采用五层夹心墙做法,即双层厚度各190mm的混凝土砌块墙体,中间空腔100mm填充矿棉,墙体内外表面20mm厚砂浆抹面,五层夹心墙理论隔声量超过75分贝。 五层夹心墙体构造
▌幕墙基调同周边呼应 上音歌剧院主入口面向淮海路与汾阳路交叉路口,由三面内凹的斜墙围合,中间为玻璃幕墙,立面使用浅灰色超高性能混凝土板和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板,光线通过玻璃幕墙进入观众大厅,形成室内室外自然过渡。
局部墙面采用超高性能混凝土镂空板,后方为玻璃幕墙,体现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窗棂元素,虚实对比使立面效果更为丰富。 工程建造难点和解决方案 上音歌剧院基坑面积约6600㎡,平均开挖深度14.6m,周边道路繁忙,地下市政管线密集。基坑北侧紧邻地铁1号线区间隧道,顶部埋深约11m,其距离基坑地下连续墙约8.2m;基坑西侧紧邻三层浅基础砖混结构“霞飞路历史保护建筑”,其距离基坑最小约7.2m;基坑南侧紧贴上海音乐学院教学楼。施工中必须严格控制基坑开挖卸载变形以保证周边安全。
在基坑围护结构拆除阶段,工程团队选用更为经济环保的混凝土静力切割技术和混凝土静态爆破技术,无声音、无振动且不污染环境。 由于剧场类建筑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工程高大支模区域有10余处,歌剧厅主舞台区域支模高度达43.5m,主梁截面650mm×1600mm,跨度21m;主舞台台口位置超限梁截面500mm×5200mm。超高超大混凝土结构给施工带来了极大难度。 ![]() 实际施工过程中,模板排架技术参数均经过专家论证并严格按照论证方案执行。在运用多层结构楼板排架协调变形原理和混凝土构件分层浇筑协同受力原理的基础上,通过模板排架变形动态监控和排架立杆独立定位、分段验收、过程纠偏等管理手段,工程团队顺利完成了全部高大支模的施工工作。 歌剧厅通过100组弹簧隔振器支承,与地下室结构周边完全脱离,每组弹簧分别设置在一个标号为C40混凝土支墩的基础上,高度1550mm。受弹簧隔振器安装工艺限制,混凝土支墩结构完成面平整度偏差不能超过2mm,标高偏差不能超过5mm。
工程团队在混凝土支墩的侧模板底部设置可调节螺栓,实现模板搭设和混凝土浇筑过程的动态调节,最终弹簧支墩混凝土面平整度基本控制在1mm左右。 上音歌剧院总建筑面积为3.2万㎡,由于场地空间及周边保护的限制,在同一时间段内可能存在部分区域结构已封顶、幕墙和安装专业进场施工,而另外区域还在施工上部结构、甚至组织基坑施工的情况,若按传统模式组织多专业、多工种、多条线施工必然存在诸多障碍。 工程团队利用BIM技术对现场复杂的施工工况及方案进行可视化模拟,针对过程中的细节顺序进行逐步细化调整,令整体方案趋向科学合理。 施工工况及方案可视化模拟 ![]() 针对复杂的舞台机械和安装工程,工程团队大幅提前各专业的深化入场时间,制定适用于各深化阶段的详细建模深度规则,以尽早实现各专业设备及管线的布设和碰撞检查,力求在深化阶段就给出准确合理的空间排布,由此导出二维图纸指导现场施工。
此外,工程团队对施工模型作轻量化处理对接剧场运维团队,留存并利用建设数据,辅助运维团队对复杂舞台设备进行管理。 ![]() 上音歌剧院是上海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歌剧院,也是国内首个采用整体隔振技术的全浮结构歌剧院,除歌剧外兼顾交响音乐会、音乐剧、舞蹈、戏曲等丰富演出类型,必将承前启后谱写艺术演绎新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