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股两次熔断,载入历史。截至3月12日收盘,全球化工巨头——陶氏公司(美股)市值下降至175.79亿美元,相当于1227.77亿人民币。曾经的陶氏是万华的百倍市值,如今却被万华化学以1411.63亿元的市值赶超。 这一大幅滑坡,除了陶氏杜邦的分拆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美股的史诗级暴跌。 国际原油价格暴跌,加之连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的影响,3月9日,美股开盘市值就蒸发了3万亿美元!三大股指开盘迅速下跌超7%,触发熔断。这是美股自1997年以来首次触发熔断机制。截至3月12日21:35,标普500指数日内跌7%,触发本周第二次熔断,暂停交易15分钟。美股史上一共只有三次熔断,本周内出现了两次。3月9日 3月12日 在这一大形势下,美国化工股迎来全线下跌。 陶氏公司跌幅超过20%,市值不及万华。这一下跌,对于长期看好它的投资者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市场给了低价入场的机会,也在给“勇敢者们发福利”。 陶氏:见证化工行业的发展史 1897年成立于美国的陶氏化学公司,以其一体化、市场驱动型、行业领先的特种化学、高新材料、农业科学和塑料等业务,为全球约18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种类繁多的产品及服务,应用于包装、电子产品、水处理、涂料和农业等高速发展的市场。 公司起初在未成立之前是一家小型电化学公司,拥有从海水中提取溴化物和氯化物的电解技术。在这一技术的基础上,1897年,赫伯特·道于1897年在美国密歇根州的米德兰成立陶氏化学公司。经过118年的发展,陶氏逐渐成为位居世界化学工业界第二名的国际跨国化工公司。 目前陶氏主要产品大类分为七大门类,主要产品营收占比如下图表所示: 纵观陶氏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聚烯烃发展史,与整个化工行业的发展密不可分。其历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陶氏化学公司在公司创始阶段站稳脚跟,并在氯化物以及部分农用化学品领域构筑出基本的进入壁垒。
下文选取了陶氏化学公司的发展历程中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涉足有机化学的契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机化学领域成为陶氏化学新一代的研究重点,这也是陶氏化学公司创新时代的起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公司的大部分研究成果为其几十年后公司重要的产品线建立以及市场占领奠定了基础。这些产品包括农药,制药,水净化,能源和汽车行业的一系列化学物质。 大萧条期间,很多公司削减了研究开发经费,但陶氏化学继续扩大研发投资。公司成立了米德兰物理实验室,也被称作陶氏的“创意工厂”,进行包含乙烯、苯乙烯、PVC、离子交换树脂、聚苯乙烯、乙草胺等一系列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正是这段时间在研发上的大力投入,带来陶氏在大萧条期间“创意爆炸”,让公司研发的StyronTM聚苯乙烯树脂成为公司在未来50年间首屈一指的核心商品,为塑料时代打开了大门。 二、进军塑料和石化: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渠道的主导者 公司于20世纪30年代就进入了石油化学产品领域,公司利用之前镁行业成功积累的经验与工艺,以及在Freeport建立的工厂,将石油和天然气中生产出的产品迅速商品化,如苯乙烯单体的商品化、肉桂塑料以及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制造战机上的轻型部件,美国政府要求陶氏加强镁的生产,陶氏在Freeport的产能翻了一番,在德克萨斯州的Velasco建造了第二家工厂,并在密歇根湖和休伦湖湖畔增加了两座新工厂,成为英美战机最重要的镁供应商,在基础镁产品的生产方面取得了近乎垄断的地位。 陶氏也是美国合成橡胶的最主要贡献者。二战时期,陶氏化学作为美国唯一的苯乙烯供应商,向政府提供专有技术,还为联邦政府运营多个工厂,满足美国使用苯乙烯和丁二烯进行合成橡胶的大量生产。 此外,陶氏第一塑料ETHOCEL对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提供了军用水壶、防尘眼镜、控制旋钮、烟嘴等各种材料;陶氏作为STYROFOAM销售的另一种塑料泡沫——聚苯乙烯,由于其浮力而被用于筏子和救生艇。 二战后,陶氏在战后经济发展的适应上也体现出了极强的能力。公司从石化产品着手,沿着石油化工产业链从上往下开始逐步发展和延伸。 整个20世纪50年代,公司集中全力进行基础石油化学产品的生产,从最初始的烯烃单体、石蜡、芳香烃等石油炼化产品到各种树脂、聚合塑料产品,在整个石化产业链中均维持着高产能的强劲势头。 1958年,公司首次实施产业链一体化战略,并购买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和天然气井,保证了原料的供应。公司在这阶段开发出一系列高经济价值的产品,并迅速占领市场,其下游延伸的产品线,涵盖了行业中几乎所有的化学产品。 陶氏化学是在无机非金属化学品生产技术工艺的积累的基础上,入驻有机化学领域,渗入石化领域,然后再借助二战需求增量急剧加大这一平台,把握机遇成功占领市场,构筑足够高的行业壁垒。 三、战略扩张,进军专用化学品领域 20世纪70年代期间,由于化学学科和化学工程学科已经发展相当成熟,基础石油化学品市场已经饱和,未来盈利空间大大缩小,陶氏化学公司在自身战略边界内遭遇了增长极限。 与此同时,一些诸如新型材料、信息学、化学生物学、制药等与化学相关的新兴行业迅速发展,并拥有大量高附加值商品。这些领域继而成为陶氏化学公司寻求下一阶段发展的首要目标。 从1985年开始,陶氏化学公司展开大规模收购行动,出售了大量低附加值的日用聚合物类产品和基础石油化学产品生产线来筹集资金,用于在制药行业和专用化学品领域的扩张。 1986年组建的马里昂-默里尔-陶氏制药公司,由于在5年后市值暴跌五分之四,被以71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德国制药公司霍切斯特后,公司结束了其在制药行业的战略尝试。 在专用化学品领域,公司在3年的时间里先后收购9家专业化学品公司以及与3家特种塑料公司合资建立新公司,并将整个集团分为基础化学品、工业专用化学品、消费化学品三个部门。 在1986年,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热塑性塑料生产企业。 1987年,陶氏化学公司在基础石化产品上和塑料上的业务营收已经从之前的85%降低到52%,专用化学品和终端消费品占比随之提高。 ![]() 1994年,公司有超过80%的营收和利润均来自于终端的各种专业化学品,超过50%的营收和利润均来源于美国本土销售。 ![]() ![]() 陶氏化学公司成功在维持自己工业无机化学产品强竞争力的同时,在专用化学品领域成功站稳脚跟,成功转型成一家专用化学品的多元化公司。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向高附加值转型 在经历过战略转型的波折后,陶氏化学公司在最初始的石油炼化产品基础上,不断维持和强化下游终端化学品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收购其他相关行业公司,进行新兴产业的研发与扩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世界石化工业开始第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陶氏进行了一系列较大规模的兼并、联合、收购和剥离活动,逐渐向高端业务倾斜,提升了核心竞争优势。 在2009年,公司以18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特种化学品生产商美国罗门哈斯公司,使得陶氏在基础化学品利润大幅下跌的情况下,进军产业链下游的特殊化学品市场,帮助陶氏新增年营业额140亿美元,每年节约成本13亿美元,在“高端市场”占据稳固的位置。 2013年,陶氏化学剥离了旗下的全球甲基锡稳定剂和固体润滑剂业务、聚丙烯许可和催化剂业务、氯及其衍生物业务。通过业务结构调整,陶氏化学退出了现有的成熟业务,投资一些增速超过整体经济增速的新兴业务领域,实现了业务结构的不断优化。 五、合并与分拆 现在的陶氏,经历了分——合——分的过程。在2015年的底时候,陶氏与杜邦这两家全球化工巨头合并,不但创下了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合并记录(合并后的陶氏杜邦市值超1500亿美元),也超过原化工行业市值最大的德国巴斯夫公司,成为化工企业中新的全球老大。 但三年之后,这场最“昂贵”的婚姻走到了尽头:2019年,陶氏杜邦宣布分拆为三家公司:以材料科学为主的新陶氏(Dow)、以特种产品为主的新杜邦(DuPont),以及全新农业公司 (Corteva Agriscience)。 从最近几年陶氏的经营状况来看,2015年,陶氏化学公司与杜邦合并,使其资产翻倍增长,但很快由于拆分为三家公司而下降。 ![]() ![]() 挑战再度来临 这次疫情带来的影响,再加上原油价格暴跌的雪上加霜,推动全球经济衰退预期升温。作为化工品价格中枢,油价走弱对大部分化工子行业影响负面,化工品价格短期或承压,中期来看利好部分需求预期向好或平稳的偏下游子行业,如改性塑料、涂料、助剂等。 反观恒大与道恩,虽然股价同样受到波动,有不同程度的下跌,但公司市值总体呈上升走势。 ![]() 恒大逆市上扬。截至二月末,累计销售额853亿元,暴增108%,总市值达1999.21亿港元,约合1796.56亿人民币。 ![]() 防护物资需求短期爆发,是道恩股份的机遇。春节后的25个交易日内,道恩股份(002838)竟有16个交易日股价涨停,其中有一次7连板、一次4连板、一次2连板和正在进行中的3连板。股价从11.46元/股涨到53.64元/股,涨幅高达368.06%,总市值达168.8亿人民币。 ![]() 由此看来,若道恩与恒大联起手来,倒真有可能将”惨遭滑铁卢“ 的陶氏拿下。 陶氏公司从初创、发展到壮大,经历了技术发展、海外扩张和战略转型的波折,抓住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不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才达到今天的高度。如今,挑战再度来临,陶氏能否再次从危机中窥见机遇,实现进一步的升级? 毕竟,最终能生存下来的人,不一定是最强大或最聪明的人,但一定是最能适应变化的人。 素材来源 | 光大证券、兴元化工园区研究院等 本期编辑 | 雷蕾 校对丨江爱群 美工 | 江爱群 技术顾问 | 李德旭 文章审核 | 张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