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女真族的兵锋“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话不是宋人或是明人总结提出,而是出自游牧政权的雄主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口。当时辽朝建立,马踏辽东,女真曾出万人之军助高丽与辽人作战,屡挫其锋芒锐气,耶律阿保机才万分感慨地说出这话。而当时的女真族为何斗不过契丹辽朝呢?首要原因就是女真族人数太少,各部族过于分散;其次是他们所掌握的资源远远不如当时的契丹人;最后是女真没出雄主统一诸部,将人口本就稀少的女真团结在一起。前有女真金朝,后有女真清朝,不得不说,这个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大放异彩。契丹辽朝统一黄河流域和蒙古草原时,女真人仰其鼻息生存,女真的部落首领就是契丹人的一条狗,一不听话就以残忍的酷刑杀害,所以女真和契丹之间是血与火才能磨灭的世仇。 辽朝晚期天庆四年,辽人天祚帝耶律延禧昏庸无能、只顾享乐,忍无可忍的女真人在雄主完颜阿骨打的统一指挥下,于来流水(松花江干流源头之一的今拉林河)誓师伐辽,灭辽的目标定下,最后在十年中完成。女真是集渔猎、农耕、游牧和采集多种生产方式于一体的民族,他们善于学习,有着游牧民族的优点,也有着农耕民族的优点。相比较昔日的霸主契丹辽朝,女真人所学习到、所拥有的军事技术十分全面,几乎不存在多少薄弱的地方。金军野战无敌,在攻城技术和战术上也从宋人那里得到长足发展,各种攻城利器都有一些,还会使用火器攻城野战。 辽朝灭亡之时,宋人还沾沾自喜,没对金人的威胁产生警惕,之后的靖康之难,才让宋朝君臣百姓清醒过来,重新认识了一下女真这个战争机器。南宋大将吴璘曾总结金兵有四大长处:骑兵、重甲、弓矢和坚忍。骑兵是金人的起家根本,各种骑兵战术让宋辽苦不堪言,例如拐子马,骑兵向前冲锋射箭,到敌军攻击范围后向其两翼撤去进行围攻骚扰。而且这招,金人在十余骑作战中也运用到,戏耍两千大宋步卒。重甲则是金兵铠甲制作本就精良,还有护着全身、只留两个看眼睛的洞的重甲,名曰“铁浮图”。弓矢是金人擅用强弓,威力大射程远,马上开弓能保障精准度,一般金人挽弓射箭过去,敌人都无法回击,因为不在射程范围。坚忍这是女真憋了数百年的气,发泄在辽人身上,这些苦日子让大部分女真人养成了坚忍顽强的性格特征,擅打硬仗。 金人擅野战,擅用火器枪炮,擅攻坚。农耕王朝对游牧王朝的一大优势就在城池,能用城池抵御敌人的入侵;因为不擅使用器物、不会制造攻城器物、不了解攻城战术、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政权是不具备攻城条件的,他们往往弃之不攻。可女真人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所以不存在这种缺陷。最最重要的是,在擅守的宋人面前,第一次南侵初次碰壁的金军,在第二次南侵就表现出无比完善的攻城策略,让宋军防不胜防,没一点办法。金军攻城,先用小车掩护士卒运土运柴填护城河与壕沟,同时摆设好上百炮台炮轰城墙,待到站人的楼橹不好站人了,再推上有八十人的对楼车攻向城墙,而且金军还设有专门的攻城工程兵部队,这让防守的宋军毫无办法。 而且金人用炮也是颇有经验了,会集中火力专攻一处,在此基础上还创造出了“铁火炮”(类似近代的手雷弹)。这些东西,看着就让人为宋朝担忧。不是宋军太弱,而是此时的金兵有点太强。 虚城墙以待敌军历代封建王朝,在剿灭地方割据势力后,都会进行规模不等的毁城行动,例如贾谊《过秦论》文中的秦始皇“隳名城”,也是毁城行动。宋朝亦有过这样的行动,而且规模相当的大。五代十国割据势力各地都是,许多地方的城池都有着强大的军事防御能力,城内的防御设备颇为齐全。当宋朝大致一统,没管北方辽朝的兵锋是否会向南而来,直接进行大规模的毁城行动,令许多四川、福建、安徽、浙江、江苏等地的城隍被摧毁。 而这也带来一些地方的城池常年不修缮,这令宋朝全境的防御力被严重削弱。直到西夏和辽朝蠢蠢欲动准备侵略,宋廷才意识到城池防御对自己有多重要,所以在西北和北部各路各州修筑修缮大量坚城。但是其他地方,例如江淮地区,相当于不设防,城池发挥不出多少防御作用就算了,兵器铠甲、防御设施等等都没有。这就造成,在宋金战争中,当金军攻破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再往南就是进入无人之境侵略,一点抵抗都没有,江淮等地的守将守臣守军,遇到金兵来即逃或降,像样的城池防御根本组织不起,宋高宗本人都被逼着下海避敌,更别说那些郡县的将兵官吏了,大溃退是情理之中的事。 一马平川下的开封城开封城作为一朝都城,实在是历史少有的败笔,北宋失去燕云十六州的战略要地还敢定都开封,属实有点愣头青。敌军据有燕云十六州,轻而易举就能南下马踏开封城,宋朝只能在开封城与燕云十六州之间屯驻数十万的大军和建立城高墙厚的坚城,以作缓冲地带,宋朝做到了。但是地形呢?还能改变吗?开封城前全是平原,最适合骑兵作战,所以为再加一层坚固的保险,宋朝将都城开封建设成似天下第一军事堡垒的坚城。实行过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曾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强烈要求宋廷在开封屯重兵、建设好开封城。 澶渊之盟后,河北城防日渐衰废,朝廷不太愿意投入大量的钱粮人力进这个无底洞,但是河北可以“放弃”,开封成还能放弃吗?大力建设开封城城防的好处有很多,例如不给辽人有机可乘,给自己更多的周旋余地等等。早在后周朝,开封城的城墙就有硬如钢铁的外号,宋神宗时期的再度建设,采取了先进的工具和夯土,以及使用了优质的泥土,更加坚实了。并且在城中铺设好良好的排水设施,以保护城墙不被流水日积月累的侵蚀。 整体城池设置上,开封有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外城和内城都有护城河,宫城四角建有高大的角楼以作防御和瞭望,而且宫墙由土改为砖,硬度得到再度加强。再说城防措施,开封城防措施和工程是当时北宋最健全先进的,层层叠叠;而且相隔两百步就有一个库房专门储存守城武器。开封城这么厉害,经得过战火考验吗?拭目以待吧。 北宋的最后倔强北宋末年,宋金联手让辽朝灭亡,金军看着宋军实在弱小,动起了不好心思,接连发动南侵战争。而这些战争中,开封和太原的保卫战是重中之重。金军初次失利之后,大宋军民士气大振,可是这只是金人的一次试探,第二次才是狂风暴雨。第二次南侵,金军攻坚战术和器具得到增多增强,并采取两路协同作战,成功攻下太原,后会猎开封城,让北宋灭亡。靖康元年十一月,开封城再也得不到来自北方的援军。金军第二次严密封锁、包围开封城,此战金人已经做好灭亡北宋的准备。当时攻城方和守城方差距实在大,宋军除了防御设备众多健全以外,其余什么也没有,守城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和普通士卒。 金军围住开封城,并没有立即采取进攻,而是选择造大量的攻城器具;金人掳掠来附近大量百姓,制造火梯、云梯、编桥、炮架、鹅车等。攻城器具准备完毕,金军将士休整完毕,开战吧。战争刚开始,金军就发起狂风暴雨般的进攻,大石如流星般砸向城楼,不消半刻,楼橹就直接被摧毁了。其实这是很不合理的,因为城池攻防战中,防守方刚开始往往是占据优势、打得敌人抬不起头的,可到这变了。不过两天时间,金军就渡过护城河和城壕,准备攻上城墙。 当时宋方也有有识之士,提出主动出击,但规模都较小,没有给金军一记重锤,最多是个挠痒痒,其攻城势头根本没有被遏制,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能怎么办呢,只好继续加强城内防御工事。开封城也的确够坚固的,被围攻四十余天还没事,但是也不能解围出去。鬼迷心窍宋廷君臣竟然信了兵痞郭京的神鬼法术,主动领军出击金人。结果是造成混乱,为金军攻城破城提供了便利。宋军此战失利还有一大症结,守城人员良莠不齐,十分混乱,金军本就趁势攻来,城内宋军也是混乱不堪,根本没有形成有效的防守御敌。而指挥此次开封保卫战的两位军中宿将,也在内乱中被军民殴打致死。既是悲剧,也是笑话。 开封城失陷后,故事还没有结束话说开封城也是当时天下少有之坚城,竟然坚持不到两月就沦陷敌手,实在有点匪夷所思、说不通。开封城虽然被攻破,城墙沦陷敌手,但城内军民并未放弃抵抗。第一天金人前来议和,被他们直接杀掉(战争打到这地步,宋人议和能得到什么);第二天30万军民领取甲胄兵器抗击金兵,让金兵退守城墙,差点被赶出开封城。因抵抗顽强,金军耗费四月时间才劫掠结束。若不是开封城城内建设不适合小规模巷战,兴许不需要官军前来,就能打退金军,收复开封,靖康之耻就不算出现,北宋也没有灭亡。可惜啊可惜。 战后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皇帝位,名将宗泽重回开封城组织大军防守,准备迎接金人的下一次南侵。宗泽执掌开封城时,形势一片大好,多次挫败金军嚣张的气焰,取得了好几次大获全胜,之后还收复了河东、河北地区。这时,宗泽向宋高宗请求“回銮”开封鼓舞士气、收复疆土,可宋高宗就是不愿意。宗泽在开封留守的一年时间里,取得多次胜利,可是孤城怎能赢;最后宗泽在愤懑与抑郁中一病不起,死后还在想着收复旧山河,遗言大呼:“过河!过河!过河!”开封城内的军民无不奔走相悼哭泣,文人撰文祭奠,商人罢市。 之后宋高宗再次派杜充留守开封,此人将局势弄得乌烟瘴气,各路义军纷纷离去,更决黄河让民众生不如死,没多久开封再度陷落。 综上所述以我之盾,防子之矛。用来形容北宋与金的城池战争再合适不过。事实证明,北宋的城池防御根本敌不过金军的骑兵火炮;再准确点说,这一切都是北宋君臣的自身问题,是他们这群人很不行,不是城池、城防工事、城防军民和城防装备的失败。 参考文献:《宋史》《中国历代战争史》《中国城池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