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黑龙江波涛 2020-03-16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古代科举考试的另一面—武举制度!

众所周知,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选官制度,其实行时间之漫长、社会影响之深远,即便是时至今日那也堪称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

实际上,科举制度不仅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古代的封建王朝,更是曾经远播海外,极大地影响了包括日本、朝鲜、泰国在内的广大东亚国家。科举制度也因此被誉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而备受世界关注!

一、武举制度的创立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朝。史载隋炀帝杨广“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自此以后,科举制度便在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中生根萌芽并茁壮成长。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隋炀帝杨广创立了科举制度!

而武举作为科举考试的项目之一则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史载'长安二年,教人习武艺,其后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于兵部。'意思是'长安二年(武则天年号,即702年),官府教导百姓习武,之后如同明经进士一样举行考试,优胜者要送到兵部委以重用。'这个记载说明唐朝武则天时期不仅正式创立了武举制度,而且官府还积极倡导百姓习武健身,并以此作为武举制度的人才培养计划。

唐朝时期武举考试和明经考试的流程几乎一样,都是要由各州长官推荐遣送考生。只不过武举考试是由中央的兵部举行,而明经考试则由中央的礼部和吏部共同主持。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武则天创立了武举制度!

据《唐六典》记载,唐朝时期武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有七项:一曰射长垛(用布帛制成的箭靶),以测试射程和精确度;二曰骑射,以考测马上射术;三曰马枪,以测试马上运用武器的能力和马上杀敌技术;四曰步射,以测试命中率和穿透力;五曰材貌,以身高在六尺以上者为佳;六曰言语,以有神采堪为将军者为佳;七曰翘关,即举重,以测试体能力量。

从上述这些考试内容不难看出,唐朝时期的武举考试不外乎测试两个方面。一是以射术、枪术为主的个人武艺;二是以身材、体力、体能为主的个人身体素质。而对于行军打仗、克敌制胜至关重要的兵法韬略则鲜有涉及。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武举考试中的骑射!

由此或许也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武举制度主要选拔的是中下层军官。因为自古以来,能否在战场之上克敌制胜与主帅的兵法韬略高明与否息息相关,而主帅的个人武艺是否突出则与战场局势并无密切关系。毕竟三军主帅是指挥者,他只需要制定出优秀的战略计划即可,而无需亲自上阵杀敌。反观唐朝时期的武举考试侧重于测试考生的个人武艺和个人体能,而对于更高阶的兵法韬略则要求不高。

但是即便如此,唐朝时期武举制度的创立仍旧对唐代民间尚武习气的养成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开辟了以武取士的道路,调动了百姓习武健身的积极性,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扩充了唐时期军事人才的来源,促进了唐军强悍的战斗力。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武举制度促进了唐军强悍的战斗力!

二、武举制度的发展

自唐中期武则天创立武举制度以来,武举取士的方案便一直受到封建官府的青睐,并不断对其加以完善。到了北宋时期,武举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特点是武艺与策略并重,其目的在于选拔文武兼备的将军型人才。

宋代文人的科举考试一共分为有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而宋代的武举制度除了这三级考试外,还多一个'比试'。北宋时期的比试一般在解试之前举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海选。

宋朝武举制度的四级考试,除了殿试由皇帝亲临考场,亲自主持外,其余考试均由各级军事主管部门主持,其考试内容也大致分为弓马武艺和兵法策略两种。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北宋时期的武举考试一共分为四级!

一般而言,宋朝的武举考试要先测试考生的弓马武艺,这包括步射、骑射、弩射、刀枪器械等课目,尤其以步射为主(北宋王朝缺少战马,所以以步射为主)。如若考生弓马不精,则会被先行淘汰。考生通过了弓马武艺的考核后,才能继续参加接下来的兵法策略考试。

宋朝武举制度所测试的兵法韬略分为两种。其一是策问,即以时务边防为题,要求考生作答。其二是墨义,即以兵书上的话语为题,要求考生解释说明。

自古以来,殿试都是科举考试中等级最高的一次考试,武举制度也不例外。如若考生能够通过武举考试中的殿试,那么该考生就会被授予相当高的军衔。例如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宋孝宗就曾颁布《武举绝伦并从军法》。在该诏令中,宋孝宗规定:'殿试第一人与同正将,第二、第三名同副将,五名以上、省试第一名、六名以下并同准备将;从军以后,立军功及人材出众者,特旨采用'。

这段话的意思是'殿试第一名为正将(即主将),殿试第二、第三名为副将,第四、第五名、省试第一名和第六名以下者皆为后备将军。从军之后,凡是立有军功或才能出众的人物,都要特旨重用!'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南宋孝宗时期,宋金对峙,对军事人才需求较大!

三、武举制度的完备

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史的一个小巅峰,武举制度在此期间也多有发展,而明朝时期武举制度的考试流程在沿袭前朝的基础上,做到了更加地严密化和规模化。

明朝时期的武举制度一共分为科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其中科试一般在各行省州县的治所举行,它主要是为乡试做预选工作。和文士考试一样,武举制度的乡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其考试地点是北京、南京以及各行省的首府。其中南京地区的乡试由兵部主持,而其他地区的乡试则皆由各行省的巡抚、御史主持。武举制度的乡试在九月举行,凡能通过武举乡试的考生皆称为'武举人'。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明朝时期的武举乡试由各行省的巡抚、御史主持!

武举制度的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其考试地点在京城北京。明朝时期的会试最初由兵部主持,后来改由翰林院主持。明朝的武举会试在每年的三月举行,凡参加武举会试者皆是各行省的武举人,而能通过武举会试者皆称为'武进士'。

明朝时期武举制度的殿试往往在会试之后,很快就会举行。殿试一般由皇帝亲临考场、亲自主持考试,而阁臣与兵部尚书往往也会随同前往,协理考试。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明朝时期的武举殿试一般由皇帝主持!

明朝的武举考试基本分为三场:初场测试骑射;二场测试步射;三场测试策论。明朝正德三年(1508年),明武宗就曾颁布诏令明文规定道:'其答策洞识韬略,作伦精通义理,参以弓马俱优者,列为上等;策论颇优而弓马稍次者,列为中等之前;弓马颇优,而策论粗知,兵法直说事状,文藻不及者,列于中等之后。'

这段话的意思是'应答策论出众、精通兵法韬略,还弓马娴熟者,列为上等;应答策论优秀但弓马稍弱者,列为中上;弓马娴熟,但只粗通策论、兵法不精者,列为中下。'

明朝万历末年,朝臣还曾奏请万历皇帝特设将材武科,并拟定了进一步完善考试内容的具体方案:即第一场测试骑射、步射以及枪、刀、剑、戟、拳击等项目,第二场测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目,第三场测试兵法、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一建议得到了万历皇帝的批准并加以实行。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明朝万历皇帝特设了将材武科!

四、武举制度的巅峰与结束

清朝时期既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巅峰期,也是科举制度的消亡期,武举制度亦是如此。清朝时期的武举考试流程与文士考试流程基本一样,一共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被录取的人,分别有武生、武举、武进士等称号。

童试,即初试,此等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需经县、府、院逐级审核考试。另外,童试开考前,本县担任武术教习的教官还需要将所教武童的姓名开明具结并上报官府,官府审查合格后,方准武童赴考。院试的考试结果揭晓后,学政官会将录取的武生名单登记造册并呈报兵部,同时还将录取名单转发各校以通知武童。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时期的武举童试除了测试传统的骑射、步射等项目外,还要教授《武经七书》、《百将传》、《孝经》、《四书》等文化知识。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武经七书》是一本兵书!

乡试和童试一样,也是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其考试地点是各行省的首府。清朝时期,凡参与武举乡试者皆为各县、府的武生以及军队中的武生。而凡能通过武举乡试者皆为武举人。

会试同样也是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只不过清朝时期的武举会试一律由兵部主持,其考试地点也在京师北京。另外,清朝时期凡能通过会试者皆可称为武进士。

殿试作为最高级的一次考试,在清朝时期是在每年的十月举行。清朝时期的殿试一般由皇帝委派的大臣主持考试,而非皇帝亲自主持了。另外,清朝时期的武举殿试成绩和文士殿试成绩一样,都要分为三等:第一等是一甲三人赐'武进士及第';第二等是二甲若干人赐'武进士出身';第三等是三甲若干人赐'同武进士出身'。同时,和文士科举制度一样,武举制度中的一甲三人分别被称为'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武举考试一甲第一名也被称为“武状元”!

武进士的位次被排定之后就会被朝廷选拔录用。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顺治皇帝就曾规定:一甲第一名授参将职,第二名授游击职,第三名授都司职;二甲授守备职;三甲授署守备职。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皇帝又规定:一甲第一名授一等侍卫衔,第二、三名授二等侍卫衔;二甲选十人授三等侍卫衔;三甲选十人授蓝翎侍卫衔,其余武进士分别以营守备、卫守备等头衔在兵部注册备用。

到了晚清时期,由于火器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以及枪炮、战舰的频繁登场,其作战方式和作战理念较之以往冷兵器时代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即便是完备的武举制度也早已不合时宜了。最终,清朝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光绪皇帝下令废止武举制度。至此,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开创的、已经实行一千余年的武举制度正式宣告结束。

冷知识:科举制度的另一面,武举制度的创立与结束

清光绪二十七年,光绪皇帝废止了武举制度!

结语

武举制度作为科举制度的另一面,它自唐朝武则天时期创立,至清朝光绪后期废止,期间实行了一千余年,几乎与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士科举的寿命等长。武举制度的创立能够积极有效地选拔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为帝国的开疆拓土和长治久安提供了显著的武力保障,这是武举制度卓越的的历史贡献。

只不过,伴随着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使用和西方近代化军事体系、军事理念的传入,传统的武举制度越来越难以顺应时代潮流。正如一个垂暮老人一般,武举制度也不得不走向衰亡、消退的结局!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点校本。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2013年点校本。

(民国)赵尔巽主编:《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点校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