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线是我花费精力最大的技术工具。 一方面的原因,在于传承,老师傅对均线偏爱影响了我。另一方面,均线有极其简约的气质。如影随形一样,凡是大行情,必然被均线所跟踪了。 均线是个大家族,常见的有MA,EMA,更复杂、更花俏还有什么SMA,DMA,TMA,WMA,形式虽多变,设计思想差不多。我主要看MA和EMA,尤其是EMA,觉得形态比MA曲线更加优美。 从均线的个数来看。单均线、双均线、三均线、四均线甚至五均线我都摸过。摸一下,就意味着要投入不少金钱成本,就意味着要花费时间成本,就意味着要经历希望和失望。 从开始使用到能了解它的优缺点及使用条件,可能一晃几个月就过去了,如果一个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所有的技术都使用一遍,而且很快明了它们的优缺点,真是非常幸运的,那才叫好悟性。 单均线,如果配合k线是极好的,不说如果了。所有的均线,必须配合K线组合来看。设计单均线的屏幕视觉是非常舒服的,一条线简洁无比,韵律质朴,意义明确,直达人心。缺点是k线频繁对单均线的穿越不好处理。 双均线是我研究的重点。待会再说,先说三均线。有一段时间我对三均线非常痴迷,也很激动。因为三均线形成的交叉状态,可以把市场完全分类了。当然'完全分类'这个词,在那个阶段,不是借用缠论的说法,是我从易经里想出来的,易经本身就是一个完全分类体系,所以几年后我读到缠论的完全分类思想时,毫无障碍。 我以EMA为例,参数取8-21-34这组斐波那契数列,在下图中,把ema(34)标记为数字3,ema(21)为2,ema(8)为1,从理论上分类,加上动态的演化,行情的状态只有6中类型。 即从下跌的3-2-1开始,经过3-1-2,1-3-2的过渡,到了上涨的1-2-3排列,高点之后开始下跌,形成2-1-3和2-3-1,最终又到了3-2-1了,完成了一个涨跌循环。这种方法对涨跌节奏非常明显的行情有效,碰到均线的死敌,盘整行情就不好用啦。 三均线的排列分类 三均线会形成一个黄金三角形,这个三角是行情可能的转折点。四均线和五均线是类似的,还有一种叫pubu瀑布线的,也是均线的一种变相。 双均线是我一直使用的技术,除了保持了均线简洁直观,还有一个唯一性的特点。不像形态技术,有很多的人为个性化解读。如果使用ema(12-26)测量行情的体温,是多少度就是多少度,它技术设计公式规则是明确的,因此交叉的点是唯一的。 这就可以避免双头领导的问题。从均线交叉的角度看,黄金交叉之后就是上涨的状态,死亡交叉就是下跌的开始,至于随后波动深度特别小,变成横盘震荡了,那也不是均线交叉的错,是市场本身的温度高低不同,和均线温度计没有任何关系,因果不能颠倒了。 双均线交叉,除了通常把交叉点当做入场点,还有很多额外的用法。比如,我们谈缠论,缠论的线段的起点就可以用一组参数较大的ema交叉来定位,当然不会100%准确的。具体的办法是从交叉点往前推,找到最近的最高点或最低点,这个点就是线段的起点,不用什么线段终结规则也行。 另外可以用一组小参数的均线,找到双均线的交叉,往前后看,找到对应的高点和低点,基本上就是一笔了。这两种方法,可以辅助画笔或判断线段,优点是快捷,缺点是模糊。 均线最臭名昭著的弊端一个是滞后太严重,一个是震荡区失效的问题。 滞后性,让交易者找不到容易防守的入场点,没有入场点的技术毫无用处。震荡区失效,会把好不容易赚到钱分期归还给市场。 为了处理这个问题,我首先的思路是调整均线的参数,从软件自带的参数,到电脑软件测试的最优参数,到神秘的斐波那契数列,每一次改变,就改变了一次交易的依据,每一次交易依据的改变,就意味着资金的损伤,偶尔的盈利根本弥补不了试探性亏损。 接着就用调整周期大小去优化均线这个滞后性,以让买卖的信号出现得更及时。这个路子也注定是死路一条,为什么呢,有人说不是能在小周期里利用均线的交叉,找到大周期上的更及时更低的买入点吗? 你说的这是大小周期配合的换挡思路。 如果你按照小周期交叉进去,它持仓能力就大幅度减弱了。比如你要逮日线的波段利润,按照5分钟图Ema(12-26)交叉进去,过了个把小时,5分钟周期可能就出现一个反向的交叉信号,你走还是不走呢? 要是走,日线还好好的呢,不走,可以,你准备到什么时候走?此时你必须对5分钟图上的反向信号作出判断取舍,那就意味着你对行情性质是调整还是转势给出定论。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开了预见明天的天眼,能取舍得恰如其分,还利用5分钟找买卖时点干嘛?直接在日线上赌一个确定不疑的利润不就行啦。 更糟糕的是,一旦你深入细小的日内周期,那些上穿下越均线的k线毛刺成倍增加。你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小怪兽。 这种换挡换周期的交易思路是完美的,真正操作取舍起来,因为把交易目标要来回转换,特别容易乱。既要达成大周期持仓的稳定,又要保持小周期对走坏的敏感,这两个目标有直接的冲突,是互损的,极难取到恰如其分的中庸之道。 所以,均线的两大问题,一个都解决不了。 如果,你想通过调整参数,把参数调小,的确滞后性改良了,但是反复交叉的震荡性就增加了。反之,如果你想避免均线反复频繁,调大参数,滞后性又放大了。或者,你通过更换均线的类别,把MA换成EMA,或者SMA,得到的效果等同于心理按摩,滞后性和震荡区失效的病根仍然除不了。 均线的滞后性和震荡区失效性如乌鸡之黑,你即使费劲心力,扒光乌鸡的毛,也找不到你期望的完美之白。然而这种失望不会持续多久,你转而就会发现乌鸡的黑原来自有妙用。均线如果没有滞后性,岂不是抢到了市场的前头,那又如何能真正体现人对市场的谦让呢? 均线研究几乎已经穷尽可能,不跳出均线,另辟蹊径,就会卡死此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