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杭州地名初考(下)

 来来永胜 2020-03-16
上一篇提到的街道名包括了杭州大部分的干道,但实际上,杭州最具内涵的街道名一般都是小巷的名字。事实上,杭州大多数小巷名的背后都有一个典故,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网上搜索,这里只列我考证出的一部分。
孩儿巷:孩儿巷位于市中心,连接武林路和中山北路,是杭州众多小巷中知名度最高的之一。其自元朝起就被称为“孩儿巷”。我找到其名字的两个来历:一说这里是南宋时专门卖儿童物品的地方。在南宋时,这里小贩聚集,一般的小玩具都可以在这里买到,故名“孩儿巷”。第二种说法是孩儿巷原来不叫孩儿巷,叫砖街巷。后来因为这里住着的人很多都做泥孩儿,很出名,才改名字叫泥孩儿巷的,再后来,把“泥”字也省了。从我掌握的资料来看,第二种说法的可信度略高。

孩儿巷能够出名,缘于巷里的陆游故居。陆游62岁时任朝奉大夫,来杭住在孩儿巷内的南楼,在不眠之夜听了春雨之后,写下了著名的《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小楼”就是他居住的“南楼”,“深巷”即孩儿巷。
大塔儿巷:我没有考证到“大塔儿巷”名字的来历,但这里不得不提它,因为它就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寞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大塔儿巷位于浙二医院附近,那里每条小巷的名字都与历史有关。只是,那里是老城区的中心,历经多次改造,早已没有了诗一般的意境。甚至在整个民族,诗歌和其耐以生存的自然景致和人文土壤都消失殆尽。现在站在大塔儿巷口,即使是戴望舒再世,也很难写出像样的诗句了。

小营巷:小营巷位于大塔儿巷以北不远处,连接马市街与直大方伯。据《杭州与西湖史话》记载,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二月三十一日,太平军二次攻克杭州后,镇守杭州的太平军主将听王陈炳文,在此设指挥部,俗称听王府。小营巷即因曾为太平营地而得名。

直大方伯:最初看到这条小巷的名字时,我颇为惊讶。因为一般一条路的命名,最后一个字逃不出“街”“路”“道”“巷”“里”“弄”,可是这条小巷居然叫“直大方伯”,实在难以从字面上推断这名字什么意思。经考证知,这条巷全名应为“直大方伯里”,与之对应有“横大方伯里”,但现在一般把“里”省略了。这里宋代时名中班街,与金鸡岭相对,与南班巷同为宋宗室子弟所居。明仁宗时布政使应朝玉在巷内建大宅邸,布政使又称方伯,因名大方伯里。宅邸跨越横、直两条巷,故又有横、直大方伯之称。看来,“直大方伯”这个名字也用了快500年了。

皮市巷:皮市巷位于直大方伯以西,连接庆春路和解放路。早在南宋时它就叫皮市巷了,因当时众多皮作坊集中在这里,就叫了皮市巷,一直叫到今天。皮市巷旁边有条马市街,可能就是以前交易马匹的地方。

河坊街:河坊街现在是杭州的一个旅游景点,专卖本地小吃和手工艺品。这一段街旧称清河坊,因有清河郡王府在此。清河郡王就是参与谋害岳飞的张俊,只是现在一般知清河坊而不知张俊的。张俊此人现在与秦侩夫妇等四人被铸成铁人跪像,永远跪在岳飞的坟前,受万民唾弃。只是,到了清代末年,这里就和现在一样,老字号云集,吸引了杭州市民从各地赶来选购,一点也和奸臣、忠臣什么的联系不起来了。

河坊街周围的小巷名字也颇有来历,下面仅介绍三个。

大井巷:此巷位于吴山脚下,宋代就被称作“大井巷”,顾名思义,巷里有一口大井——这是一口五代吴越国时凿就的大井,水质甘洌,大酣不涸,人称“吴山第一泉”。数百年至今,汲水者终日不绝。井边街道,虽晴亦湿。据说旧时因井口广阔,常有“冤抑者自投其中”,于是也就常有人在井边讲鬼故事,讲那大井里传出的冤愤之声,说的有鼻子有眼,传得神乎其神。宋代时有人用一块大石板盖住井面,上面开六个只能放下水桶的井口。巷内有胡庆余堂、朱养心膏药店、张小泉剪刀店等诸多百年老店。

祠堂巷:顾名思义,巷里有某人的祠堂。事实上,于谦就出生在这条小巷里,现在祠堂巷42号就是他的故居。于谦被平反后,他的故居被改为“怜忠祠”,默默无闻的小巷也就被叫成了“祠堂巷”。
十五奎巷:十五奎巷默默无闻的蜿蜒于吴山南麓,连接丁霞巷与望江路。关于名字的来历,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巷里徽州会馆内有一大石龟,俗名石乌龟巷,因嫌其不雅,改称十五奎巷;另一说,明嘉靖年间,巷人多习骑射,科举考试时一举得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杭州的小街小巷有数百条,我听说过名字的尚且无法全部考证,何况大多数名字都没听书过了。杭州本地的论坛偶尔会有人发相关的帖子,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一找。
最后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杭州的地形特征使它不能像传统的中国城市一样呈现中心向四周环状辐射的城市布局,具体到城市道路来说就是没有一般城市都有的“X环路”。杭州有环城西路、环城北路、环城东路,但唯独缺了环城南路,所以连一个环也没构成。而这三条路所围起来的“杭州城”,正是那个沿着十道古城墙,北到运河、西到西湖、东到贴沙河的老杭州城。有意思的是,杭州有一条路叫“九环路”,北京才六环啊,怎么杭州就到九环了?其实杭州一个环也没有,九环路就是江干经济开发区普通的一条路。至于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还没考证出来。

总的来说,我觉得,无论是对地点的命名还是对街道的命名,现代人都越来越没有创意了。或许是现代人追求现实利益,把自己的姓名都看成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随便取,更何况与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地名了。或许现代人认为,地名和街道名就是方便人们寻址的符号,何必要有什么内涵呢?

地名、街道名空洞化的现象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就杭州来说,滨江区和下沙的街道名就是典型。
滨江区的大多数道路统一命名为“滨X路”。前面说过,杭州最早这么干是把城西高教区的道路命名为“文X路”。滨江区遵循这个命名方式的道路有滨文路、滨安路、滨盛路、滨康路、滨兴路、滨和路等。当时文新、文华、文苑已经把人弄晕了,不知人们怎么区分这么多“滨X路”。

下沙高教园区采用了类似的命名方法:东西向的道路叫“学X街”,比如学圃街、学园街、学源街、学林街等;南北向的叫“文X路”,比如文渊路、文泽路、文溯路、文汇路等。

最没有创意的是下沙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的命名——用数字命名:1号大街、2号大街、3号大街……一直到25号大街。这是我见过最恶心的命名法。

在杭州待了三年,一般来说,提起一个地名或街道名,我都知道它的大致方向,但遇到滨江和下沙这样毫无创意的命名,我还是一头雾水。两年前,正是人们分不清楚文新、文华、文苑才把它们改名为文一西、文二西、文三西(文一、文二、文三由北到南平行排列,所以还比较好区分)。我不知道,下沙的人们面对随意编号的“n号大街”是如何适应的。比如我在文汇路23号大街口,你在3号大街12号大街口,你知道该怎么到我这里吗?

不便于区分是一个问题,这样的名字毫无美感是另一个问题。古人的孩儿巷、河坊街充满着或市井的或王公的历史美,而今人的1号、2号仅仅是冷冰冰的符号,而且是非常容易让人混淆的符号。

人在监狱里一般不用姓名,而用数字编号称呼,这是没有尊严的一个特征。文字和数字虽然都可以区分同类事物的不同个体,但最好还是不要用数字吧。

杭州凭借其悠久的历史留下了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名和街道名,今人同样在创造着历史,也创造着新的地名和街道名。但愿人们在扩张到古人未曾涉足的新城区时,能和古人一样,留下有趣的和有内涵的地名和街道名;也但愿人们在城市里,除了创造财富,也能创造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