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岁宝宝大动作发育标准,对照自查!

 GreenMooder58g 2020-03-16

文|Ms懂

本文由|育儿女神蜜丝懂(baogaomama2016)

授权发布



 深度育儿微信公众号(id:baomabaobao)

有偿征稿,点击查看


  要说养娃的成就感从哪儿来,那必须是看着娃从一个裹在被子里的小婴儿,长成满地乱跑的小(熊)天(孩)使(子)。
  娃的每一次成长都让父母感受到惊喜,也牵动着父母每一根神经:娃会抬头了、翻身了、会爬了,会坐了......
  俗话说“3翻6坐8爬”,可有的宝宝偏偏不在这个点干这个事儿,致使妈妈们的焦虑症又犯了,各种求助:“我家娃是不是发育迟缓啊?”
  还有的妈妈恰恰相反,认为这些不重要,关键还是智力开发,运动总能跟上,不是有句话说“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嘛。
  哪种说法做法才对呢?关于宝宝的大运动发展,咱们今天一次说清楚。
1
大运动发展的重要性
  啥叫大运动呢?大运动就是指大肌肉群一起参与的运动,比如头颈部、躯干和四肢这些部位的大幅度动作。
  宝宝咯咯地笑,打个喷嚏,或者踢你一脚,这都不算大运动。
  心理学家认为,婴幼儿的运动发展是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我们平时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不对的,对于婴幼儿来说更是大错特错。
  因为有了大运动的不断发展,宝宝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也会随之变化。比如新生儿大部分时间是躺在床上看周围世界的,随着颈部肌肉的增强,可以趴着抬起头,看世界的角度就与之前大不相同了。
  随后他们开始能够坐起来,视野更广阔,同时感受到的刺激也随之增加。当他们可以伸手去够自己想要的东西时,通过触摸、玩耍还能发现物体的不同特性,以此来增长自己的认知。
  俗话说“见多识广”,只有当运动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宝宝见得多了,见识也自然广了。因此在这个角度来说,运动发展一定是促进认知发育的。
  当孩子学会爬行甚至行走的时候,便开始主动的去接触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而获得探究事物的主动权,因此感知和认识的事物也会更多。
  所以,每种新的动作发展,是孩子探究和获得知识的新手段,也让他们拥有了一片新天地。
  在很多新手爸爸妈妈的印象中,评测宝宝的生长发育,需要通过抽血化验、检测骨密度或微量元素来进行,实际上,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儿童保健最重要的工作并不是抽血或者用各种仪器做检查,而是通过医生和父母们交流宝宝养育和健康的信息来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哪些事情做得很好,还有哪些事情可以改善,下一阶段宝宝的生活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这些才是对宝宝来说,更重要的问题。
2
了解孩子的大运动发育特点
  下面的清单来自《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的不同年龄章节,但在每段前面都有类似这样的话:“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所以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言你的孩子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具备某种能力。这里列出的各阶段发育特点仅为你提供孩子成长的大致情况,如果你的孩子步伐略有不同也不必紧张。” 千万别忘了。
1个月
  如果在婴儿2周、3周或4周大时发现下列发育迟缓的信号,应通知儿科医生。
  · 不会吮吸,吃奶很慢。
  · 强光的照射下不会眨眼。
  ·视线不会关注并跟随面前左右移动的物体。
  ·四肢很少有动作,看起来很僵硬。
  ·四肢似乎非常松软或无力。
  ·下巴不停颤抖,即使不是在哭泣或兴奋状态下。
  ·对剧烈的声音没有反应。
1-3个月
  如果你在这一阶段发现孩子出现下列任何警告信号,请与儿科医生详细讨论。
  ·  4个月后仍然有拥抱反射。
  · 听到剧烈声响没有反应。
  · 2个月时仍然没有注意过自己的手。
  · 2个月时听到你的声音不会笑。
  · 2-3个月时双眼仍不会跟着移动物体看。
  · 3个月时仍不会抓握东西。
  · 3个月时仍不会对人笑。
  · 3个月时头仍没有很好地抬起来。
  · 3-4个月时仍没有发出过咿咿呀呀的声音。
  · 4个月时仍不会把东西放进嘴里。
  · 开始出声,但4个月时仍然不会模仿你的声音。
  · 4个月时当他的脚落在坚硬的平面上时不会用腿蹬。
  · 某只或两只眼无法灵活转动。
  · 大部分时间都对眼(前几个月内偶尔对眼是正常的)。
  · 不会留意新面孔,或者对新面孔或新环境非常恐惧。
  · 4-5个月时仍然有强直性颈部反射。
4-7个月
  如果孩子在本阶段显示出下列迹象,可能代表发育迟缓, 应咨询儿科医生。
  · 看起来非常僵硬,肌肉紧张。
  · 看起来非常懒散,像个布娃娃。
  · 拉着他的身体坐起时头依然会向后倒。
  · 只会用一只手去够东西。
  · 拒绝拥抱。
  · 对照顾他的人没有一点兴趣和感情。
  · 似乎并不喜欢身边有人。
  · 某只或两只眼睛一直向内或向外斜视。
  · 长时间流泪、眼睛分泌液体或对光线很敏感。
  · 对周围的声音无反应。
  · 很难将物体送到嘴里。
  · 4个月时仍不会扭头去找声源。
  · 5-7个月时仍完全不会翻身(不管是从俯卧到仰卧还是从仰卧到俯卧)。
  · 5个月后在晚上仍然无法安抚入眠。
  · 5个月时仍不会自发微笑。
  · 6个月时仍然不能在大人的帮助下坐起。
  · 6个月时仍不会出声笑或发出尖叫声。
  · 6-7个月时仍不会主动去抓东西。
  · 7个月时仍不会用双眼跟着在30 -180厘米之间的移动物体看。
  · 7个月时,两腿仍然无力。
  · 7个月时仍不会通过动作来吸引注意力。
  · 8个月时仍没有牙牙学语。
  ·  8个月时仍然对藏猫猫的游戏没有兴趣。
8个月-1岁
  如果孩子在8-12个月阶段显示出下列迹象,可能代表发育迟缓, 应咨询儿科医生。
  · 不会爬。
  · 爬行时拖着一侧身体(超过1个月)。
  · 不能扶着站立。
  · 不会寻找当着他的面前藏起来的东西。
  · 仍没有说过任何简单的词(“妈妈”或“爸爸”)。
  · 不会用身体语言,比如摇头或点头。
  · 不会用手指出对应的物体或图片。
1岁
  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出现以下所列的任何征兆,你都需要及时向医生咨询。
  · 18个月后依旧不会走路。
  · 开始走路后,无法学会“从脚跟到脚尖”的走路方式,只会用脚尖走路。
  · 18个月大后,会说的字少于15个。
  · 2岁后,不会说有两个词组成的句子。.
  · 15个月大后,看上去不明白家中一些常见物品的作用(比如牙刷、 手机、钟表、叉子、勺子等)。
  · 不会模仿声音或者行动。
  · 2岁后,听不懂一些简单的指令。
  · 2岁后,无法推动带轮子的玩具。
2岁
  如果孩子在本阶段显示出下列迹象,可能代表发育迟缓,应咨询儿科医生。
  · 经常跌倒,不会上下楼梯。
  · 仍然不停地流口水或吐字不清。
  · 不会用4块以上的积木搭高塔。
  · 摆弄小物体时有困难。
  · 无法用短句交流。
  ·  不会参与角色扮演(假装)游戏。
  ·  无法理解简单的命令。
  ·  对其他孩子不感兴趣。
  ·  极难与母亲分开。
  ·  回避视线交流。
  ·  对玩具没有什么兴趣。
3岁
  如果孩子在本阶段显示出下列迹象,可能代表发育迟缓,应咨询儿科医生。
  ·  不会把球从手里扔出去。
  ·   不会原地跳。
  ·   不会骑三轮车。
  ·   不会用抓握的方式拿住蜡笔。
  ·   不会涂鸦。
  ·   无法叠起至少4块积木。
  ·   每当父母准备暂时离开时仍会黏着不放或大哭大闹。
  ·  对互动游戏没有兴趣。
  ·  不理睬其他孩子。
  ·  对家人以外的人没有反应。
  ·  不会玩有幻想成分的游戏。
  ·   不肯自己穿衣服、睡觉、用坐便器。
  ·   只要一生气或不开心就立刻情绪失控,没有任何自控能力。
  ·   不会描画圆形。
  ·  不会使用由至少3个词汇组成的句子。
  ·   不会正确使用“我”和“你”。
4-5岁
  如果本年龄段的儿童显示出下列信号,可能代表发育迟缓,应咨询儿科医生。
  · 极端恐惧或极端胆怯的行为表现。
  · 极端好斗的行为表现。
  · 每次跟父母分开时都会强烈抗拒。
  · 注意力极易分散,对任何活动的注意力都不会超过5分钟
  ·  没有兴趣跟其他孩子一起玩。
  ·  对人一般没有反应,或只有非常敷衍的反应。
  ·  很少玩幻想或模仿游戏。
  ·  大部分时候都看起来很不开心或很难过。
  ·  参与的活动种类很单调。
  ·  回避其他孩子和大人,或者表现冷漠。
  ·  情绪表达不丰富。
  ·  不会自己吃饭、睡觉或上厕所。
  ·  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  看起来非常消极。
  ·  不理解含有介词的两部分的指令(“把杯子放在桌子上” “把沙发下面的球拿出来”)。
  ·   不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姓名。
  ·   讲话时不会用复数或过去时态(英语国家的儿童)。
  ·   不会跟大人讲自己的日常活动和经历。
  ·  无法摞起6-8块积木。
  ·  握蜡笔的姿势看起来很别扭。
  ·  不是很会脱衣服。
  ·  不会好好刷牙。
  ·   不会自己洗手并擦干。
  如果宝宝有上面出现的1个或几个问题,需要注意。这并不能就判定宝宝就是发育迟缓,但是表示你可能需要就这个问题和你信任的医生进行更详细的沟通。
  妈妈们可以将以上科学定义作为参考,对照相应月龄,看看孩子的大运动发育是否达标,哪些细项需要更多的练习。
  注:早产儿情况比较特殊,不能直接拿上面的内容比较,需要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即使出院后也要定期检查。
3
促进大运动发展的最好方法
  大运动发育,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是一个循序渐进并且自然而然的过程。老话也好,科学数据也罢,更多的都只是一种参考。
  排除极个别病理性因素之外,绝大多数孩子都有其正常的发育速度。然而家长过度不恰当的人为干预,很有可能会影响到这种自然发育,导致孩子发育迟缓。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抱的太多。
  趴着怕累了,躺着怕烦了,心疼宝宝的直接方式就是抱着不撒手。宝宝原本想要挥挥拳蹬蹬腿,四处爬一爬发现新大陆,无奈总被束缚在怀中,时间久了,怕是也逐渐不爱动了。
  少抱,就是促进孩子大运动发育,最简单的方法。
  尊重孩子自身的发育节奏,给他提供充分的活动自由,无论是颈背部肌肉群的条件反射,还是腰部力量的提升,都得以有更多的机会去锻炼,大运动发育自然良好。
  宝宝大动作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任何时候宝宝都需要你的鼓励。
  2.冬天因为衣着较多,大动作发生或许会略微延迟,不必过于担心。
  3.家长不需要强迫宝宝按时或提前完成,过早干预有损健康,请跟随宝宝的“步伐”协助他。
  4.随着大动作发展,宝宝的活动范围增大,你应该仔细排查家里所有的安全隐患,避免发生意外。

明日内容预告

明天深度育儿13:30将会为您推送以下内容文章,如果感兴趣,记得明天推送以后阅读哦!未关注的朋友,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后即可在明天收到推送内容!

1.近些年来,育儿焦虑越来越成为普遍现象。

焦虑,往往是因为迷茫。未来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不确定性,究竟该如何培养孩子,才能让他在步入社会以后游刃有余毫不费力?

有父母认为,学习之路苦无尽头,不如在童年时期让孩子敞开了玩儿,断章取义“快乐育儿”理念,实行“放养式”育儿;

有父母认为,蹉跎光阴罪大恶极,坚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定要趁着孩子还小多学点东西,各种辅导班学习班一口气替孩子排满时间,月薪三万尚无力支撑孩子一个暑假班……

三流父母放养,二流父母圈养,那么一流的父母们都在做什么?明天深度育儿第一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学习那些智慧父母的育儿方式。

2. 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父母们再也不需要苦哈哈地养孩子,往往是孩子皱皱眉,都不待哭两声,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就巴巴儿地把孩子要的不要的通通塞给孩子。

于是有人说了,现在孩子多幸福啊,要啥有啥,什么也不缺。

真的是这样吗?明天深度育儿第三篇文章告诉我们,除了物质方面的需求,为人父母,我们更应该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不要让孩子的身体一天天长大,心灵却因为严重缺乏营养,导致萎缩无法成长。

3.上周,画画班的老师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做一个小布偶,和孩子一起设计图纸,裁布,缝线,我才恍然大悟一个道理——

那些因为辅导作业动不动就冲孩子发脾气的,陪孩子上网课忍不住发飙的父母们,大多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和孩子合作。

合作,多用于成年人团队之间的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各部分之间才能齿轮一样精准吻合。

养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欢迎阅读明天深度育儿第四篇文章,一起学习在生活学习中,父母要如何巧妙安排,和孩子各伸出一只手,共同完成彼此的成长任务。

4.大家都知道,要想让孩子能够在进入小学之后学习轻松不费力,起决定性关键因素的就是,学习力。

那么,父母要如何做才能为孩子培养出这个既熟悉又遥远的“能力”呢?

欢迎阅读明天深度育儿第五篇文章,答案就藏在父母每天是否肯为孩子做这一件事里。

END

作为女性

我们最神奇而神圣的使命

就是可以从头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

  从最初怀孕时候的激动兴奋,到孩子呱呱坠地的喜悦满足,从他用尽全力吸到第一口母乳,到慢慢长大需要添加辅食,第一次坐稳、第一次站立、迈出第一步……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我们都是见证人,我们为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感动,每一次掌握新技能骄傲。

但是

在陪伴这个新生命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很多令我们措手不及的问题。

到底几个小时喂一次奶合适?

孩子的第一口辅食要添加什么?

如何判断孩子的哭声是因为饿还是因为困?

孩子拉肚子了!

孩子流鼻涕了!

他都十个月了,为什么还不愿意爬?

为什么22个月的宝宝还不开口说话?

什么时候拿掉尿不湿?

什么时候戒奶瓶?

什么时候断奶?

断奶要注意些什么?

如何断奶才能不伤害孩子?

到孩子再大一点

妈妈们又有了新的烦恼

孩子究竟几岁上幼儿园最合适?

上幼儿园之前需要准备什么东西?掌握哪些技能?

如何缓解分离焦虑?

如何和老师合理沟通?

即将面临小学

妈妈们更焦虑

小学前孩子需要认识多少汉字才合适?

拼音是否要提前教?

要不要给孩子报幼小衔接?

如何让孩子更轻松适应正式的小学模式?

  养育孩子,就是一场升级打怪的游戏,孩子的段位不断提升,妈妈的水平也要相应提升,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的原因所在吧!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深度育儿组建了育儿互助群,诚邀各个年龄段孩子的妈妈,包括幸福的准妈妈入群,互帮互助。

在群里

  您正为之烦恼的大问题,可能正是过来人眼中的小case。她们的一句话就能令您醍醐灌顶,收获良多。

  您已经经历过的,或许正是别人的水深火热。您随口的一句话,就能为别人雪中送炭!为自己种下福田。

  这世上,只有女人才能理解女人,在养育孩子的道理上,我们常常感到孤独,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妈妈在产后不幸患抑郁症。大家每天在群里一起聊孩子成长的点滴,一起吐槽各种养育孩子的困难,一起分享,一起感动,负面情绪得到宣泄,自己的感觉有人共鸣,抑郁症,滚蛋吧!

我们互帮互助!抱团取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