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与岛

 城北十五里666 2020-03-16

导读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典型的情绪。每一个群体,都有其鲜明的心态。孤独,就是当下老年人群中一种带有普遍性、弥漫性的情绪和心态。

无疑,今天的老人是幸运的,幸福的。他们追赶上了一个黄金般的年代。从贫穷的岁月深处一路艰难跋涉过来,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物质的匮乏不再是老人为之牵挂的话题,精神的充盈已是他们更为热切的向往。

退休生活的落差,社会交往的断裂,生命意义的寻找……这是老年生活不容回避的另一种景观。在摩肩接踵的流动化社会中,在天涯咫尺的全球化浪潮中,在无处不在的网络化链接中,老人们强烈地体验到了一种边缘化、脆弱性、失落感。孤独,犹如汹涌的潮水,一浪接一浪地拍打着岁月的堤坝。

感受这一境况,让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了《鲁宾逊漂流记》,想到了那座杳无人烟、一片荒凉的孤岛,和那形单影只、茫然无助的生活。

突围孤岛,共享美好生活,已是当下老人们心头热烈的憧憬,也成了全社会亟待共同求解的一道难题。



新的挑战:
家庭结构在嬗变,科技革命在冲击,文化代沟在深化

每一个人的心态和命运,都在时代的潮动中载沉载浮。

计划生育、区域迁移、户籍制度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动,撬动着家户小型化的历史变迁。从前的联合家庭早已不再,主干家庭正在动摇,核心家庭已成主体,隔代家庭、空巢家庭、独居家庭迅速增长。有统计显示,独居老人的数量预计将从2010年的1754万快速上升至2050年的5310万。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其功能正在严重弱化。

自然,家庭中的孝道依然在维系,亲情依然在流淌,哪一个做儿女的会拒绝“常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的深情呼唤呢?然而,“421”家庭的格局已然形成,一个孩子需供养父母、两对祖父母,这如山般的压力确是一种难以承受之重。同时,年轻人的工作状态不少是996,5+2,白+黑,他们在努力赢取一场场高强度的职业竞争。“心有余而力不足”。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被迫从既有家庭福利的传统支持中,从“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路径依赖中退出,走向生活自理,这历史性的一步如何顺利迈出?

科技革命的到来,给老年人背上又添了一根“稻草”。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人们欢呼雀跃,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悄然而至。同时,社会群体之间,也被凿开了一道道看不见的“数字鸿沟”。日常生活中,有超市拒绝现金支付,有停车场缺少人工收费,有旅游景区限定扫描二维码购买门票,节假日有热门列车线路需要在网上“秒杀”车票。本来,智能化应用追求的是方便和快捷,未曾想给许多老人带来的却是排斥和歧视。如何降低进入门槛,提高老年人学习网络知识的能力,帮助他们深度融入信息化社会?

愈来愈深的代沟,则是在亲子情感交流中添加的一层文化隔膜。

每一代人自有每一代人的“活法”。这就有了代沟。不同的是,以往的代沟,至多是一条弯弯的溪流,架一座小桥,便可轻松越过。今天的代沟则如一片宽宽的海峡,你在那头,我在这头,道阻且长。我们已置身自主社会,权利时代;消费社会,读图时代;网络社会,后喻时代。两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兴趣爱好各各不同。一如网络世界,在年轻人的“精准社交”中,“黑话”连篇,家长们听来,全然是另一种话语体系。在年轻人的创新主导中,知识在迅疾地更新、浓缩、迭代中,父辈们已然落伍。失落的背面,同样是孤独。

 
新的视角:
对老龄化社会来一个再认识

刚刚跨入21世纪的门槛,中国便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倏然而至,我们都读懂它了吗?

老年人的队伍在日益壮大,老年人的生命也在大大延长。看一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的相关权威数据:1949年不足35岁,2018年已是77岁。70年时间,人均预期寿命增长了一倍多。这是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见证。但问题也接踵而来。这漫长的旅程,由谁来热心陪伴、怎样去快乐行走?许多父母也在换位思考:我们生下孩子,哺育他们成长,花费十几年就可放手。可如今,却要孩子们无微不至照料自己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样的代际安排是否现实?是否公平?

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在日益丰裕,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也格外活跃。富起来,还要美起来,乐起来。步入老年社会的人们,既要丰衣足食,还要享受文化娱乐,提升生活品质,增强社会参与,实现人生价值。他们在含辛茹苦、殚精竭虑地为家庭奔波为儿女操劳之后,终于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自由;在把青春、理想和汗水献给工作献给事业之后,终于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世界那么大,也想去看看!

老人群体的“年轻化”生存日益凸显,老人群体的分层化、个性化、多元化大势也更加分明。看空巢家庭,目前我国城乡老人家庭中,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再看随迁老人,仅在2016年老漂族就已在1800万以上;还有更容易被人遗忘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人,已经超过4000万。物质的保障都是相似的,而精神的困境却各有各的不同。精准对接,定向开拓,优化服务,这是社会养老服务业注定要解答的一份复杂而又艰深的问卷。

新的愿景:
爱,是不能缺失的

身处孤岛,不是宿命。突出重围,又是一片白云蓝天。

亲情陪伴,是弥足珍贵的。

这里记述一位老人倾心的情感告白:年轻时,我们的爱情都消融在琐碎的忙碌之中。当秋日的第一片树叶染黄,风中的第一片落叶飘零,方蓦然警醒。当单位已是一幅悬挂在昨日世界中迷离的图景,孩子也已是一只矫健的雄鹰飞向辽阔的天空,我们才更真切地感受着夫妻的相伴,更深刻地体验到爱情的隽永,更悠长地体验到对方那满脸褶皱中的温柔,那粗糙手心里的温暖,那烦人唠叨中的温馨。他们的宣言是:爱情,从60岁开始。

老年再婚,也逐渐获得了儿女的认可和社会的点赞。老年婚介也成了一个酿造甜蜜的事业。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相亲节目《选择》就很受老年朋友的喜爱,许多单身老人来到这里寻寻觅觅,真情告白,牵手余生。

社会融入,是需要支持的。

独居老人只是一个孤岛,社区生活就是一个世界。社会融入,这是一种“积极老龄化”,更多地提倡守望相助、文化养老,促进老年人以乐观自信的态度和行动面对生活,与时代共进步,与生活共美丽。

在“积极老龄化”的养老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多元化的自由组合:社区里的广场舞,公园里的赛歌会,红红火火;成规模的志愿队伍:维护治安,扶贫济困,发热发光;创新性的社区组织:“老人协会”“乡贤理事会”,共建文明;网络化的终身学习:职业培训,老年大学,热情高涨;还有再出发的就业人群,贡献一技之长,传扬工匠精神。老年人通过再就业实现社会融入,这是他们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他们的一种发展方式。

科技友好,是值得期待的。

智能化社会的未来已来。互联网为老龄化社会开辟着社会交往的渠道,丰富着休闲娱乐的形态,为保障老年人口的生命福祉构建起生活服务通达的网络。有媒体报道,IBM已经在给它的计算机“沃森”设计能够识别人们情感的程序,日本机器人“胡椒”也被设计了同样的功能,情感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试图理解人类的情绪再做出相应行为的机器人将被发明出来。这种“情感机器人”会打理你的房子,会帮你办杂事,会照顾你的健康,还会跟你娱乐……

人工智能的科技革命,正在为社会养老事业投射进一束神奇的希望之光。抱有无限期待的老人们,需要跨越门槛,不畏困难,勇敢地去准备迎接它,学习它,拥抱它。

写下“老人与岛”的标题,意在揭示老龄化社会失衡的生存境况,传递老年人群体孤独的内心诉求,企求引起家庭、社会和政府更热切的关注和更有效的回应。

那些正走向人生最后一程旅途的老人们,在孤岛般生存的突围中,何妨再翻看一遍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那里有一位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发出的强大生命力量的宣示: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

天,终将慢慢黑下来,那是地球不变的运行和人类自然的生息。值得欣慰的是,在苍茫的夜色冉冉升起之前,还有燃烧的夕阳,还有漫天的霞光,还有这夕阳、这霞光辉映中的那一片永远葱郁的家园。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