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他的笔墨下,蕴含着深深的家园情感

 fuhaizhenren 2020-03-16



作为当今中国工笔画界的领军人物之一,陈孟昕苦心孤诣开创了工笔画的一个崭新时代。而这样的突破和超越,源于陈孟昕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1994年在加拿大、美国旅居、当“流浪艺术家”的那段日子。




就是在这段旅居阶段,他发现中国传统绘画崇尚和谐典雅,对色彩却较为轻视,而西方绘画则极重视色彩科学和冷暖关系。于是,他的工笔画在保持画面主色调的前提下,借鉴西方绘画的色彩技巧,有机融入了对比色的运用。





陈孟昕:1957年4月生于河北,原为湖北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创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陈孟昕生于河北、学于河北、而成就于湖北的陈孟昕,在北方“燕赵文化”的熏染下,又感悟了“楚文化”之真谛。在悠久的古文化的滋润中,又经历了现代文明和文艺精神的洗礼。因此,其艺术创作即蕴含着现代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又透露出了古典的诗意。




在陈孟昕多年的艺术研究、探索和实践过程中,静心而思,笔耕不辍。艺达天形,语境自称。因此,形成了其独有的笔墨语言和艺术风格。品味陈孟昕的艺术作品,在笔墨的情韵中,蕴含着深深的家园情感和自然意识。在他的心目中,家园是灵魂的寄托,是自然心态的释放地,是诗和远方。




一位美学家说过,书画是艺术家心灵的映射,它体现着艺术家的自我生命。细读陈孟昕的画作,大到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造和表现的形式,小到画作的细节和题名,无不折射出精心的雕琢与历炼。




陈孟昕的工笔画作品题材大都为表现云南、贵州少数民族风情、地域文化。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陈孟昕曾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体验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在现代工笔重彩画《一方水土》中,他塑造了上百个神态各异的风情人物。但不为人知的是,这幅画中所出现的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一些细节,并不是陈孟昕的信手涂鸦或随意虚构,而都有其真实的原型。用陈孟昕的话来说,直到现在,他仍能清晰地回忆每一个人物的特征与来源。




陈孟昕的工笔绘画风格通过线条的形迹表现出了相当的气质,因此,抛开其它的塑造手法,线描就构成为陈孟昕绘画艺术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陈孟昕的线描特征,不仅直接体现于速写,同样也体现于工笔,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于“线”的语言功能及其表现魅力的自觉追求。




陈孟昕绘画中的线条形式,大多控制于一种轻盈、流畅、灵秀、甚至婉约的意态。在这种情况下,线条并不需要什么进一步过多的修饰,它们自然保持着对于生活感受瞬间的真切和朴实。作为一种精神活动的原始痕迹,它的表现性,体现为一种单纯与简洁的摄取。




从那些笔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心绪。关于这一点,或许正如三国时钟繇评价书法时所说的:“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万象皆类之,”那些笔迹、那些线条,流露出万象之美,也流露出人心之美。




陈孟昕绘画中的“线迹”,是通过那种质实而空灵的“风格化”特征,直接流露出一系列相对完整的情调,丰富和延伸了工笔画创作的欣赏维度。它们同艺术家的个人气质与秉性相互一致,并且令人轻松愉快;而把它们看作是“从线条中透露出的形象姿态”,也是非常恰当的。




透过陈孟昕的作品,最令人倾心的其实不是画家的智慧、才思与技巧,而是蕴藏在作品中唯美的理念与追求,是画家心灵的真实与真挚,还有他对精神家园的坚守和执着,所以才会有人说,品他的工笔人物画,往往能令人唤起一种家园意识。


这种意识,来源于我们在画面的阅读中所联想到的某种生活记忆、某种对超越于现实的澄明之境的向往,进而,这些意识,也能使我们沉醉于充实的图像所弥漫的古雅气息,并返回到那些绵长的诗情。































-END-
书画论坛 与你分享

后序:
本微信公众号为【书画论坛】微信群的服务窗口,要加入【书画论坛】微信群请联系微信号:hhyu58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