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62岁,腹部胀满如鼓1年余。患者患血吸虫病50余年,血吸虫肝病,肝硬化3年。从2010年初开始出现腹水,一直口服西药利尿剂等对症治疗,但腹水难消。 刻诊:腹部胀满如鼓,牵引两胁胀痛,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纳呆,小便量少,大便溏,舌质淡嫩,苔白滑,脉沉细。 诊断:臌胀(血吸虫肝病、肝硬化)。 辨证:脾肾阳虚,水湿泛滥,夹瘀浊证。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茯苓,白术,木瓜,草豆蔻,大腹皮,炮姜,制附子,黄芪,土鳖虫,莪术,茜草,厚朴,桔梗,广木香,鸡内金,炒麦芽。 二诊:药后腹胀已减轻,小便量增加,畏寒肢冷,明显缓解,仍乏力,劳动后尤甚,纳差,大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加山药,健脾益气。 三诊:腹胀已经大为缓解,饮食增加,精神明显好转,但心烦,夜卧不安,小便增多,大便干,4日未行。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腹水已基本吸收,仅少量腹水。 患者脾肾阳虚,水湿泛滥之证已除。目前应为肝郁脾虚。治疗:疏肝理脾,益气为主。药物: 黄芪,当归,党参,柴胡,郁金,姜黄,薄荷,赤芍药,鸡血藤,黄精,茜草,土鳖虫,山药,桂枝,大腹皮,炙甘草。 四诊:稍腹胀,牵引少腹,精神好转,每餐进食二两米饭后,亦不甚腹胀,能做家务劳动。睡眠欠佳,小便偏少,大便时干时稀,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以疏肝健脾为法。方药: 党参,黄芪,当归,白芍,赤芍,柴胡,郁金,姜黄,薄荷,鸡血藤,土鳖虫,茜草,益母草,大腹皮,炒麦芽,甘草。 此后病证日渐好转,以此为基本方加鳖甲软坚散结做成蜜丸口服近1年。腹水再未出现,肝功能正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