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永祎:武大樱花正浓时

 老鄧子 2020-03-17

提起武汉大学,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灿烂盛开的樱花。每年三月,到这里来看樱花的人很多,有本地的,也有外地的。春天里的樱花大道,人山人海,喧嚣不迭。“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繁华满树,花团锦簇,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似雪非雪却胜雪,似花非花还是花,朵朵随风婀娜多姿,若隐若现白里透红,矗立枝头,争奇斗艳,姹紫嫣红,风情温婉......

其实对我来说,关注起武汉大学还真的不是因为樱花所致,而是从短篇小说《女大学生宿舍》开始的,作者喻杉是武汉大学中文系的80级的学生,这篇作品在当年的文学期刊《芳草》上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当年正好也是大学中文系的在校生,找来看了以后,也觉得比较贴近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大学生的生活。后来这篇小说又被改编拍成了同名电影《女大学生宿舍》,并获得当年的最佳故事片奖。原来小说中相对比较简单的情节,在影片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拓展:20世纪80年代初,东南大学中文系的205号女生宿舍,住进了五个刚入校的姑娘。她们分别是骆雪梅、辛甘、匡亚兰、宋歌和夏雨。这五个姑娘经历不同,性格各异:骆雪梅来自农村、淳朴善良;辛甘则生活在城里,家境优越,自视清高;匡亚兰自幼失去双亲,性格倔强独立;宋歌表现积极,要求进步,内心深处却有一丝丝的冷漠;夏雨年轻单纯,活泼可爱,充满着诗人的气质。整个叙事围绕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两个方面展开,但影片的焦点还是集中在匡亚兰这条线上,当大家知道她是一个孤儿的时候,都一致推荐她享受甲等助学金和生活补助费。事实上她并不是孤儿,只不过她的母亲很早就抛弃了他们父女而另嫁他人,后来她的父亲又不幸在一次事故中丧生。这些都成了她创作小说《山的女儿》的动力。但没想到的是宋歌在背后上演戏码,匡亚兰的助学金因此被降了级,她不得不到码头上去找活干。事有凑巧,在学校里匡亚兰意外地遇到了自己的母亲,也就是辛甘的妈妈。母亲知道这些年的情况后,流着泪请她饶恕自己的过错,可她忘不了父亲和自己所遭受的痛苦和伤害,拒绝了母亲给她的300元钱。但这300元钱的事情,却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也引发了大家的误解,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她道出了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时大家才明白《山的女儿》原来就是写的她自己。在江边码头上,同学们找到了正在搬砖劳动的匡亚兰,她们都不约而同地伸出热情的援手。

虽然影片虚构的校名是东南大学,但我们在看这部影片的时候,大家都心照不宣地默认这就是武汉大学,作者是这儿的,故事是这儿的,影片肯定也是在这儿拍的。后来看到介绍,果不其然,影片中的女大学生的宿舍就是在老斋舍取景的。老斋舍是武汉大学建在狮子山南坡的一联排老建筑,最早也确实是武汉大学的学生宿舍,却绝对不是影片中所描写的女大学生宿舍,因为作者在武大读书的时候是住在桂园女生宿舍,要拍也应该拍老八舍才是!但影片把女大学宿舍移到了老斋舍,尽管有历史依据,却没有作品依据,编导还是作出如此选择,却代表着别具匠心的艺术慧眼。老斋舍自始以来就是武大的标志性建筑,不仅有韵味,更有特色,四栋宿舍完全是通过三座罗马券拱门连在一起的,在这儿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女同学,就好像更有女大学生宿舍的感觉,也更符合影片描写的独特情境。

开始到武汉大学,确实有点摸不着头绪,因为武汉大学的门特别多,至今我也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个门,就知道正大门是在有着“国立武汉大学”牌坊的地方。从这个地方开始,我们就深感震撼,越走就越能感受到武汉大学的宏大气概和磅礴气势,尽管达到今天的这种状态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但也离不开拓荒者的超前眼光和博大胸怀。武汉大学前身是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改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当年,地质学李四光和林学家叶雅各两人受命寻找新址,他们各自骑一匹驴子,到处寻寻觅觅,进行实地勘察,他们在东湖边上转悠了很长时间,最终选定了“罗家山”这个地方开锹奠基。也许是感觉到“罗家”的名字比较俗气,或者说还不能贯通此山的精神风貌,当年国立武汉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就利用“罗家”与“珞珈”的谐音关系,把“罗家”改成了“珞珈”。珞,是石头坚硬的意思,呼应着这里山石峥嵘;珈,是古代妇女戴的头饰,呼应着这里山色秀丽。“珞珈”合并在一起,形神兼备,刚柔并济,更能体现出当年筚路蓝缕的生死相依和辟山建校的苦乐与共!

自此武大之弦歌、珞珈山的文运,全寄托在湖畔山间校舍的不断崛起。当年校长王世杰和李四光、叶雅各等负责进行总体规划,同时聘请美国建筑设计师凯尔斯、结构设计师莱文斯比尔主持设计。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是1929年3月至1932年1月,主要项目有老斋舍、文学院、理学院主体、教授别墅群、珞珈山水塔等。当主体工程刚刚完工,1932年3月,他们就迫不及待地把学校从东厂口旧址迁入到珞珈山校区。第二期是1932年2月至1937年7月。主要工程有半山庐、图书馆、宋卿体育馆、理学院侧楼、工学院、华中水工实验所、法学院、农学院等。这个总体设计应该说非常超前,也是非常有远见,在空间的规划方面可以说直到今天都不显落后,建筑思路既引入西方古典式样,又融合了东方土木之长,遵循“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中国传统原则,采用“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手法,因山就势,散点布局,变化有序,起承转合,通过图书馆、工学院、理学院三个建筑群的密切配合,实现了整体建筑美与单体建筑美的完美结合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老图书馆是武汉校园的神来之笔。如果说把武汉大学的建筑比喻为一首恢弘的交响曲,那么它就是那个让人人怦然心动的高潮部分,“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里是书籍的世界,也是阅读的天堂。穿过古色古香的门廊,步入到明亮高穹的大厅,就会感觉到这里是一个宁谧的空间,穿透灵魂的不仅是空灵飘逸的感受,也是争分夺秒的态度。许多人在此度过了难忘的时光,这是一个把人的素质提升到更高境界的地方。透过宽大的老式的落地窗户,可以看到绿草青青的唯美景色,埋头看书的时候也能够感受到落在红木桌椅上的缕缕阳光。老图书馆一直以来都是广大师生踏破铁鞋的好去处,也是武汉大学一见难忘的显著地标。当人们走在校园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能感受到那个脱颖而出的故宫式房顶和飞檐翘脊的无穷魅力。
行政楼是武汉校园的点睛之笔。据介绍,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工学院被撤销,学校便将工学院大楼改作办公大楼。行政楼是四角重檐攒尖顶的正方形大楼,坐落在两座火石山之间的凹地上,是在填补空缺中实现了无缝衔接,它就像是在绿色的挂毯上绣出来的图案一样,从背景中凸显出来的美景,好像武大精气神的传神写照都在这个“阿堵”之中。当它们与下方依照山势建有地下室和操场看台连在一起,再把操场上的绿茵油油的草坪添加上去的时候,从远处取景来看,就好像把这个挂毯从上往下铺展来一样,形成了一个构图统一、色调温暖、栩栩如生的完整画面。行政楼里面一共有5层,中央为一个集中采光的封闭天井,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共享式大厅,透过顶部玻璃盖,阳光可以直射到大厅内,形成了富有变化而又非常生动的空间意境。每层都有内回廊,顶楼有外走廊,站在走廊上,视野豁然开朗,举目远望,整个武大校园尽收眼底。

理学院是武汉校园的冷静之笔。理学院的主楼是单檐歇山的建筑样式,绿琉璃瓦熠熠生辉,最具吸引力的还是穹窿圆屋顶,这与对面行政楼的四角重檐攒尖顶遥相呼应。理学院是以理性而著称,整个建筑风格好像也颇具冷静,热情潜藏在理性的深处,情感冲动滞后于逻辑力量。这种逻辑力量,不仅体现在与外在联系的恰到好处,曲径通幽的走廊里,每每都能够通过大窗与外界环境形成水乳交融的意境,而且还能体现在室内空间的统筹上,分门别类,有板有眼,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多边形阶梯教室在不规则中创造了一种和谐;矩形小教室洋溢着一种小巧玲珑的美感;多边形普通教室有一种窗明几净的透明感。不管有什么样的空间需求,这里都可以满足,不管是坐在那个教室里看书,都会有温馨如昨的感觉。

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完整规划和统筹设计,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一气呵成的大学校园,布局精巧,气势恢宏,中西合璧,美轮美奂,不同的建筑群就像一座座“花园”和“宫殿”,漂浮在一片片绿色的海洋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每一个到过武汉大学的人都会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时不禁让我们想起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也就是说,大学不仅仅在于建起高大轩敞的楼阁殿宇,最重要的还是要有招徕学术宗师的能力。当年的武大校长王世杰就认为:不栽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为了招纳天下杰出英才,他在珞珈山麓修造了十八栋英式别墅,作为武汉大学教授们的住宅区。许多大师硕儒都在这里居住过,包括王世杰、王星拱、陈源、 周鲠生、杨端六等知名教授。每一栋房子住一户人家,楼有准四层楼,负一楼是厨房和佣人室,一楼是饭厅、客厅和书房,二楼是卧室、洗手间,三楼是储藏室。家具、电话、冰柜、热水管道等一应俱全,每家提供佣人,负责照顾饮食起居,还配备了几台当时最新式的福特牌轿车,专门接送教授们的上下班。

关于这“十八栋”的故事流传很多,但自己一直都没能去看过,有天我独自一人,怀着强烈的愿望,专门绕到珞珈山的背面,去寻找历史的遗迹。不看不知道,原来在林深茂密、摇苍飞翠之中,确实错落着许多红瓦白砖的小洋楼,它们巧借山势而建,彼此又呼应相连。据说1938年武汉抗战期间,周恩来与邓颖超就居住在十八栋27号,即“一区27 号”。这是一栋标准英式田园别墅,哥特式风格的拱形门畅通着进出渠道,院子中间有一个精致花园,花园里种着一棵大芭蕉树。据说当年周恩来与邓颖超,经常会沿着下山的小径,走到东湖边去散步。同时,周恩来也多次在这里所会见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等国际友人,与各界民主人士、国民党高级将领等共商抗日大计。

当年学校把拖家带眷的教授问题解决了,同时对那些单身教授的住宿也作了考虑到。这就是建造了单身教授宿舍的半山庐。这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精致玲珑、环境幽雅。在1933年-1937年,凡是来武大任教的知名单身教授都住在这里。至今它们依然掩映在满山的绿树之中,没有被历史的烟云所湮没,这个地方与很多学术大师、历史名人休戚相关,拥有许多值得追寻和回味的故事。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杰出的教授,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同时还在于有没有培养出能够获取知识能力的优秀学生。大学是教学机构,教授的质量代表着教学水平,但学生能否成才也代表着教学的成果。记得雷军曾说过:他在武大度过了人生最难忘的青春岁月,对它的感情特别特别的深刻,而武大教会他最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能力。他斩钉截铁地说,在我心里,武汉大学是全球最好的大学,没有之一。我想,他的话代表了许多武大莘莘学子的心声。他们也积极践行“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校训,通过自己的茁壮成长和成就斐然来不断地回报梦牵魂绕的母校。

樱花吐蕊,荆楚春回,草长莺飞的三月,正是武大最美的时刻,漫天花雨,宛如盛宴,铺天盖地,生机盎然,这是最美的季节,这是最美的大学。别后相思最多处,春风才起雪吹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