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御道街到门西(一)

 zzm1008图书馆 2020-03-17

老门东,在南京甚至出了南京都已很有名。去拍婚纱的,去吃臭豆腐的,去嘚瑟的人好多好多。而与之相对,位于聚宝门西侧的一片低矮老房却少有人问津。门西地区,古时范围不小,从聚宝门下向西延伸到现在的胡家花园附近,北至长乐路-集庆路一线。实话实说,老门东咱只从城墙上远看过,骑车穿行过,再无多少久留,总觉得与其在人潮中拥挤,不如找个时间穿街走巷地去看看门西的市井。

依旧从御道街出发,尚书巷-大光路-东水关。爬上城墙,在无人的墙顶向聚宝门走。

这几天,南京的天,出奇好。不过,好天好到顶就要变天的道理,总是屡试不爽。

马道街小学,在门东边营附近,清末1906年创办。自己读书的小学也是清末创办的,对这种有百年历史的小学特别有感情。往往,无论世事如何变幻,这种小学都会坚守自己的办学宗旨,哪怕被战火、主义、兵患、贫困所裹挟,仍会坚守那么一点点,一点点。因此,这种学校给学生的启蒙是很有意思的。

在门东门西地区,有好几个古老的小学。原因之一是,这里自东晋开始便是江南贡试的中心区域,到南朝末隋朝初,科举定型,这里有了江南贡院,慢慢又衍生出了上江考棚和下江考棚。大量读书人聚集于此,即便是考取了,离开了,也会留下读书的火苗,在这一片现在看来是城中村、棚户区的地方,慢慢燃烧。

这两年出差少,前些年经常往返北京和南京间,行走在北京的大街上,站在国贸桥边的摩天楼里,看那个城市的天际线,总觉得不如这里的。低矮与高耸,在历史的渠划线上依次排列,这才是市,才是城。北京拆掉的东西太多了。

从中华门(聚宝门)下到地面,西口出,街对面就是钓鱼台。北京也有钓鱼台,可南京这个比北京历史长多了。

最早,在东吴时。传说某日,孙权与爱人游走于此,此地多种石榴树,他爱人便取指环一枚挂于树梢,取枝头(指头)、榴花、人面相映红之意,遂此地被命名'环榴台'。后明之朱重八与谢缙于此钓鱼,有了谢缙的'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的马屁名句,以解老朱没钓上鱼的尴尬。钓鱼台之名方始。

另有传说,钓鱼台与老朱多疑,利用鱼精入了俞通海家后河(内秦淮河)的理由准备搞掉俞通海,在这段河道里设台钓鱼精,便有了钓鱼台。

走进钓鱼台,秋日晴空碧日下的幽静小巷,让人能安静下来。中午时分,各家各户都已开饭,很多人家几代同堂,坐于老房的堂屋里,两头开门,他们在吃饭时享受着穿堂风的凉爽。

虽然是棚户区,也确实老旧,多少还是能看到复建的新建筑。这道影壁之后便是复建的'环榴台'。

钓鱼台最早是秦淮河边的一个沙湾。三国时,沙湾地区专门织锦的宫女就达千人之多。这里因地势高不潮湿,织造丝绸不易腐烂,加之正在秦淮河边,用水便利水质又好,是锦缎最理想的产地。绫罗绸缎被织出后,就在附近的秦淮河装运,运抵四面八方,由此带动门西成为了江南丝织业的中心。

钓鱼台83号、85号、87号和钓鱼台93巷1号曾经是清代“吴悦来账号”的所在地,老城南一带居民称之为“吴家账房”,是一家经营云锦出口的商行。它的堂号叫“德裕堂”从事缎业174年。明天启年间,徽州歙县吴家开始贩墨为生,到顺治年间迁入南京,其后改墨为缎,从此世代在秦淮河畔的老门西钓鱼台做起缎商。乾隆年间,吴家凭着一份世界地图《华夷图》,把南京缎子卖出国门,往南到了南洋群岛,往北到了莫斯科。道光年间,掌门吴斗垣把“德裕堂吴悦来缎号”的生意做到了欧洲,并在广州黄金地段濠畔街置建金陵会馆,成为南京商人在广州的贸易总部。1851年,吴斗垣参加了伦敦万国博览会,还获得了道光皇帝的嘉奖。

钓鱼台192号河房,据传是清代两江总督曾国藩在金陵时的一处旧居,内有漂亮的环碧园,原为孔子的第63代孙、明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孔贞运的住宅,时人喊他做孔天官,这处宅子又叫天官宅。太平天国时期,这里成了英王陈玉成的府第。太平天国败后,被曾国藩选为私宅。其后曾国藩搬去了两江总督署,这里空下来就变成了湖南会馆。据记载这处宅子为前后五进十院,房屋约三百间,最值得一提的是宅中一座戏台,戏台前的立柱上曾悬有曾国藩题写的黑色金字对联:“荆楚九歌,客中聊作枌榆社;江山六代,劫后重闻雅颂声。”民国时期,这座戏台时常有京剧、扬剧等演出。不过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基本上被战火毁坏。解放后,会馆旧址被作为南京市政法干部学习的场所。

南京的长乐路经常走,却在河边还有长乐街一小巷,第一次到。

路面已经整修成柏油铺装。但仍能在想念中闻到当年的青石板嵌着泥土的味道。小时候,我家楼下也有这样一条小巷,前面是回龙窝篇写过。

长乐街往深处走,有小百花巷,旁边还有大百花巷。关于这名字的由来,传说不止一个。有说是俩姑娘名大小百花居住于此的。有说这里有百花仙子的。我更倾向于这里是城南花市的说法,因为此地本是商贸集中区,局里中华门外的秦淮渡口很近,花神庙的鲜花可以从雨花台南快速运到此地集中销售。

不敢在午夜问路

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人说百花地深处

住着老情人 缝着绣花鞋

面容安详的老人

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上面这段歌词出自一首很好听的歌《北京一夜》,我这个年纪的人对此很不陌生。其中,百花深处的百花便是北京的百花街,也是朱棣从南京迁都时带去的地名。

泾县会馆在大百花巷里,说明此地确实是歙县徽商进南京经商的集散地。

大百花巷里还真住过'百花仙子'。此人程先甲,国学大师,笔名'百花仙子'。他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创作鸿篇巨作《金陵赋》此赋至今仍是研究南京民俗的重要文献资料。1898年任江南高等学堂教授,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现代教育兴起,他被选为江苏教育总会评议员。江宁学会副会长,两江学务处义绅。1932年因病去世。他自命书斋为千一斋他所著《选雅》自序“千虑之失,未为一生之累”所著各书合称《千一斋全书》共有四十余种,可谓“书于身等”。

在百花深处,看到街面上有配电柜样柜子一个,走近才发现,是一个装满蟋蟀罐和鸟笼的柜子。怪不得刚进街口就看到满墙的鸟笼子,给人以进了顽主的世界错觉。

糖坊廊的名称最初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的商业空前繁荣,为适应需要,于某些行业集中所在的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这些官廊,有的是朝廷兴修,有的是富家捐建,都用一色的青石板铺路,比较整洁,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廊”字的地名,糖坊廊则因道路旁设糖坊而得名。

商业官廊,我理解,大概就是今天粤海之地那种商业骑楼的样子吧。

如果说糖坊廊顾名思义,还好理解这街名由来,那么我说这街以前叫灭街,你信吗?

换一个字就好理解,灭街=篾街,竹编一条街😄。

糖坊廊河房被认为是南京内秦淮河现存河房建筑中保存最完好和历史文化价值最大的一处,也是中国唯一的“菱形”河房。

河房由陶氏兴建于清代中晚期,陶家先祖以数万两银子在秦淮河畔砌了这个宅子,借秦淮河通商开埠的河道在南京做起水陆码头生意,现仍为其私宅,建筑由跑马楼两进和河厅一进组成,平面呈菱形,其地砖及部分房屋构件亦呈菱形,大门位于西侧中部。不仅房屋的构造是菱形,就连地上的青石板、木头的结合处等房屋部件也是菱形。菱形青砖地砖俗称金砖,因为把砖拎在手里敲击,能听到“金石之音”。

也正因这敲击如金石磬声的所谓金砖,中国被马可波罗这个可能压根没来过中国的欧洲人给宣传成了遍地金砖,以致引起了西方对中国财富的各种兴趣。

小巷深处,几个泡沫箱,几丛香葱在初秋生长正旺,而黑土下显然已经埋进了蒜子,等待冬天发芽。

旧时社区生活中,不少小家小户跨街建起了屋间通道图个方便,在街头巷尾架起房楼,住屋兼容通道,就产生了过街楼,并成为了街道名。

这种结构的老民居,大多数都已经拆光,如今还在中华门西结合处有一两户留存,因为都是民居私宅,咱不好进院拍照。而且过街楼的一至四号在煤灰堆的背后;五至十三号在小百花巷南头的巷子里,一条街分成两处。地名叫过街楼地方没有过街楼;不叫过街楼的地方倒过街楼。

没看到过街楼,看看这老街房上见新楼的景象也好。

这煤灰堆的由来很有意思。据传,清初这里居住着梅姓大户,一片区域几乎全是他家。后来,因火灾梅家被焚烧殆尽,老百姓就叫这里'梅家灰堆',后来讹传变成了煤灰堆。不过,或许当年此地就是周围老百姓借着火灾灰堆倒煤灰而名副其实成了煤灰堆。

璇子巷,在南京很有名。璇是美玉的意思。这里曾经是城南的玉器加工一条街,所以得名璇子巷。

不过很奇葩的是,巷口见了面花墙影壁,还刻了《璇子巷赋》,却被三个大变压器箱子挡得严严实实,从正面一点都看不到。想来,这也是为了改变棚户区老户居民的生活条件而不得已为之的。

《璇子巷赋》

一水秦淮,长干故里,百代市井,璇子巷深。自古市肆繁华地,昔之有啜饮者,酒庐与茶社;昔之有美味者,饭庄与食铺;昔之有木业者,箍桶与竹编;昔之有铁作者,打铁与补锅;昔之有衣着者,漂染与机织。上上溯范蠡筑城以降,凡二千五百载矣,朝代更迭,坊间流韵,吏民杂居,文商交辉,南都商会,古韵新姿,人文秦淮,今现古风之大观者也。

在东、南、北三个方向都看到了小百花巷的牌坊和门牌,看来这百花真的是有深处的。

谁能告诉我这'楼27588'的牌子的含义?这个真不知道。

转进牵牛巷,又是一条尺宽小巷。

牵牛巷40号,曾经是炎帝庵。

张都堂,明都御史张琮,因他住这里,巷子而得名。南京,这种街巷名称很多。

教敷巷源自北边的教敷营。

现在人如果不翻阅史料,很难知道,教敷=轿夫😄。古时,能养得起轿夫的人家并不多,而夫子庙区域大户人家不少,所以他们的轿夫们就集中居住在现在的教敷巷一代,叫轿夫营。

到了清代,夫子庙聚集大量科举贡生,有文贡生,也有武贡生。文的要读书背需要清净,武的就被赶到夫子庙西头的轿夫营去练习武把式,以考武状元。因此,轿夫营变成了教场,也就演变成了今天的教敷营和教敷巷。

教敷巷隔壁,有航天的一个单位。不说这里民国前的历史,说说民国时期这里的情况。民国时,这里是首都宪兵司令部。

民国时期,罗登贤、邓中夏、黄励、郭纲林、顾衡等烈士就是在这里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陶铸、陈赓、丁玲和田汉等人都在这里被囚禁过。

宪兵,是指军队中职能主要为维系军纪,约束军人行为举止,处理军队中的各种刑事案件,特别是军人的违反军纪事件的一个兵种,英文缩写MP。

1924年,孙中山于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为警卫及纠察军纪成立宪兵部队,为民国宪兵肇始。同年,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创设宪兵科,开始培训宪兵军官。

1925年,国民革命军以黄埔军校第三期部分学生及随军警卫学兵连混编,正式成立宪兵连。十月,蒋介石在广州成立宪兵训练所,并将宪兵连扩编为宪兵营。

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仿外国军事政治警察之制,训练宪兵。

宪兵本质上是陆军的兵种,但拥有独立的指挥、人事及后勤补给系统,其地位类似于古代的禁卫军。

1932年“一二八”上海抗战爆发后,蒋介石提出了“先安内后攘外”、“抗日必先剿共”等口号,同时在瞻园路126号成立了首都宪兵司令部。首都宪兵司令部由首都卫戍司令部与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宪警处合并组成,用于进行城镇战斗与维持军纪、社会秩序、抓捕异见人士。南京宪兵司令部的组织机构很庞杂,除了宪兵司令、副司令、参谋长外,下设十三个处、三个所和一个直属科。

警务处军法课是专门逮捕和审讯政治犯的。其中的看守所还设立了囚禁重要政治犯的“优待室”。当时的首都宪兵司令部,可谓是全国的宪兵最高指挥机关。成立初期,便由心狠手辣的国民党中将谷正伦担任宪兵司令。

1933年5月,时任全国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的邓中夏在上海被捕,随后被关押在宪兵司令部看守所,住在11号监。几天后,他被敌人杀害在雨花台。罗登贤、黄励、郭纲林、顾衡等烈士都在这里饱经严刑拷打,宁死不屈,最终赴雨花台英勇就义;陶铸、陈赓、何宝珍和田汉等人也都在这里被囚禁过。

《南京人报》副总编游公也曾被关押在宪兵司令部,他在回忆录里这么描述:“宪兵司令部的牢房为全封闭式,不见天日,从不放风;电网高墙,不在话下;层层铁门,道道警戒;屋顶之上,岗哨密闭……江洋大盗飞檐走壁之徒,也插翅难飞,真可算是当时的现代化监狱了。”还别说,因为南航母校的关系,以前是来过航天干部学院的,而且在最后一幢民国老楼没拆之前,亲眼见过那楼负一层的水牢遗址,相当恐怖😱。

西安事变中,负责护卫蒋介石宪兵第1团几乎全军覆灭。为纪念该事件,国民政府令颁12月12日“双十二”为“宪兵节”。

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宪兵教导第2团奋勇抗敌伤亡殆尽,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壮烈殉国。

南京解放之后,原国民政府首都宪兵司令部被改为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对里面的建筑进行了大量的拆除改建。现在后院有一栋名为“天源楼”的宾馆,那里曾有座小楼,是关押张学良和其他政治犯的地方。在学院办公楼“天星楼”后面的停车场上,有一棵孤零零的石榴树。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陪蒋介石回南京,结果一下飞机就被软禁起来,先是被送到北极阁的宋子文会馆,后来又被软禁在这里。而这棵石榴树,就是张学良在软禁期间种下的。

秦淮边,紫薇花开了。

有位曾经住在夫子庙边,梧桐深处的人,告诉我,以前家门前有梧桐树,很让人怀念。走到大概的位置,拍了张照片。

有道是:

梧桐深处谁家院,

唯留片叶别样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