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门西

 yanghd789 2017-09-15

门西的范围

北至集庆路以及长乐路一段,南到外秦淮,东到中华路,西至凤台路。

因门西的钓鱼台、饮马巷、甘露巷被后来开辟的中山南路截断,这样我就以中山南路为界,将门西分为门西东和门西西走走看看,探寻一下自己所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底蕴。

从位于长乐路上的的牵牛巷进入门西东

牵牛巷40号曾经是一座名叫'炎帝庵'的庵。匾额是青石,上面刻有同治4年字样。

长乐路上的牵牛巷、张都堂巷以及中华路上的实辉巷都可以进入旋子巷。

'崭新'的白色围墙赫然写着'璇子巷'三个绿色大字,旁边是古色古香的徽式门楼。走近一看,围墙上还有一首《璇子巷赋》曰:                 

    一水秦淮,长干故里,百代市井,璇子巷深。自古市肆繁华地,昔之有啜饮者,酒庐与茶社;昔之有美味者,饭庄与食铺;昔之有木业者,箍桶与竹编;昔之有铁作者,打铁与补锅;昔之有衣着者,漂染与机织。上上溯范蠡筑城以降,凡二千五百载矣,朝代更迭,坊间流韵,吏民杂居,文商交辉,南都商会,古韵新姿,人文秦淮,今现古风之大观者也。其下落款'人文秦淮',戊子冬月云云。

旋子巷文化大墙

想拍老房子,镜头却无法避开半新或全新的楼房,历史在这里已经支离破碎。

据老人们说,从前这里是瓦匠的集中居住地。巷子实在是小,短短不足50米的巷子一眼就能望到头,走进巷子,最大的门牌号好像也就停留在15号上,巷子两边都是住家户,倒也没有什么明显的特色,如果说精致也算是一种风景,那么'瓦匠巷'暂且也算是。

小百花巷和大百花巷,这里曾是南京的花市。相传明代这里有一座王府,府中有大百花和小百花两位公主。清军入关后,姐妹二人不堪屈辱,投井自尽,后人就以她们的名字命名这两条巷子。


小百花巷有一口南宋时期的古井,称'普生泉',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井水仍被附近的居民使用着。

行走在阡陌纵横的小巷里,恍惚之间好象离开了喧嚣的闹市,回归了令人神往的静谧与安宁。

大百花巷15号是泾县会馆,该会馆建成于1815年,为方便泾县学子进京赶考而设。

大百花巷11号是程先甲故居。程先甲是我国汉语拼音的先驱,他于清宣统年间购得此宅作为私人府邸。

大百花巷6号是一座尼姑庵。

相传明代此处有一梅姓大户,因忙办喜事失火,家中烧成为一堆灰,人称梅灰堆,后人讹化为煤灰堆,巷以为名。据传明代即有此巷名,一直沿用至今。

糖坊廊的名称最初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南京的商业空前繁荣,为适应需要,于某些行业集中所在的街道两旁建立了官廊。这些官廊,有的是朝廷兴修,有的是富家捐建,都用一色的青石板铺路,比较整洁,这样,便出现了许多带有'廊'字的地名,糖坊廊则因道路旁设糖坊而得名。

糖坊廊61号,南京仅存的一座河房------糖坊廊河房

这条街与钓鱼台隔河相望。古名长乐巷、长乐坊,又名篾街。篾街之称,缘于古代竹器作坊和竹器手工业者集中居此之故。传明清时,此地市井热闹,且街道中段有长乐庵,故名长乐街。

过甘露桥进钓鱼台。

钓鱼台83、85、87号为吴家账房,它是清代中期吴氏在南京成立的经营云锦出口的贸易公司,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钓鱼台文枢中学旁的这条巷子通往饮马巷和甘露巷。

饮该巷因传说宋高宗赵构路过此地,在此饮马而得名

门西东的饮马巷是半条巷子,早晨走在巷里很清净。

甘露巷连钓鱼台93巷

由钓鱼台七巷转六角井

六角井巷因井得名

巷与井总是难以分割,尤其在六朝烟雨浸润的古都南京。'六角井',巷子成了马路,古井成了记忆,不经意改变的是生活,改变不了的是井与巷最亲密的依恋。

'六角井',深深的巷子,幽幽的青石板,给人怀旧的感觉。

当我找到这口井的时候,我愣住了,它竟然是一口几乎被杂物堆得看不见的古井!

从小就在这里的人说,六角井的确是口好井,不仅外形漂亮,而且年代久远,它身上还有一圈圈的井绳磨痕。过去这口古井十分受欢迎,女人们都在井边洗衣淘米,大人小孩围坐在井旁纳凉。夏天时,在井里冰个西瓜,'那西瓜的滋味,好得不得了,咬一口,爽口极了。'但1966年某一天因一老人在此自杀就没有人敢用井水了。

这是位于中山南路上紧挨长干门的陈家牌坊,我从这里进入老西门西边。

陈家牌坊:南京秦淮河边沿明城墙走势而建的一条古街巷,据地方文献记载,此处因陈姓贞节牌坊而得名

同乡共井,真是一个奇怪的名字,但它确确实实就是南京城的一个地名。好像这条巷子几百年前住的是同乡人,他们生活用水全来自一口井,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门西西边的饮马巷。这是门西西的主动脉。这条蜿蜒而生的巷子,密布着城南人家生活所需的几家老铺子老虎灶、三新池澡堂子、烧饼铺、缝纫店以及理发店,一种富于能量而经久不息的生活,以各种方式呈现出它古老沉稳的活力,周而复始,昼夜朝夕。

这里是明代徐达五公子的西园,曾名五府园,后因此处上坡,故取名高岗里。传清代即有此巷名高岗里,一直沿用至今。

高岗里17号到19号,是南京有名的晚清'九十九间半',曾是著名慈善家、实业家魏家骅的宅第。

古井对很多南京人来说有一种情缘。过去的南京城,大街小巷的水井旁,是最热闹的地方。井台就像今天的女性沙龙,女人们在井边洗衣、淘米,国家有什么新闻,张家长李家短的大事小情都在井边交流。'所谓市井,市就是集市,井就是水井,井是市井生活的一部分。'

谢公祠巷里的老屋多半已残旧,甚至因年久失修即将倒塌,浸透了沧桑气息。

很少有人知道,谢晋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裔。换言之,他是六朝时南京著名的谢氏家族的后裔。谢晋在南京就读期间,就曾寻访过其先祖在南京城留下的印记。

所谓水斋,字面意思就是指靠近水的房子,这条巷子离秦淮河很近,水斋庵就是靠近秦淮河的小庙,所以白居易写过'水斋岁久渐荒芜'的句子,说的是岁月久远,房子也渐渐荒了,李商隐也写过题为《水斋》的诗。

小巷的得名来源于一个故事。

清未这里有一个非常不孝的儿子,对待老母亲很差,臭名街坊邻里无人不知。江宁知府李璋煜得知此事,亲自介入。不知李璋煜用了什么巧妙的办法,让这个儿子,懂得了纲常人伦的道理,还是市长亲自处理平民家事,而产生的震慑加舆论的压力。儿子洗心革面,来了l80度转变,变得对母亲非常孝顺。周围居民为了纪念这件事,把这条这家人住的小巷命名为'孝顺里'。

孝顺里20号是曾国藩胞弟的旧宅


城南小巷错综复杂,清廷钦差大臣刘芝田故居隐匿在殷高巷和孝顺里交叉口的一条深深狭巷里。巷口墙壁上挂着一块石碑,宣告'刘芝田故居'的身份

城南小巷错综复杂,孝顺里古巷交叉着鸣羊里、学智坊、五福里、荷花塘

学智坊,曾名孝子坊。相传胡家花园园主胡熙斋死后,其子胡光国立纪念碑于园宅路口,因面对此巷,人称孝子坊,巷以为名。上世纪50年代,以谐音更名为学智坊。'

 殷高巷24号及26、28号明清建筑,是留存下来的'云锦机房'。高大的远门及房间令人浮想联翩。汪永平说,门西一带的居民,祖上做织锦生意的特别多,由于织云锦的织机很高,所以不少老宅进去后高大宽敞。

门西鸣羊街一带出现了几座新建仿古建筑。

老门西一处著名的景点为胡家花园,又称愚园。愚园原为中山王徐达后裔徐傅的别业,后几经专手,由清人胡恩燮在同治十二年购得,修建为一座江南园林,历来有'金陵狮子园'之称。该园屡遭战火,真正的文物留下很少,政府修缮了5年,现已正式开放,院内景色很是漂亮。

 绕胡家花园围墙前行,南面是斑驳陆离的明代古城墙,北面有一座修葺一新的寺庙古瓦官寺,瓦官寺始建于东晋。南朝年间传有异鸟飞临,官府认定此处当为凤凰栖息之宝地,修建了凤凰台。也就是李白的怀古抒情诗作《登金陵凤凰台》里的凤凰台,现在只留下遗迹,无踪可寻。

俗话说'北京胡同,南京巷子',从高岗里,孝顺里,饮马巷,殷高巷,到荷花塘,五福里,谢公祠,这一条条巷子紧密相连,静静的诉说着老城南的百年春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