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河崔氏考略

 东方欲晓10 2020-03-17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清河崔氏的形成
第三章  清河东武城考略
第四章  清河崔氏分支考
                1  清河大房
                2  清河小房
                3  清河南祖房
                4  清河青州房
                5  许州鄢陵房
                6  清河郑州房
第五章  清河崔氏家传文化
第六章  后记

第一章    前言

      “姓氏”一词自古至今一直都在使用,但古今意义有所不同。现代人“姓”与“氏’经常连在一起使用,二者是统一的,姓氏即等同于姓。在远古时期,姓与氏是有严格区别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战国以后,姓氏分离的状况逐渐被淡化,代之而起的是姓氏的合一。

       “清河崔氏”是魏晋至南北朝时期的世家大族,源自姜姓,得姓始祖崔季子,是齐太公姜尚的后裔,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远祖可追溯到神农炎帝。

      笔者在学生时期受家庭影响就对姓氏文化有兴趣,早年只局限于本支崔氏文化的发掘与研究,蒙先祖隆恩于2019年续修《追远堂故城崔氏族谱》。在各地宗亲的支持下,联络到很多家族中的有识之士,多次参加有关崔氏历史文化活动,共同探讨交流收集到的历史资料及家谱资料。

      寻华夏之根,溯姓氏之源,这是每个华夏人的愿望。崔氏以邑为姓,中华崔氏两大郡望之一的清河郡繁衍孕育了五姓甲门的“清河崔氏”,关于士族的形成以及清河崔氏的始祖和各房崔氏的世系脉络,还有“清河崔氏”的发源地东武城现在属于哪里?

      关于“清河崔氏”已有很多专家学者以及宗亲做了学术研究工作,本文纯属个人观点,疏漏之处,还请指正!

第二章    清河崔氏的形成

      自季子被封崔邑后,崔氏家族逐渐发展起来。庆封之乱对家族的打击是沉重的,但并没有因此而香烟断绝。先秦时期的政治历练对于家族的发展是非常宝贵的历史文化财产,为此后崔氏重新崛起奠定了基础。秦统一后,崔氏再次登上历史舞台,至汉初崔氏分为清河和博陵两大郡望。据史料记载,崔良十五世孙意如为秦大夫,封东莱侯,有二子:长子业,字伯基,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次子峰,字仲牟,居博陵安平。

      清河崔氏的郡望是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设置的清河郡东武城县,自西汉初年崔业居此,逐渐形成了各个主要支系。

      在一个世家大族的兴衰史中,最重要的是它的形成时期。清河崔氏大族形成时期当为曹魏至西晋期间。世家大族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是东汉后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族和名士,在三国两晋时期进一步发展,加入了魏晋世族行列;另一部分就是在之前并不闻名于世,至曹魏两晋时期,通过某种政治机缘上升为世家大族。清河崔氏即为后者。

姜尚  西周齐国第一代国君(公元前1139——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望,字尚夫,一说字子牙,西周初年官太师,又称师尚夫。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俗称姜太公。
姜伋  生殁年未详,西周齐国第二代国君 ,姜尚子。嗣为齐侯,又称齐侯吕伋,谥号丁公。
季子  生殁年未详,齐丁公嫡子,字德兴,让国居“崔”,崔氏得姓始祖。
慈孝  生殁年事迹未详,谥号穆伯
崔沃  生殁年事迹未详,慈孝公次子
崔野  生殁年事迹未详,沃公之子
崔卫  生殁年事迹未详,谥号惠叔
崔敬  生殁年事迹未详,谥号庄仲
崔洛  生殁年事迹未详,谥号襄伯
崔各  生殁年事迹未详,谥号懿子
崔文  生殁年事迹未详,谥号文子
崔平  生殁年事迹未详,谥号平子
崔夭  生殁年事迹未详,约齐昭公在位前后在世,崔野八世孙。
崔杼  春秋时齐国人,又称崔子、武子、崔武子,齐正卿。
崔明  春秋时齐国人,崔杼子,母棠姜。“崔庆之乱”后奔鲁任卿大夫。
崔良  生殁年事迹未详,崔明子。
崔婿                           吉
崔疾                           延
崔茂                           求
崔昭                           點(点)
崔错                           斑
崔超                           岑
崔丘                           超
崔备                           備(备)
崔萼                           常
崔周                           周
崔侯                                           
崔绩                           勣(绩)
崔贞                           全
崔庭   字意如             意如
崔业   字伯基,庭公长子,清河始祖 業(业)
崔峰   字仲牟,庭公次子,博陵始祖

      据载,齐景公时因政治斗争,崔明逃往鲁国避难,继任鲁国世卿,仕宦罔替,至秦统一。秦代,崔明之子崔良十五世孙意如任秦大夫,其长子伯基在西汉时定居清河郡东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南部地区),后世遂称《清河崔氏》。考证以上资料崔良以上世系得到大部分宗亲认同,而崔良以下世系有两种不同观点。据笔者所了解的历史文献及各地家谱资料记载,整理出以上资料供各位宗亲探讨交流。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历史原因及正史和家谱文献所记载的资料存在差异,在寻根道路上给诸位宗亲造成困惑,实为遗憾。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进来,一起为家族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章    清河东武城考略

      “东武城”始城于何时,古史并无明确记载。到隋炀帝大业初年,学者崔赜撰写我国第一部官修地方志《区宇图志》著入“夏禹七代孙芒,封公子武于此建国”,这部图志现已轶失。只所以仍有上述记载,系公元984—990年间宋朝乐史在《太平寰宇记》武城条目下的复述。到明嘉靖年间编《武城县志》时将孔子弟子子游、澹台灭明堂而皇之的拉到武城,可姒武“国武城”仍未得到武城人的承认。到如今,被中国历史承认的武城乃战国赵惠文王时封平原君于“东武城”的“武备之城”。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呢?本文不揣冒昧的作以考证分析,以期方家的玉成。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武城”:
      《左氏春秋》又称《左传》,是我国存世的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书,书中提到过三个“武城”。

      1、楚国武城:“(鲁)僖公六年(前654年)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城”。楚国“武城”在今河南省南召县与鲁山县的交界处,即鲁山县南19公里。楚武城在历史上就处于南阳北入的交通要道上,公元前654年前即已存在。在齐桓公三十二年(前654年)齐侯“率诸侯伐郑”时有一讨伐的理由,即“先王之制,诸侯无故不造城,造城则攻其所造。《司马法》曰“产城,攻其所产是也”。也就是说,郑国违先王之制无故造新密城,诸侯们就应该替周王朝来讨伐他。同时证明楚之武城并非被记录之年近期所建,始城期或能推到西周时期或早到修筑楚长城和申国长城以前。

      2、晋国武城:“(鲁)文公八年(前619年)夏,秦人伐晋,取武城,以报令狐之役。”晋国“武城”在今陕西华县柳枝镇骞家窑村东北。位于渭水南至潼关一线上,有史记载以来都是秦晋(魏)的争夺之地,如,“(东周贞定王)十三年(前456),晋韩庞取秦武城”的记载又成了晋夺秦城,又如“(秦孝公)十九年(前343年)城武城”的记载,显然是秦夺魏之城再建。虽然此武城被《左传》记载在公元前619年,属晋。在未考清楚始城以前我们仍以《左传》记载的“晋国武城”称之。秦首封地在晋国武城西800里,所以晋武城在西周时期应属王畿之地,在西周时期即不属晋亦不属秦,或为商、周时期的“武备之城”,始此城的时代可谓远矣!俟后考之。

      3、鲁国武城:“(鲁)襄公十九年(前554年)冬,城武城”,鲁国武城在今山东平邑县魏庄乡西南武城村。因《春秋》系鲁国编年史,准确记载了武城的始城期,“城武城”的原委《左传》中不乏记载,武城发生的事件也不乏记载。如:“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是说吴王夫差九年,即鲁哀公八年(前487)吴伐鲁,因吴国到鲁国的古道险峻,才自武城过。这时做鲁国武城宰的名字叫王犯,系吴国人,与澹台灭明(字子羽)的父亲是好朋友。其后与此时期武城有关的还有“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高柴,仕为武城宰”等书说。显然鲁国武城的始城期和所在位置,有事件、人物的标定,是准确无误的。

      西汉以前无地理志,城邑、聚落名称的出现都是因重大事件而被记载,楚国武城和晋国武城即是如此,鲁国武城只所以被记载皆因《春秋》系鲁国一段历史时期的史记。据现代研究,春秋以前诸夏的诸侯国都有史官,都有诸如《春秋》的史书存在,经过历代的战争、焚书、兵燹、水患既灭难明了。战国时期的魏国、晋国的史书,到晋代才自“汲冢”发现,到如今已失本原,也成了《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从《二十四史》来看历史上出现的“武城”何止十几,到底又有多少“武城”不被早期历史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清河崔氏的郡望为清河郡,属冀州,清河郡治所清阳县(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最初由汉高帝刘邦所置。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清河郡改为清河国,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复改为清河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复为清河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又改为郡,王莽时改为平河郡。东汉建和二年(148)改清河国为甘陵国,移治于甘陵县(今山东临清市东北)。曹魏时甘陵国复改为清河郡,西晋清河郡又改为清河国,仍属冀州。北魏时清河国复改为清河郡,北齐时清河郡移治于汉信城县地(今河北清河县西北),并取消原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西半屯镇),将汉信城县地(今河北清河县西北)改称为“武城县”,北周始置贝州,仍治武城县,隋朝开皇六年,北齐武城县更名为清河县,并复置原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西半屯镇),大业年间贝州复名清河郡,唐朝武德年间改清河郡为贝州,属河北道,天宝元年又改贝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清河郡复名贝州。

      清河崔氏的祖居根基之地就在清河郡下辖的东武城县(今河北故城县南部地区),史书和墓志中对清河崔氏家族族人的乡贯多记载为“清河东武城人”(西晋以后也称清河武城人、隋唐时也称贝州武城人),今故城县南部军屯镇有关庙村,为唐代贝州武城县治地,附近原有崔庙村(在关庙村东南,现已合并入其他村),相传为清河崔氏家族的世居之地和家庙所在,崔庙村附近曾经还有“崔家花园”、“崔家岗子”等地名,因崔氏一族在朝中为官的人员众多、影响广大,民间素有“崔半朝”之说。

第四章    清河崔氏分支考

      清河崔氏始祖:业   字伯基,庭公长子,西汉时世袭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
第五章    清河崔氏家传文化

       清河崔氏作为中古时期典型的文化世家大族,家传思想代表世代传承的儒家伦理思想。自得姓始祖季子让国居崔开始,就一直秉承温、良、恭、俭、让的家训。

       南北朝是清河崔氏发展的高峰期,而家族学风、学术传统在此时期表现较为突出,主要体现为少好学、有文才的优良传统,以儒家经学为主,而兼顾其他学科。进入隋唐后,清河崔氏的六大主要房支继续将这种良好风气发扬光大。即使身处乱世,仍不放弃学习的机会。清河崔氏在数代积累的深厚学术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史学、书画、医药、天文等多种形式。

       清河崔氏历来就有浓厚的“孝悌”观念,虽多位身为宰相等达官显贵,仍把行孝道奉为处世的重要原则,二十四孝“乳姑不怠”就是最好的体现。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门阀制度为清河崔氏子孙延续数代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希望我们继续发扬和传承崔氏家族的优良传统,牢记先祖流传下来的家规祖训,实现崔氏家族的伟大复兴要靠我们大家一起努力!

第六章    后记

      这篇文章是笔者在多年收集的资料基础上整理完成的。研究崔氏历史文化也有十几年了,出于对家族文化的热爱,以及全国各地宗亲的分享交流,尤其在江西远根宗亲和河北力争宗亲等多位宗亲的熏陶下,让我对清河崔氏学术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半个多月的反复修改到今日文章的形成,我首先要感谢的是远根宗亲 ,有幸结识这样一位对家族无私奉献、对寻根问祖一丝不苟、对族谱文化热衷的宗亲是我一生的荣幸。

      在寻根问祖道路上还有一位需要感谢的老师,崔氏历史文化园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海涛宗亲,他在众多学术问题上给予支持与鼓励。还有来自五湖四海的贵州艳伦宗亲、同政宗亲、湖北邦仕宗亲、广东国文宗亲、山西德明宗亲、重庆李宾宗亲等热心有识之士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特别感谢为此篇文章提供资料的郝金龙老先生,夏炎教授和崔氏历史文化专家聚成宗亲。

      最后,感谢一直默默关心支持我的家人,父母对我生活上无私的帮助以及弟弟对我网络编辑上的辅导。还有妻子的大力支持,他们的举动使我感激不尽。                                           
                                  己亥年腊月三十日
                                        永志谨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