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阅读《宋高祖传》时,看到了李煜,这个文学界有着深重影响的人物。《宋高祖传》以赵匡胤的逝世为结束,对李煜的后来事没能继续下去,因此我买了《帝业兴衰话南唐》,通读后,对李煜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李煜,原名李从嘉,为人温和,从未想到要当皇帝,其父李璟遵循“兄终弟及”的遗训打算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景遂。这样,李煜的哥哥弘冀和他的叔叔景遂的矛盾日益加深。后来弘冀派人毒死了他的叔叔,除掉了心头大患,但是好景不长,也许是因为心里愧疚,不久弘冀得病卧床不起,最终去世。本也无心政事的中主李璟,在内忧外患中焦头烂额,几乎崩溃。在这时他就将皇位传给李煜,李煜起先极力反对,但是看到父亲那憔悴的神情,只得接受。于是李从嘉改名李煜,李后主登上历史舞台。 对于北方的宋朝,李煜一直奉行着“臣而不服”的方针,一方面向宋朝称臣,年年进贡,犒军;一方面维持自己的独立,不让宋朝插手南唐事务。为了让李煜臣服,赵匡胤可谓费劲了心思,甚至按照江南的风格在汴京给李煜修建了府邸。但是李煜从心底对宋朝是厌恶的,虽然表面上对宋朝维维称诺。 赵匡胤当然不会容忍江南政权的这种态度,最终找到了一个理由(李煜听信谗言诛杀自己的忠臣良将)向南唐发难。失去左膀右臂的李煜自然不能招架,最终被俘,过上了不在监狱里的监狱生活。赵匡胤心胸开阔,李煜的囚徒生活过得还很安稳,但是等到赵匡义(改名赵光义)弑兄继位,李煜的生活便不平静了。首先是赵匡义看中了他的妻子小周后,用李煜的命威逼小周后就范,接着是李煜的影响在京城日渐强大,朝廷大臣对李煜称颂有加,民间到处传唱李煜的词章,在已经灭亡的江南,百姓们对李煜怀念不已,甚至还建立了生祠。这些让心胸狭隘的赵光义深感不安,于是用杀死他哥哥的方法——毒酒——杀死了李煜。 南唐的灭亡让人觉得“顺应潮流”,而李煜的死却让人深感痛惜。李煜为什么会失败? 原因之一:身边没有能劝说李煜“上进”的人。李煜刚刚继位时,却有一番抱负,但是日日看奏章让其妻子颇为不满,她说:少看两天不至于亡国。身边的大臣也往往求保,保住自己或者保住江南现状。 原因之二:李煜身边没有能人。没有像赵普那样的文臣,也没有像曹彬那样的武将。仅有的几个贤臣也让他因为自己的盛怒和小人谗言而杀害了。 原因之三:李煜没有主心骨,他的决策完全取决于那个朝廷的派别占上风。林仁肇建议趁宋朝讨伐南汉后兵力疲惫给宋朝沉重的打击,事成则已,不成则由他自己承担责任。李煜起先是答应了的,但是由于另一派大臣能言善辩,反对这个决定,而中止。不但终止,还听信谗言杀了林仁肇。 原因之四:李煜的逻辑混乱,他痛恨宋朝讨厌宋朝,对宋朝“臣而不服”,但是却一直不敢得罪宋朝,臣子们在极有利的情况下提出几乎万全的回击之策,李煜都认为“得罪宋朝那还得了”,一次次拒绝了这些建议。他宁愿守着病痛期期艾艾,也不想痛下决心治疗疾病。 原因之五:南唐偏安一隅,没有统一天下的志向。南唐高祖李昇,治国可谓有方,勤劳节俭,守着天下最富足的国家,却过着天下最寒酸的生活。有人劝说趁北方混乱不堪(当时赵匡胤还没有发迹),凭借江南国富兵强,北伐中原,统一天下延续唐朝的盛世,但是他没有听从。在他逝世时,他对儿子李璟说:我已经为你积累了大量财富,打起仗来,够你抵挡一阵子了。可笑,那“一阵子”之后呢?他的后人也真是靠这些财富抵挡了“一阵子”。 还有一点,不得不说,李煜的对手赵匡胤真是太强大了,厉马秣兵、励精图治、求贤若渴,一直到被他弟弟杀死的那个晚上还在考虑着北伐的事情。而李煜则柔弱得多,居“安”不能思危,醉心于佛、棋、词、画、书、乐,不理朝政。这样一对比,李煜的失败是历史潮流使然,也是他自己造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