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大家频道」2020重点推荐画家——姚正国作品赏析

 艺术大家频道 2020-03-17

姚正国

姚正国,男,字,昆。号,病墨客,1950年生,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国家二级美术师,自幼秉承家学,20世纪70年代中叶在前辈的指引下,拜见何海霞先生,秉承先生教诲,80年代初,先后得到李可染,黎雄才先生的教诲。师法自然,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借以自己中文系毕业的文化底蕴,融入书画的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画作曾经在金龙杯书画大赛获奖(优秀),黄山杯获奖(优秀)多次作为政府外事礼品,送往意大利,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同时许多作品被台湾同行以及外国友藏。

2008年和2011年两次举办个展。

水墨情缘

我几十年来一直力致于品读姚正国的作品,慢慢的感觉到读懂他的作品和读懂他一样艰难,读他和他的作品,面临着一种深奥,厚重,婉约,清新又充满哲理的理性,博大精深,他的触角已经探索到各个领域,犹如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可是,我放不下,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解读他。

前些日子他从欧洲回来,又发给我几幅作品,这几幅作品比起前年他从长白山回来的作品又有了新的突破,在宁静中,隐隐地诠释了一种禅意,静谧,冷静,又仿佛在阅读一部沉重的史书,在回顾一下他过去的作品,那时他的作品首先是给人一种震撼,一种习惯了的震撼,他那种从心灵深处爆发的孤独,沧桑,拼搏,狂歌并随着随意泼洒的水墨之中爆发的带着霸气的狂野力量,一种追求亘古原始的野性的肆虐。然而,细细的品味之中又又发现在那种苍凉的,孤独的笔墨之间又多出了一种婉约的柔情,仿佛在诠释着一种哲理,他那一种雄厚的文化底蕴始终动荡在所有的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中文系毕业的他,有着雄厚的国学底蕴,随意拈来的古文化的意境揉进他的作品之中,笔墨下顿时会呈现出一种厚重,大气磅礴的精神力量。他的作品需要细细的品味,每一幅作品是一片厚重的文章,是一首韵律震撼的乐曲。看他创作作品时,仿佛在品味一首厚重的古典乐曲,六尺巨幅一气呵成。斗笔挥洒,看来随意泼洒,构图严谨,主题明确,万壑山水集于胸中,狂野大气的节奏中,似乎随意的而又严谨的呈现在作品中,孤傲,厚重,伴随着婉约,静气,似乎又在体会着历史的苍凉,展现着历经风风雨雨的历练,诠释着高贵的精神气节,这种风格的作品,却是少见,四十年前,我初次见到他是在何海霞老人那里,他腼腆,不多的语言,然而,一举一动带来的是一种文化人的厚重,学子的勤奋。而后,机遇眷顾着他,陆续的得到了 李可染,黎雄才大师的指点,在国学方面他又是吴孟复先生的弟子,深厚的基础的奠定,为他日后的创作作品的风格做好了功课。他写过小说,散文,又是诗词大家,对于先秦文学的研究成就斐然,这一切作为动力推动在他在水墨山水的创作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他的山水画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画山是山,画山非山,画山还是山。

画山是山,这是山水画家的入门阶段,寻其形,走其势。把山水的结构和构图画准确,这是基本功,寻觅山水与画家的人格之间的沟通,奠定画家的人格品质,才能体现出山水风骨。画家必经之路。他在何海霞老人那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秉承了海霞老人的正直大度,铮铮傲骨,以及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文人风骨,在一生的风风雨雨中,坎坎坷坷中始终坚持自己的做人信条,坚信没有人品,就没有画品。这是它真正的做人起点,也是他作画的立意,他的成功是从这里起步的。这个阶段的作品,他融入了大量的国学底蕴,他是诗人,以诗词入画,他是国学学者,以浓厚的史学作为风骨,作品豪放,又不失为婉约,文人之气充满画面。读到这个时期的作品,犹如品味厚重的国学巨著,他没有停留在这个阶段,探索依旧,勤奋如故。

画山非山,这是寻找和追求山水意境的阶段,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心理涅槃的过程,在作品中不再追求画面的艳丽平衡,而是在水墨中寻觅个性,精神,诠释一种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苦闷,孤寂的思索,甚至放弃了作画,沉寂到读书之中,这个时期他几乎在书的海洋中度过,从西方到国学古籍,哲学,文学,经济学,只要他能得到的书,都如饥似渴地吞噬,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卢梭,康德…到文艺复兴的经典著作,这个时期,他系统的钻入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绘画,诗歌,戏剧之中,他说,在但丁的神曲中找到了解决困惑的途径,心境是创作的源泉,荣誉,地位,赞美颂扬同样是束缚自己的锁链,会奴役自己的视野,心境,放下一切,随心所作,把绘画当作宣泄自己的情感的散文,诗歌,冷眼向洋看世界,平静的心态写出自己的人生,这才是他从读书中找到的开阔的心胸。回过头来,他有沉入了先秦古典文化中,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秦汉以后的文学作品中,近二十年的读书积累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这才静心于书画的创作中,他经历了焦墨,水墨。泼墨,经历了从繁琐的构图到简约的随意勾画中融入自己的个性过程,跳出来师承的桎梏,逐步向着自己的风格发展,探索。历经十多年的孤独寂寞,这个阶段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不仅是写生,而是在大山里读书,依山为书,体会融入自然的真谛,体会山水经历了千百年的严霜酷暑留下的一片苍桑中伴随着的人格魅力,感受到民族文化的脉承与师法自然的必然关系,真正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从传统中跳出来了,还要走回去,这是回归,升腾中的回归。他终于回归到心静如水的境界,他的作品跳出来名利圈,不追求形态之美,不追求名利场,完全融入一种心境的诠释,那种心境的跳跃,如诗,如散文,如禅理,笔墨间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心境,文化底蕴。

这就是画山还是山的第三个境界,回归到画山还是山的阶段,已经不是画山是山的心境了,这是一种哲学的回归,个性的诠释,这时他的画已经进入用山水诠释他所经历的世态炎凉,风风雨雨,诠释他一生对于社会的理解,抒发他的人格。他已经把心境的纯情融入天生的傲骨之中,把万卷诗书揉进了水墨中,一种站在绝顶品味世界的霸气,一种书生的风骨,一种禅理,一种背负苍天的豪放的狂野的气概带着原始的野性融入作品中,这时,他的作品中看到的多数都是高山峻岭沧海湖泊,厚重,苍凉,大气,又无意识的流露出情感的婉约,这是一种涅槃后的重生,他的作品已经跳出了唯美主义的传统的圈子,这时,他的作品已经是他人格,他的人生,他的信仰,他的灵魂的自我诠释,注入了自己的人格,人性,风骨,融入了他那厚重的国学底蕴,他赋予山水是他的凝重厚实的灵魂,他的生命已经完全与山山水水融为一体,现在读他的画犹如都一部厚重的书籍,他已经走进了以画入道的境界。

我作为老朋友,看着他从孩童到花甲,经常看着他勤奋的探索,在寂寞中悟道,看着他在画案旁彻夜的独自一人在作画,思索,在深夜的昏暗的台灯下,读书写作,远远地,默默地从他的窗外走过,矗立,我也在读他,他是一个画家,更是一部厚重的书。我曾经送他一幅对联,:半池残墨写春秋,一只秃笔行天涯。他孤独,寂寞,冷峻的身影,在夜半的窗影下徘徊,勤奋,耕耘,他生活中非常低调,他说,作画是在呼唤自己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是读书,是磨砺,四十多年来,每年都花费大量的时间游弋在深山老林之中,写生,体会,寻觅,他把大山精神,以及沉淀在历史轮回中的厚重,从亘古至今依然傲立的山水的霸气,苍劲的底蕴在寻觅之中展现在作品中、,很少有画家能够如此坚韧的四十年如一日师法自然,在作品中融入他所感悟到的山水的灵气,生命,个性,以及呈现在不同的层次,不同地域的史学文化交融形成的气质,精神。他已经感悟到山水的生命,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山水之中,完全摒弃了世俗的理念,平静的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位和善的老人,只有在他那深沉的目光中可以扑捉到睿智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悟天道,悯苍生在他的塀弃绚丽的色彩,唯留下水和墨的交融中展现的五彩风骨,墨分五彩,犹如他的人生,在孤独寂寞的人生中,展现出五彩人生。(冯涛写于西安陌陌斋)

作品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