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区“智慧化”如何避免成为“花架子”

 梵心4466 2020-03-17

前言

随着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不少城市都饱受“城市病”的困扰,而“智慧城市”被视为这一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智慧园区”则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内涵。国内各种“智慧园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园区在改造升级阶段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使得“智慧化”陷入成为“花架子”的困局。

难题1:设施设备升级 ≠ 管理效率提升

对一个园区而言,只要愿意投入,设备设施的智慧化改造并不难实现。但很多产业园区忽略了管理体系、管理标准、流程制度的同步升级,最终导致运营结果和用户体验并不理想。


最本质的问题不在于设施设备的改造和升级,而是智能化完善后,管理方式是否形成了新的标准化,智慧运维体系是否进行了同步的提升,工作流和管理规范是否有同步提升。不少智慧化改造项目阶段性完成后,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并没有改善,功能的提升并不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划等号。


不少园区运营者简单认为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升级了,运营效能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升。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智慧化改造只是工具,如何用好这些工具最终看的是管理模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难题2:未消除的信息孤岛

信息孤岛是指各部门/各条线的信息交互不能完全共享和互通,从而形成一个个孤立的信息系统,最终导致企业/政府付出了大量智慧化建设投入,却没有享受到管理运营效率提升。由于功能上的不关联、信息上的不共享以及业务流程的不透明,其结果很可能是每个部门都做了智慧化,但整体情况并未改善。

很多企业或地方政府有足够的资金,但每个部门或每个条线都在自己投自己那一块。自然就产生了信息孤岛。此外智慧园区的建设、智慧方面的审批信息化也会碰到到数据共通和信息共享的问题。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十分不顺畅,也是导致信息孤岛产生的原因之一。

小到智慧园区,大到智慧城市,背后反映出来的不是技术问题,更多是人的问题。信息孤岛问题的存在,很大一个原因是人和人,条线与条线之间不愿意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最终出现了“各自为政,互不关联”的结果。

难题3:最深的疑问——投入产出比


与政府主导的智慧城市建设不同,智慧园区的建设算的更多是经济账。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智慧化带来的效益到底有多少?提升基础设施运营保障能力、提升园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升园区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人员投入规模等。这些收益如何进行评估和量化,效益和成本之间如何取得平衡?


智慧园区的本质其实代表人们对于这个园区的一个美好愿景,这个愿景就是要以可接受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更多服务。这正是目前行业所缺少的,即缺少一个有效的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多大体量的园区、什么租金水平的园区,适合用哪些智慧模块,实现哪些功能,从而达成什么效果。通过这个模型将智慧园区的建设可能带来的诸多好处量化出来。

如果建立智慧园区架构可以帮助园区减少数名基层员工,帮助节约一定比例的能耗,却需要投入巨额的信息化建设费用,并且每年高薪聘请多名技术工作人员进行智慧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再结合对现有员工需要投入的再培训成本,综合计算下来,投入产出结果很可能失衡。 

破局之道



智能化是核心

成熟的智慧园区的核心在于“智能化”地提升园区运营效率,如形成园区企业的营业收入统计分析,自动对接园区企业的业务需求,提供行业报告,自动对接融资服务,一站式在线服务等。在创造高便利、低成本营商环境以及高效率、低耗能物业管理的同时,还能创造高附加值、低人工的服务赋能。

重构园区服务

任何一个园区都有运营者和使用者两类对象。运营者希望运营、安全、高效、便捷等,使用者要求体验要好。而要实现良好的体验则要做好连接、数据和智能,通过无处不在的连接,融合共享的数据,达成无所不及的智能。广义的智慧园区是要打造成新兴产业聚集区。智慧园区的本质是基于新技术和数据的应用,实现园区服务的重构。

供需或将分层

国内城市产业发展差异巨大,对园区智慧化的需求必将大不相同。一二线城市的产业园区更希望从顶层设计开始,形成园区整体升级改造解决方案。但是,某些产业基础较弱的城市,园区对智慧化的需求停留在点状,解决某些具体问题。因此,未来智慧园区的供需也将各自分层。由提供不同的技术和服务的企业来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或许将成为一种趋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