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病至简论

 图书 馆员 2020-03-18
导致疾病也就四种气:寒热温凉——更简化,就只有寒热。天下万病,不过寒热两个病因!会治疗寒热,天下的病你就都可以治疗了。
        寒热是什么?是气。怎么把握它?
        1:它是无形的——也就是说你只能用思维去把握它,或者说,只用思维就可以把握它,就可以治病!不需要仪器,不需要实验室;不需要大把投资;死记硬背是读不好的!需要悟性!
        2:它有规律.很简单,就是升降沉浮——更简化,就只有升降。气热则上升,气冷则下降。这是生活中的物理学,不读书都知道。天下万病,不过升降两个病机!调理好升降,天下的病你就都可以治疗了。
        有热,有形的水化成无形的蒸汽上升,高空中遇冷,无形热气凝聚成有形的水,下降成雨。气的上升,雨的下降,形成气的流动——风。这个过程就叫气化。
        有形来自于无形,无形来自于热,热不足,无形又转化为有形。人体的阳气足够,无形之气盛于有形之体(骨肉血脉),则身轻健;阳气不足,有形之体盛于无形之气,则身重。病皆由无形之阳气衰,则体寒,而生诸有形之病物(痰,饮,肿瘤-又叫癌症,骨质增生,血脂,痘痘,色斑,痤疮,疤痕,湿疹,疱疹,病毒—包括艾滋,非典,乙肝----等等)化诸般万象,其由不过一:阳热之气虚。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万病之法,不是打预防针,打免疫疫苗,不是“杀”菌“灭”毒,不是“消”炎“降”火,更不是以毒“攻”毒——上天有好“生”之德!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阳,助阳,行阳刚之气,柄光明之胸怀,仁德之于心,好生之于念。而可无病无忧,体健身轻,欢乐怡年。
        究其质,三阳病讲升降,三阴病讲能量。
        太阳为不升(又叫“不开”),阳明为不降(又叫“不合”),少阳为不升不降(又叫“不枢”——不枢转的意思)。三阴病都是能量不足,区别在于病位:太阴在中焦脾胃(主消化吸收),少阴在下焦肾(主二便排毒),厥阴通行全身(主全身驱邪,收复失地,推陈出新,故名“将军之官”)。
        少阳是太阳阳明升降的枢纽,如门开合转动的轴。少阳不枢,则升降都有问题。所以,少阳之证,有病不升,有病不降。处小柴胡则不升可升,不降可降,故曰:调和。热则升,凉则降,欲调和,必寒热之药并处。故,少阳篇皆寒热并处之方为特点。
        临证所见,纯阳明病少见,纯太阳病易辩,大多数所谓“亚健康”人群,40岁以下,多见少阳不枢的升降病(手足心热,脸红,眠不安,多梦——相火不位证),尤以青壮年多见,熬夜是为病根!40岁以上方多见纯阴证。故,小柴胡化裁(相火不位证同时多伴见太阴虚寒证——舌体胖大水滑。究其故,熬夜上火,则消炎,降火,喝凉茶,重伤脾阳,而成外热里寒之证,故吾临证小柴胡必加干姜),可疗此年龄阶段大多数病症!
        所以,升降之方,至简为一方。经文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太阴病主方:理中汤,眼药在干姜;少阴病主方:四逆汤,眼药在附子;厥阴病主方:当归四逆汤,眼药在当归。干姜附子,纯阳无阴,故知太阴少阴以行阳为主,当归阴阳具盛,正合厥阴肝之特点:体阴用阳。其体:主藏血,血库,阴盛;其用:将军,行至阳至刚之气。将军打仗,必有兵马粮草(有形为阴),还需谋略气魄(无形为阳),或曰,能量消耗必须有物质基础。故知,厥阴肝之用药,亦必阴阳并用,寒热并调——此与少阳(胆)之特点乃相辅相成,即所谓:肝胆相照!
          论少阴枢
        太阴制造能量输送到少阴储存,厥阴从少阴汲取能量以发挥功用。少阴就是一个能量的仓库,能量的中转站——这就是少阴“枢”的意思。在临床意义上,少阴枢就体现为能量的储存足不足,足则能枢,不枢就是不足之意。
        三七先生一剂当归四逆理中汤,包含了三阴能量方,实为精妙绝伦之处!40岁以上,起手当归四逆理中汤当尽所适,40岁以下,小柴胡姜附汤,可独挡天下!
        病升降,又病能量不足,即可以升降方配以能量方(如小柴胡配姜附),待方向调,转以能量方启生化之源,病可愈。
        此方在气的升降范围而论,然气的升降必须在有形物质基础【阴血】的基础上,故,此方应用前提是阴不虚,或者说,针对阳虚而言。
       
        或谓阳明病难道也可以此方论治?真正的阳气太过之阳明证临床实际很少见到,千难见一。所见上火大多是太阴不开阳明不降之相火不位,少数的是阴虚相对的阳气太过之上火,当以养阴为主佐以寒凉降阳。也轮不到白虎汤上阵。以阳常不足的原则,当以藏阳护阳为原则,用药宁可酸甘不用苦寒,故,当用阳明方的机会更少。
        具体用方用药拓展详见:《万病至简论——理法方论篇》
        谓小柴胡加姜附汤以偏概全之论,可休矣。
        病了——身体偏寒或者偏热 【偏寒则功能不足 偏热则功能过盛】
        药性——偏寒或者偏热
        治病——用药的偏性 纠正身体的偏性
        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方针——上热下寒 则治以:上寒下热之处方
        外热里寒 则治以:外寒里热之处方
       
        万事万法 寒热而已 悟得此法 治病养身之法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皆可信手拈来!
       
        万病至简,如此而已。
        脉诊至简论
        脉诊最简单 只需要分辨  
        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  
        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  
        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  
        如此而已 就足够辨证了  
       
        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  
        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  
        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  
        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  
        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简述六经病:
        太阳病——阳气上升发散不了的病;
        阳明病——阳气下降收敛不了的病;
        少阳病——阳气升降不协调的病;
        太阴病——能量吸收不了的病;
        少阴病——能量储存不了的病;
        厥阴病——能量发挥不了的病。
        导致疾病的原理有两方面:1 有形物质基础  2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
        有形物质基础有两个方面:1 导致疾病的垃圾 2 清洗垃圾的水【津液血液】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也是两个:1 升  2 降
        一:物质基础
        1 导致疾病的垃圾 主要来自于饮食。肉味厚重属阴,多食肉体内垃圾就多。凡有形之病【肿瘤、痘痘、痤疮、痔疮,增生、结石】越吃肉病越重。有时候不是医生不高明处方不好,而是患者吃肉太多。所以,这类病,应该少吃最好不吃肉。疾病好的快慢取决于患者自己。
        在病理上,成形的垃圾形态有两种:痰湿,淤血。阳化气的原理,浓度较低的垃圾加热了直接就可以化解掉,但是郁结久了坚硬的痰淤就要用专门化解的药物来清理了。这些药物相当于强力清洁剂,效力越强的腐蚀力就越强【对身体伤害性同时也加大】。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针对淤血,最柔和的是红花、当归、田七、川芎、元胡。红花最轻,效力也是最缓和,但是速度快,用于清理悬浮状态的淤血效果是最好的,比如新伤内出血,立即大量红花嚼服,温黄酒送服,可以迅速止血,延缓稳定病情,活血化瘀同时还能生新。其它的都是块状茎,和它们沉重的质感一样,功效也是缓和的,适用于阴血不足,淤滞较重较粘稠的情况,就像厚重的油污,清洗速度快是没用的。所以化瘀血的药多质重。相对来说,归身补血不攻,只有归尾可以活血,破血都说不上,所以当归化瘀功效最低;田七最沉重,气感柔和沉敛绵长,攻补兼施,适合较长期服用,相对于当归作用于血,田七偏作用于筋骨,所以有个习俗就是在孩子二七二八的时候每个月服用一两次田七,孩子就长得好;川芎气感最强走串最快气势浑厚,可以作为化瘀血基础药,元胡的气感是尖锐的,渗透性最好,适合巷战;化瘀血最厉害的是三菱、莪术,也都是块状茎。两者通常搭配使用,他们就像坦克一样,无坚不摧,用于攻坚战,破碉堡,最难化开的由它俩上,但是破坏性也最大,不可久用。
        越顽固的淤块【久病之人的体质】,越快不了,只能慢工出细活,药效需要的是粘合附着慢慢渗透。所以,化瘀血痰浊时,我通常会选用酸味药。说实话,对于理论上说的咸能软坚散结,我是体会不大,酸味的软坚散结,我倒是感受最明显。用山楂泡水,再多污垢的茶壶杯子,立即就清清亮亮。最硬的牙齿,吃了酸梅后立马打软。所以,但凡有淤滞,我惯用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陈皮、白芍这几味酸药。效果相当好。特别是在排除宿便这块应验最多最显效。至于化瘀,最好用丸剂,缓慢释放、附着、渗透、分解。
        2 清洗垃圾的水   就是体内的津液血液。垃圾相当于污物,血液津液相当于水。水越多,清洗就越容易。水越少,清洗就越难。津液血液不足的人,中医叫“阴虚”。这种人很难治,因为无论你怎么用功,都必须在有足够运输载体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再好的洗衣粉洗衣液,都必须有水才可以发挥功效。阴虚的人垃圾再多症状再难受,有时候没办法优先解决,因为你没有水,先要给你补水,其它治疗才可以跟进。所以,这类人的疾病好的快慢,已经被阴虚的体质限制死了,只能慢慢来,有水了再说。要致富,先修路。要治病,也要先修路——水路。
        补津液的药都是富含汁液的,比如党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枸杞、熟地、红枣。补水加上锁水,效果就会更好,锁水的是酸味药,比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严格区分,同样补津液,他们还有各自不同的归属特点,比如补肝补肺还是补肾,但人是一体的,补哪里不是最终都会汇合?区分意义不大。津液不足都可以用这些药搭配。
        补血的药,当归首当其冲。通常把熟地也算入补血药。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本来都不补血,他们只是提供补血所需的养料,原料而已,制造血的才是补血,睡觉才是造血补血的根本。最补血的是早睡觉!即使不吃当归,普通饮食不照样制造了生长需要的血液吗?服用当归不早睡觉,照样补不了血;不服当归,早睡觉,血液依然生成。何轻何重,应该是很明确了。所以,再讲究哪味药补血不补血,谁效果更好,意义就不是太大了。
        上药三品:“精”“气”“神”——都是人体自己本就具备的功能。让它们正常发挥功能,就是最补的药,最好的药。
        二:无形功能的运转——也就是气的运转
        人体气的运转有以下规律:热升凉降。左升右降,前升后降。刚好就形成一个圆圈,这种气的运动就叫圆运动。功能不正常就是气升降的功能不正常。左路叫不升,右路叫不降。有没有升太过呢?有,体现为不降。有没有降太过呢?有,体现为升不及。所以,本质的只有“不升”和“不降”两种。气的升降和功能之间如何关联呢?气就是热能,气走到哪里,能量就走到哪里,那里的功能就发动起来。
        1   升 升的功能位置上,体现在身体左边、前面的功能正常发挥。性质上,升为阳气发散,热、用阳。有病了,多体现为阳气发散不利、功能不足的症状:左边手脚无力【气不足】、恶寒畏寒【气不足不升】精神萎靡【气不足】、手足冰冷【气不足】、食欲不振【气不足】尿多、记忆力下降【气不足】大便溏泄【阳气不蒸化上升】、皮肤痒【气不透】、胸闷【气不透】等等。
        2   降 降的功能位置上,体现在身体右边、后面的功能正常发挥。性质上,降为阳气收敛,凉、藏阳。有病了,多体现为阳气收敛不及、功能太过的症状:右边手脚僵硬、前胸乳腺疾病,发热、大汗、便秘、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口苦、咽干、目眩、渴饮等等。
        治病就是让不升的升,不降的降,圆圈画好了,病就好了。治病也就很简单了:画个圈而已。用一元堂常用的术语叫做:调升降。
        升左路的药略谈:
        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附子作用于最深层次,相当于圆运动的最低点,对应于肾,少阴系统,骨头内,深寒,陈寒。久病入里,或者大量输液导致急慢性肾功能问题,骨髓病【白血病、造血功能病】。生附子力道峻猛,用于救急,熟【泡或者叫制】附子用于缓和期的助阳散寒。生附子的钻透力也较熟附子好,所以用于刺痛钻痛的效果比熟附子好;川乌草乌擅长于筋骨关节层面,这些部位的病痛,用川乌草乌效果最好;川乌草乌是特种大队的话,细辛就相当于特种小分队,骨节隙缝的穿透性非常好,穿破陈寒的屏障,打开通道效果非常好。细辛单独力量不够强大,通常都是配合附子川乌草乌来发挥功效。
        生姜就是基层部队,但是是最重要的基础部队,所有作战都是在基层部队的基础上发挥功效。基层部队的特性就是量大,无所不至,无处不有。所有温阳药在加上相对最大量的生姜基础上,功效都能发挥到最佳状态。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附子的热性相当于大将军,气势强大,但是必须有兵力配合调用,才可以显示出来,光头司令是作用不大的。将军驾到,前面还需要有小兵开路,走起来就顺畅了。这就是大量生姜搭配附子使用就不会有剧烈排病反应的缘故。火神理论推广最大问题就是排病反应的剧烈。加入一味生姜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这是澄空先生的智慧。
        桂枝作用面在皮下,肌肉之间。麻黄作用面在皮肤。所以,肌肉酸痛多用桂枝【解肌】,皮肤痛用麻黄【解表】。这两味药讲的最多,我就不再多讲了。
        柴胡是由内脏一路通到肌表的,上述的药可以理解为走外围,柴胡可以理解为走内路。更准确的说,是打通上下。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枝上行,根下潜。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川芎主要就是走血液血管内。也应该理解为通行,而不需要定性上或者下。肝主藏血,血管有升有降,走肝的药,大多都可以这样定性。厥阴肝木少阳胆木的特征就是寒热并存,上下通行。
        降右路的药略谈:
        龙骨、牡蛎、黄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论五味子】、杏仁、川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白芍。
        龙骨、牡蛎沉重手感冰凉【生用。煅的收敛为主,降性减弱】,决定了性质就是下潜重镇的作用。用于神志上亢不清不明太过的状态。
        黄芩和石膏都是从上往下降的,但是黄芩类似于干冷,凉而干燥,石膏类似于湿冷,凉而带润。黄芩小量取用即可,一般20克内,石膏需要大量,一般10克到上百克都有。黄芩的作用迅速,但不持久;石膏的作用较慢,但绵长。知母凉降之性次于石膏,润性强于石膏,用于兼燥的病。
        百合,合阳明,汁肉肥厚,可以归属于养阴物质基础方,但因为其聚敛下降的作用也很突出,所以,列入降气类。质感清而不腻,收敛而又不会过于滋腻,可以大量使用。五味子收敛之性强,但是本性温,降性不足,所以不宜列入此列。收敛是由外向里收,下降是由上而下。相类似而不同。五味子收敛而不降,就像网一样把木气金气束缚住,所以不宜多用,一般20克内为宜,组合比例中从属为宜。
        杏仁有甜杏仁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因其甘偏于润肺的作用,苦杏仁因其苦偏于降逆下泄肺气。杏仁带有油脂,润降止咳,对比其它止咳药如紫菀、百部,功效比较温和。川贝也降逆止咳,但是补益的作用就大于杏仁,降气之性稍逊杏仁。贝母也有类似于杏仁的甘苦之分。浙贝带苦,降逆止咳之效更强,性凉偏寒。川贝甘为主,润肺之效更佳。性凉。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降气之药,多作用于肺。五脏中心肝脾肾皆升,唯有肺独降【严格来说也还有升,宣发的作用就是升,但主要体现为降为主】,对应六经为阳明燥金,阳明病里提纲证就是白虎汤证,君药石膏。所以,如果一个人肺有问题,气的下降就出现很大问题。肺切除的患者,睡眠就非常难办,因为你连降气的工具手段都没有了,用方中你就只能至始至终多加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帮助下降。
        在前面讲的补津液的药,其实也是下降的药,但它们是以本身体质沉重之性来降,而不是下降之性。所以,归入补充津液的基础方更合适,而不放入下降方。但是通过组合,入生脉饮,下降的功效还是不错的,轻微的气不降,用生脉饮就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严重的气不降,就必须搭配降气的药了。黄芩和石膏两味药基本就足够了,在量上作调整就是。止咳的根源是降气,只要降气就可以止咳,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杏仁川贝。
        大黄的下泄之力,大名鼎鼎了。芒硝也是下泄的,不过,相对而言,大黄泄无形之气,芒硝泄有形之实。所以,大黄煮久泄力就不足,要泄利,一般后下。芒硝是非常沉重的矿石,遇水即化,所以一般用药汁搅拌冲服。芒硝味咸性寒,借其重坠之性迅速下达肠腑之间,所以,通腑之效一流,五脏之病就所顾不及。肠腑之间有任何淤血痰浊,芒硝都可以快速清除,是其它药所难以比及的。但是,这个时代,肥脂厚腻吃多了,枯燥硬结之病机,还能有几个?慢性病阴虚之体【污浊易于留滞】,穷困之地多用。其咸能软坚之性,我理解为咸令局部大量吸水聚集渗透之故。体会不多。当年的“神医”胡万林就是靠大剂量芒硝通利治病而起名。现在没有多少阳明腑实【便质坚硬的便秘】的病人了,胡万林来到今天也成就不了当年的风云气势。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的组合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承气汤。
        白芍是和川芎刚好相反相应的一味药。它们都走肝入血,但是川芎走串发散,白芍收敛内聚。川芎的化瘀是辛散之性,白芍的化瘀是酸的软化分解之性。
        别论:陈皮。干姜。炙甘草。
        陈皮气清芳香【特别是正宗的新化陈皮】,清气上行,头脑精神为之一振。但是服用后放屁多多,就说明下通腑气的作用也很强。所以,我将陈皮定义为调升降之药,不在纯升或者纯降之列。
        左升右降的中间,还有一个轴心,那个轴心也在转,只不过位置不变,定在那里转,相当于自转。外圈的升降相当于公转。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前与后的气交流都要通过这个轴心来转。轴心自己只是一个传力、通道的作用而已。所以不需要发力,只需要保证通道通畅即可。通畅用门户来形容就叫开,开的力量来自于热,寒凉则合。所以,只需要保证够热就可以。干姜就是起这个作用的。生姜嫩,牛气冲天,老了就圆滑了,锐气收藏起来,不走动了。老姜就是守得最好的。用老姜做成的干姜就更加固守了。它的效力一般维持在脾胃中焦这个圈里。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
        干姜就像热汤,炙甘草就像汤面上的油,陈皮就像放在汤中的那一撮葱花。整个搭配就非常美妙了:有热,又能持久,还不油腻。
        别论:五味子、山茱萸、砂仁。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刚好相对称,上收下引。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这三味药就像三个金钟罩,护住了一气在规定范围内周流不息。收太紧就会影响气的运转,所以一般作为辅助药,用量比例较低。
        特殊药组:附子+石膏  附子+大黄
        寒热不调升降不周的病机,严重时会表现为:上半身如处冰窖,下半身如陷火窑,或者相反。或者表现为左右的区别。这时候就可以加大圆运动的周转力度,用大热大寒之药搭配:附子+石膏。如果是久病,垃圾堆积严重,几天一次大便的,可以改用附子+大黄。加石膏是调气,加大黄是通过泄有形垃圾调无形之气。因为这组药的强力,所以中效即止。寒热调平, 上下左右寒热平均了,排出污秽之便了,就要立即停用这对组药。
        每个人对药物的体会都有不同,大方向都一样,但具体细节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上的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仅是大家可以借鉴的一个说法而已,仅供参考。
        气升不及的病,表现为“寒”和“功能不足”,则用升药;
        气降不及的病,表现为“热”和“功能太过”,则用降药。
        在判断好疾病的性质之后,再考虑物质基础问题【能量和垃圾】,相应的选择药物,一个处方就出来了。上文所列的药物只是一小部分,不过,就已经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疾病了。再怎么增加药物,只不过是细节的再精确而已,大同小异,大方向脱不了这个圈圈。
        右路就是左路上升的障碍,右路降了,左路上升也通畅了,就像睡一个好觉【右路降】,第二天精神会更好【左路升】。圆运动,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可以想象圆圈为一条绕成环形的水管,左升右降,力量没有区别,升的同时也在降,降的同时也在升。升是动力,降是阻力,没有谁更重要的区别,同等重要。同时用工。所以,有时候不降可以用助升左路的方法,不升可以用助降右路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减阻力和加动力是同样的效果。按一气周流的原理,不管是用以升左路为主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增强动力),还是用以降右路为主的生脉熟地枸杞饮(减轻阻力),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加快一气循环周流的速度。一气周流的原理太妙了,所以对于元气太虚的患者,如果用升左路的方法元气反而经不起消耗,得不尝失,就可以考虑用降右的方法,使其聚集一身元气,降极而升。正治行不通,可以用反治,这就是一气周流的灵活之处。
        所以,中医真的可以很简单!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普通患者完全可以自助式的解决自身的问题。稍有一点不舒服,患者自己最先察觉到,这时用药,因为病轻,会很容易就见效!小病自己解决,大病找医生,这是多么好的意境啊!
        具体用药时间,根据天道即可:春夏气升,秋冬气降;白天气升,下午晚上气降。白天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
        用药法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助阳发散,升发助阳之药白天服用;秋冬助阳收敛,下降敛阳之药晚上服用。养阴的意思,是帮助阳气的收藏。
        影响人的因素有:天、地、人。天道指日升日落,非人力可变;地指生活工作居住环境的改变,非药力范围【属于风水范畴】,但是其中的寒热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夏天不要用空调或者采取防护措施,冬天不要开太高的暖气,10~15度为宜。以及避风。这些是养生问题。所以,真正影响我们自身变化最大最多的是人自己。主动性最大的也是人。
        服药的时机借助“天”的力量,“地”的因素不变,相对“人”就是二比一的优势了。所以,公式化的早扶阳晚养阴,就足以应对绝大部分的疾病。傻瓜式操作。
        人体的变化再多再大,最终要回归到天道来——多重的病,你还是得向着白天醒,晚上睡这个规律靠拢。所以,即使不能精细辨证人体的诸多变化而调整用药【有时候晚上得用升发的药,白天得用收敛的药】,也无妨,你就按照天道的规律来就是。
        中国文化智慧的巅峰代表《周易》有三个基本规律:简易【简单原则】、不易【不变的规律】、变易【表现形式的多变】。中医亦如是。作为普通患者,仅为了解决自己的轻微小毛病,用简易和不易就已经足够。作为专业的人士,变多了,有时候会迷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迷失了,但愿我的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重归简易和不易。
        逮着简易说简单不足以应对临床需要
        逮着变易说变化那么复杂抓不住根本
        于是这些人就成为了永远都是正确的周易“大师”——“不易大师”
        以下用案例来演绎上文的思想——论牛皮癣
        皮肤在人的外围,肺所主,肺居最上,所以,皮肤应于天,牛皮癣,就是天空中垃圾堆积严重,乌云密布。把乌云去除就是牛皮癣的治病之道。那问题就简单了:阳光,热发散;或者寒水雨露下降。阳光是又热又发散的生姜,再加上大将军附子,云层太厚,就要穿透,加上细辛,最擅长于打开皮肤毛孔天幕的就是麻黄。这只是外围的,由里向外向上透发的,是肝的木气,所以要加入柴胡,升发的药,这样就足够了。还要考虑水分足不足,没有水,热气是运行不了的,水就相当于气的舟楫。所以,加入党参、红枣、炙甘草。舟楫需要穿过中间的闸门,开门就加干姜——这个处方其实就是我创立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加味了【多加了麻黄、细辛】。所以这个也可以相当于此方的方解。淤滞久了,就要化瘀,皮肤的淤滞相对来说表浅,浓度不大,还是比较容易化开的,然后又是广泛散布的,所以,就应该加红花——早上升发阳气的处方就出来了。
        下午养阴,本质就是涵养阳气,把阳气收回来,第二天就有足够的阳气继续发散用功。收阳气的过程,也就是降雨的过程。降雨需要水,需要寒,所以,选用党参、麦冬、五味子——这一组是降雨的最佳拍档。这是给肺补水的,补肝水的是枸杞、乌梅,给肾补水的是熟地,水太多太寒了脾胃就吸收不了,所以加入干姜、陈皮、炙甘草这组最佳组合——这个处方实际就是我创立的生脉熟地枸杞饮了,这个也可以相当于此方的方解。前面说了,化瘀最好缓慢持续的药效,所以,实际,红花用在下午晚上是最合适的。早上也可以用,但是效果就不如晚上好了。我的文章《什么叫相火归位——兼论论人体的工作流程》里面讲到了,身体清理垃圾最好的时间在三焦主时晚上9~11点。
        如果上述力量还降不下来,就可以加强下降的力量,加石膏或者黄芩。但是宁用甘寒的石膏,不用苦寒的黄芩。甘则润,不伤阴,苦则燥,伤阴。石膏至少降阳不伤阴。石膏还有辛的性,辛可以透,寒凉有闭塞的作用,有时候会把火气郁闭在里,形成冰包火、水火两重天、水火不能互济的局面。而用石膏就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也是为何养阴的药里面要加辛散的干姜或者生姜的意思。
        喝小柴胡加姜附汤相当于身体里放一个太阳,如果身体外面也有一个太阳,效果就会更好,这个太阳就是热生姜水。
        热姜水洗慰法——生姜1斤~2斤,熬水,水开有20分钟即可。洗慰患病局部,全身患病则泡浴。干燥严重,加水:加党参200克。皮肤硬块严重,则用酸软化:加醋80克。或者山楂80克。
        原理:热生姜水发散,开皮肤,拨云散雾,引邪外出。推而广之,只要是皮肤病【烫伤的除外】,各种类型的皮肤瘙痒,都是垃圾淤滞在皮肤的病机,都可以用热姜水洗慰。小儿常见的蚊虫叮咬,则用生姜片涂抹即可。有服用上方的,直接用药渣熬水洗慰就好。
        注意:在白天【阳气发散】的时候使用为宜。实在难受,随时泡洗,但是在晚上使用会升发阳气导致睡眠不好,甚至彻夜不眠。
        朝阳晚雨,牛皮癣要消除,就很快了。
        如果延伸开来,还有多少病能跳出这两个处方的范围呢?所以,如果仅仅是把这个两个处方限制在治疗牛皮癣范围,那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根据气的圆运动原理,我创立一方:小太极
        生姜3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生姜升左路,石膏降右路,生甘草补物质基础养阴,兼调和升降之性不至于太过,使作用缓和持续。3为木数主升发,4为金数主下降,5为土数主调和。此方降右路为主,有生姜便不至于伤正。
        加减:哮喘咳嗽加川贝或者杏仁   阴虚物质基础不足加党参  阳虚动力不足加黄芪【不超过石膏量】
        适用于:
        1  难以接受排病反应的患者;
        2  对中医信心不大者
        3 为避免输液带来更大伤害,至少这个方子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取效后改为扶阳补救调养
        4  提供一种思路,可以作为固定组合搭配,在降右路力量不足时可以选择这个组合。
        5  吃火锅上火,或者熬夜上火,紧急情况【急性哮喘发作或者高烧】深夜不便咨询医生又难以买到药,平时先备用此方,一时应急可用。症状还不缓解,送医院急诊为宜。
        5  此方及其廉价
        所以,此方是为方便之术,不是最好的方。不要苛求疗效。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为宜。是组方的一个思路而已,不是全部。
        庄严:
        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个人认为,山茱萸在于敛肝,木之体用双补,既补气,又敛气,还补肝体。适用于厥阴病虚寒证、精虚证、阴虚证、气虚证和气阴两虚或是气血两虚证。可大剂或单味使用,但要去核。关于此点,张锡纯论述最详,其用最广。
        升左路的药略谈:
        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事实上,山茱萸也是升左路的药,但是先降然后才升。升是其间接作用,降才是其直接作用。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五味子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是在厥阴病阴虚证阶段,用了麦冬、百合之后,仍无法控制病情的主药。
        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再不行,可考虑用熟地。
        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个人认为桂枝应该放在首位。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言简意赅,直中要害。姜还有生姜、炮姜、干姜之别。在厥阴病阶段或是精气虚体气者要精益求精,细而又细。
        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砂仁是一味具辛味却具降功能的药物。所以既可开太阴,又可合厥阴。能左能右,能升能降,这是很难得的药。
        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枝上行,根下潜。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柴胡是先开然后才降,开是排废气,降是收一元之气。
        关于庄严先生的解答我回复如下,也是给朋友们的回复:
        1  山茱萸同入肝肾,我讲了少阴肾的应用,庄严先生补充了厥阴肝的内容。山茱萸“可大剂或单味使用”的体会,我还没有。谢谢庄严先生推荐,我会补看张锡纯的论述。
        肝木之气发于肾水,敛肝实际就是减轻了肾水的耗用。反推,耗散肝木之气的,就是耗散肾水之气,不可久用。如附子,生姜等等诸助阳升发之药。是耗还是生,取决于量。少火生气,壮伙食气。所以,大剂量的姜附剂,中效即可,大剂量的姜枣汤,我再一次声明:3剂即可。之后必须随个人感受减量服用。生姜减量,红枣可以不减。小量中等量的姜枣汤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所生【化气造血】大于所耗,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可以做。越喝越有精神,就是有利可图;越喝越疲劳就是亏本生意。
        “事实上,山茱萸也是升左路的药,但是先降然后才升。升是其间接作用,降才是其直接作用。”——性温则升,味酸则敛。然其酸味更重于温性。可以理解为随温则升,随凉则降。故其升降之性可略,主收束之味为用。
        2  “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再不行,可考虑用熟地”——就是补水之意。再好的洗洁精也需要有水才可以清洗。明明有痰却任用燥湿化痰不解,有时候就是因为水不够,阴虚了。所以,这时候加熟地也可以起化痰之效。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是否庄严先生的本意?
        3  “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个人认为桂枝应该放在首位。”——这个排列是以作用层面深浅度不同为准的。是由深到浅的排列。而不是论药效谁最优最重要。
        4  姜还有生姜、炮姜、干姜之别。在厥阴病阶段或是精气虚体气【或有误?】者要精益求精,细而又细——厥阴病精气不足就是物质基础不够,没水,就要慎用火。关于干姜,需要特别提一下。我所用干姜是玻璃姜【见下图】,质硬脆,砸之若玻璃样脆裂,故谓之玻璃姜。其气较普通纤维状干姜浓烈芳香醇厚,力量雄浑而绵长深透。用于去除陈寒痼疾疗效非凡,非普通干姜可比。同样剂量,两种干姜的疗效截然不同,不只是量效,在质效上都是不太同的。用于保健,普通干姜可以胜任。或者小儿娇柔之体,用普通干姜也是合适的。小儿用玻璃姜保健,以丸剂为宜。
        如果上述力量还降不下来,就可以加强下降的力量,加石膏或者黄芩。但是宁用甘寒的石膏,不用苦寒的黄芩。甘则润,不伤阴,苦则燥,伤阴。石膏至少降阳不伤阴。石膏还有辛的性,辛可以透,寒凉有闭塞的作用,有时候会把火气郁闭在里,形成冰包火、水火两重天、水火不能互济的局面。而用石膏就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也是为何养阴的药里面要加辛散的干姜或者生姜的意思。
        肝位用药:
        桂枝——当归——肉桂——山茱萸——枸杞——白芍——乌梅对应于
        厥阴病经寒证——厥阴病经寒证或经表血气外郁证——厥阴病虚寒证——厥阴病精虚证、阴虚证、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厥阴病气虚证——厥阴病阴虚证阴虚火旺证——厥阴病气阴两虚证。
        逐次推进是气渐薄,味渐厚,质渐重,由辛至甘再至酸。
        降右路的药略谈:龙骨、牡蛎、黄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论五味子】、杏仁、川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白芍。——还有很重要的一味降右路的药:半夏。
        试观: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越婢加半夏汤——半夏厚朴汤、括蒌薤白半夏汤、二陈汤——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麦门冬汤或竹叶石膏汤——二陈理中汤、砂半理中汤、黄芪建中汤方后补气加半夏——苦酒汤、金水六君煎等。
        喝小柴胡加姜附汤相当于身体里放一个太阳,如果身体外面也有一个太阳,效果就会更好,这个太阳就是热生姜水。
        热姜水洗慰法——生姜1斤~2斤,熬水,水开有20分钟即可。洗慰患病局部,全身患病则泡浴。干燥严重,加水:加党参200克。皮肤硬块严重,则用酸软化:加醋80克。或者山楂80克。
        原理:热生姜水发散,开皮肤,拨云散雾,引邪外出。推而广之,只要是皮肤病【烫伤的除外】,各种类型的皮肤瘙痒,都是垃圾淤滞在皮肤的病机,都可以用热姜水洗慰。小儿常见的蚊虫叮咬,则用生姜片涂抹即可。有服用上方的,直接用药渣熬水洗慰就好。
        阴虚火燥严重之人同样可以使用上方。在方中减少生姜,多加补水之药就是。比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阴虚严重再加一点酸帮助阴的涵养锁水会更好。
        注意:在白天【阳气发散】的时候使用为宜。实在难受,随时泡洗,但是在晚上使用会升发阳气导致睡眠不好,甚至彻夜不眠。
        火克金  实为水不足 体现为干燥  养阴为宜  但是  化阴的还是阳气  养阴也要助阳的基础上  这个包含在加减的变化里  只要加上养阴的药在姜水里  同样可以使用  再者   生姜水是外用   局部皮肤可以直接吸水稀释  无伤阴之忧——这就是外用法较内服法的优势之一     此中变化心法  因为主贴文中已经阐述   在此就不再复述
        所以  生姜水法  同样适用于火克金之证  烫伤引申之意  是皮肤破损不宜  姜水会刺激皮肤
        当然  如果有辨证服用内服方  会有更好效果  此为方便权宜
        鱼儿
        喝姜枣汤会浑身发冷的人也是因为阳郁?
        悠然生
        有三种情况:
        1 姜的力量不够 发不出来 就是阳郁
        2 阴不足 生姜太过 耗损了阴血 水不够 装的阳也就更少了 就会反而手脚更冷 通常出现在服用阳药很久的人 比如火神用药的患者就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3 阳气入里 排除体内寒气 通常出现在刚服用阳药不久的人
        鱼儿
        小柴胡加姜附汤和乌梅丸同为攻邪用药,两者的侧重点是什么?
        悠然生
        乌梅丸的作用——降右路更强
        小柴胡加姜附汤——升左路
        鱼儿
        乌梅丸既然降右路更强,那么应该向下排得更多,为何我服用乌梅丸反而手上的湿疹会发得更多呢?
        悠然生
        右路就是左路上升的障碍 右路降了 左路上升也通畅了 就像睡一个好觉【右路降】 第二天精神会更好【左路升】
        鱼儿
        这么说右路的降比左路的升更重要,不降升就无从谈起了
        悠然生
        圆运动,左右边都是一样的。你可以想象圆圈为一条绕成环形的水管,左升右降,力量有区别吗?升的同时是不是也在降?降的同时是不是也在升?升是动力,降是阻力,没有谁更重要的区别,同等重要。同时用工。所以,有时候不降可以用助升的方法,不升可以用降右路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减阻力和加动力是同样的效果。
        鱼儿
        按一气周流的原理,不管是用以升左路为主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增强动力),还是用以降右路为主的乌梅丸(减轻阻力),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加快一气循环周流的速度
        卡米
        一气周流的原理太妙了,所以对于元气太虚的患者,如果用升左路的方法元气反而经不起消耗,得不尝失,就可以考虑用降右的方法,使其聚集一身元气,降极而升。正治行不通,可以用反治,这就是一气周流的灵活之处。
        根据气的圆运动原理,我创立一方:小太极
        生姜3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生姜升左路,石膏降右路,生甘草补物质基础养阴,兼调和升降之性不至于太过,使作用缓和持续。3为木数主升发,4为金数主下降,5为土数主调和。此方降右路为主,有生姜便不至于伤正。
        加减:哮喘咳嗽加川贝或者杏仁   阴虚物质基础不足加党参  阳虚动力不足加黄芪【不超过石膏量】
        适用于:
        1  难以接受排病反应的患者;
        2  对中医信心不大者
        3 为避免输液带来更大伤害,至少这个方子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取效后改为扶阳补救调养
        4  提供一种思路,可以作为固定组合搭配,在降右路力量不足时可以选择这个组合。
        5  吃火锅上火,或者熬夜上火,紧急情况【急性哮喘发作或者高烧】深夜不便咨询医生又难以买到药,平时先备用此方,一时应急可用。症状还不缓解,送医院急诊为宜。
        5  此方及其廉价
        所以,此方是为方便之术,不是最好的方。不要苛求疗效。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为宜。是组方的一个思路而已,不是全部。
        一阴一阳谓之道。既有降右方,当有升左方。故再立一方以示规则:
        上方命名为:小太极—降右方
        下方命名为:小太极—升左方
        生姜8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只是一位生姜剂量变化,3、8同为木数,但量级不一,整个处方就变了:由右降变为左升。示以规范,希望大家临证多多变化以应万变。
        此方适应于左路不升之病证。也叫虚寒诸证。以攻邪【寒邪】为主,非补益之方。虚寒可用,纯阳虚不宜。

        小太极两方皆为调升降所设,补能量另有所宜。

《万病至简论——通俗版》

人由功能构成,比如吃喝拉撒睡,起心动念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能量的最本质特征就是热能,体现为“温度”。所以,功能就是能量的表现形式,体现着能量的变动。万物生长靠太阳,就是靠太阳的温度。因而有了四季的生长化收藏的功能变化。

中医定义疾病为:(功能的)太过和不及;

西医定义疾病为: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

器质性疾病来源于功能性疾病,器质性疾病为有形病变,功能性疾病为无形功能异常。中医讲人体的生理病理只有六个字: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气则健康,阴成形则生病;阴成形是病理,阳化气是生理,也是治疗方法。有形(病理产物)化为无形(病理产物消除)就是康复的过程。所以,保证功能的正常就可以导致器质性疾病的消除。功能的调整,能量的调整,就包含器质性疾病的治疗。

功能太过,即为热能太过,即为热病;

功能不及,即为热能不及,即为寒病。

热则上升,寒则下降。病就是不升(也叫降太过)或者不降(也叫升太过)。

中医眼里,万病至简,只有寒热两种病;只有不升和不降两种病机。

治病原则:保持阴阳寒热的动态平衡(不会太过或者不及);

治病原理: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中药涵义:但凡能够影响到人的功能变化的,都是药。比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即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语言即是病因也是药。所以,中药的范围,包括语言、环境、天气、个人性格、观念、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出生年月日时(都具有不同的温度湿度内涵)等等。不仅仅是中药。

实现功能变化的基础:推动功能的热能,承载热能的液体,运行液体的通道

所有疾病变化的原理就是以上三个方面。因表达的需要而有了专业用语,而在物理原理基础上,完全可以替代专业用语而表达。专业高深难懂的中医就可以成为至简通俗易懂的中医。

热能有两种性质:热能的多少;热能的位置。

液体有两种内涵:液体的多少,液体的清浊。

通道有两个状态:通或不通。

热能性质的专业说法: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是皇帝,火是热能。君皇只负责国家能量的多少(能量储备,比喻物质基础,如精、血、津液多少,肌肉是否丰满,骨骼是否粗壮),体现为明不明,柴火越多越明。体现为精神状态好。

相是丞相,火是热能。丞相负责如何把君皇的能量在合适的时间分布到合适的地方给合适的人使用(时间、部位、器官的协同关系)。体现为十二时辰的气血流注规律。

口诀:

一肝三肺五大肠,七胃九脾十一心;

一肠三膀五肾脏,七心九焦胆十一。

能量分布位置在系统论里有上下之分,里外之分;前后之分,左右之分。

能量的运行规律:左升右降,前升后降;上下通降。

平面图而言就是一气周流,实际人体而言,是立体周流,就如苹果型的环绕循环能量场。

生病就是能量运行位置的不均衡。治病就是恢复一气周流,立体周流。

依据能量守恒定律:外热则里寒,外寒则里热;上热则下寒,上寒则下热。

自然应象:

天热井水凉,天凉井水热,地窖冬暖夏凉。

生理应象:

夏天(中午)睡眠差(外热)食欲差(则里寒),冬天(晚上)睡眠好食欲好(则里热)。

头为上为外,脾胃为下为里。具备上下关系,里外关系。

临床应用:

失眠多便秘(上热则下寒),皮肤热多食欲不振(外热则里寒)。用热药去除下寒里寒则上热下移,外热内收,达到以热治热,总体增加热能,换来自身寒热的换位交流,即增加热能总量,又让热能归位。能量增加以及归位,必然迎来功能的正常归位。该升能升,该降能降。想睡能睡,该排能排。

通道:热胀冷缩原理,寒则闭(病),热则通(治)。

食物由口腔而下,二便而出。这一条通道,在脾胃处是狭窄通道,正好位于身体中间。是食物和热气下降的通道。当脾胃虚寒,通道狭窄,有形食物得下,而无形热能本性上升,遇到狭窄则自然上逆,而形成急性肺炎、急性咽喉炎痘痘痤疮色斑等所谓上火症状,本质是因为下寒里寒,通道狭窄。正确治疗应该是加热扩张通道,而不是寒凉降火消炎去除局部症状,而加重了脾胃的寒凉,导致通道更加狭窄,而更加容易上火。这就是局部治病和整体治人的区别。

后腰足太阳膀胱经,也是阳气下降的通道。相对而言,脾胃是上下通道关口,后腰是前后通道关口。胃寒或者腰寒都会导致失眠、高血压等上热症状,同时导致排便无力、脚冷等下寒症状。加热脾胃或者后腰都可以治疗失眠、高血压等上热下寒的疾病。

液体:承载热能和运输垃圾。相当于运河的作用。

一杯水可以装一杯热,半杯水只能装半杯热。体型大小和水分多少(高矮胖瘦)决定了承载能量的多少,能量多少决定了疾病治疗的难易程度,和恢复的快慢,以及用药剂量的大小,以及加热(补阳)为主,还是加水(养阴)为主的治疗原则。以及体内垃圾多少的判断。

液体清:热能不足(虚寒)生成营养物质少或者垃圾少;

液体浊:热能较足(阳盛)消耗物质水分多或者垃圾多。

就水和热的关系而言,健康有五种能量状态:

1、  一杯温水:寒热绝对平衡,正常健康状态,精神饱满,持久耐劳;

2、  半杯温水:寒热相对平衡,亚健康状态,无症状易疲劳,无精打采;

3、  一杯热水:热能绝对太过,俗称上火,实火,当去热;

4、  半杯热水:热能相对太过,俗称虚火,水不足相对火太多,当加水(养阴);

5、  半杯冷水:热能和水不足,阴阳两虚,即有缺水干燥病症又有功能不足寒症。加水加热同时来,又当以加热为主导。

能量规律特征:阳为主导,阳主阴从;阳常不足,阴易耗损。壮火食气,小火生气。

万物生长靠太阳的原理,热能是万物变化推动力,热能是液体(阴)的推动力。液体随着热能走向而跟随。专业说法:气为血帅。

寿命有期,正如油灯燃烧有期。灯油的多少决定灯火燃烧的时间(寿命)长短。血如灯油,气如灯火。油即有限,火热亦有限,灯自点燃起(生命诞生起)油就步入逐渐减少趋势中,所以能够换算成的热能是有限的,所以阳常不足。我们常见的上火,更多是里寒导致的外热,下寒导致的上热,或者装热的水不足导致的热能外散上逆。而不是热能的绝对太多。所以不能轻易清热消炎去火。治疗当始终以“保存热能”为宗旨和方向。

火焰稍大则油即消耗加快,思考或者运动稍大体能(血液营养和汗液水分)的消耗马上加快,所以阴易耗损。

过大的灯火反而过度耗油而不能换来等值的功效,就如烧开的水再加大火力只是徒增消耗,刚起步的汽车加最大的油门不能完全提速反而增加油耗,不能换来功率转换的提高。这就叫“壮火食气”。

烧开后的水只需要小火慢慢持续就可以维持水的沸腾,汽车起步后油门逐渐小量的加就可以起到最佳的运行速度。小的消耗反而换来长久的使用寿命效益。这就叫“小火生气”。

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以大小而论。大剂量的猛药虽有短时高效(症状消除)反而会带来身体的伤害(能量损耗),而小剂量轻至零点几克的药物看似力不足(缓解症状慢),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草)。短期霸道猛药慎用少用,长期小量养生才是王道。

组方模式:

以静态而言:加热,加水,加热水;

以动态而言:调升降,补能量(水+热);

以剂型而言:汤剂、丸剂、散剂(外用内服)

以剂量而言:王道(小剂量);霸道(大剂量);

至简处方:

姜枣汤,小太极方(升左方+降右方),小柴胡加姜附汤,加味生脉理中汤,生脉熟地枸杞饮。生脉熟地枸杞丸,加味附子理中丸。回阳散,丁桂粉。

归类:

姜枣汤:普及版补能量处方;王道补能量,霸道补能量兼开通道;

小太极:普及版调升降处方;王道调升降,霸道调升降兼开通道。

专业版——

小柴胡加姜附汤,升左兼补能量(加热),霸道壮火耗气,王道生火通气;

加味生脉理中汤,补能量为主兼调升降(加水又加热,水能降热)补阳敛阳;

生脉熟地枸杞饮,补能量为主兼调升降(加水稍加热,水能降热)养阴补水。

——王道补能量,霸道补能量兼开通道。

汤剂——见效快,长于清理表层垃圾;

丸剂——见效慢,长于清理深层垃圾,成形垃圾较多时【痘痘、暗疮、色斑、肥胖】使用

粉剂——起效介于丸剂和汤剂之间,易于吸收,方便服用及皮肤外用;

泡服——药气保留较好,适合常服保健。

组方组合搭配推荐:
扶阳基本方:加味生脉理中汤
2 养阴基本方:生脉熟地枸杞饮
扶阳加强方:扶阳方+补阳丸子

养阴加强方:养阴方+养阴丸子
扶阳汤剂+养阴丸子——以扶阳为主兼养阴
养阴汤剂+助阳丸子——以养阴为主兼助阳

 延伸阅读:

中西医的本质区别

 中医定义:中医是能量医学。以研究能量变化的无形规律为对象,以把握现象背后的能量规律为方法。以患者主观主述症状(异常功能)为依据(探知内在能量变化规律)。因规律的不变性共通性,诊断结果不因为不同医生看法的主观差异而与患者感受有本质不同。

可以参考模糊数学多值逻辑原理:给定范围内元素对它的隶属关系不一定只有“是”或“否”两种情况。而可以是归属于某个场、态、团中。其实就是中医所说的“行”】

中医将病因归结为能量的变化异常,能量的规律体现为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也可以定义为系统论医学。把人视为一个整体,治人(能量系统)而不是治病(局部现象)。因为人的不可分性,严格来说没有分科。外伤因为有了物理损伤,病因不包含在能量变化范畴。所以分开为内科外科之别。

中医的能量规律论主要有:一气周流,阴阳学说,天地人三才,四季病候,五行生克,六经辨证,六气主客,八纲辨证,九宫八卦象数,十二经络气血流注。着眼于不变的规律,所以几千年来疾病定义并无增加。

西医定义:西医是物质医学。以研究异常变化的物质因素为对象,以观察物质可见的显微变化为方法。以仪器检测客观数据、影像为依据。因数据、影像与身体功能关系解读的非实质统一性(数据只是相对标准不是绝对标准,图表解读也是有明显客观差异),诊断标准的一致性也无法避免与患者感受的不同步性。器质性疾病来源于功能性病变,任何器质上的病因,都只是功能能量病变的结果。所以现代医学所谓的“病因”是不究竟的。所以诊断结果与患者的感受不一,几乎所有疾病都“原因不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西医将病因归结为某种物质因素的病变。以对功能器官的物质体无限细分为表现,所以有了分科而治,因为忽视系统规律的关联性,所以不同科室之间对疾病的理解也是分隔开,互相了解不充分。

西医对疾病定义主要以病理、器官、时节、发明人等等不一而足的依据定义。着眼于万变的现象,所以导致疾病的命名定义越来越多,与时俱进。这种现象正是因为对关联性的了解不足,而只停留在个体完整性的拆分解析中。

类似于计算机原理:现有的计算机都是建立在二值逻辑基础上的,要求概念的确定性和精确性,采用形式逻辑的排中律,即:非真即假,然后进行判断和推理,得出结论。它在处理客观事物的确定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却不具备处理事物和概念的不确定性或模糊性的能力。】

中西医相当于电脑软件和硬件的区别。西医研究硬件,硬件只有单独零件本身缺损与否的物质检测;中医研究软件,以硬件为基础,以软件功能的系统性完整性来定义硬件的健康与否。软件的规律性系统性体现为程序编程。程序的原始代码只有O1。就如中医的能量论,只有寒-热。不同的编码规则变化出万千的程序,寒热的升降变化出万变的大千世界现象。

就哲学观而言,西医是唯物论,中医是心物一元论。承认物质的客观性,也认可功能的主观性,还认为物质和能量的一体互动的关系。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精神反作用于物质。有什么样的身体(物质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能量状态)。性格决定命运,物质决定精神。

西医学一直在进步中,也发现“关系”的影响,由生物医学模式进化到生物加心理医学模式,以及生物加心理加社会医学模式。但尚未对彼此之间影响予以归类并建立逻辑关系连接。只是发现有联系,而不知道如何联系,因于唯物论的限制,联系关系背后的能量主体也没有发现。

其实能量也是物质的一种体现,就如电流是电子能,磁场是磁能。人类的情感波动其实也就是人体磁能电子能转化为热能的波动。如果把代表高能物理巅峰的量子物理学的能场效应理论带入医学中,西医学将有突飞猛进的进步。也将能和中医接轨。

量子力学也仅仅是刚刚接触到中医理论的边缘,刚刚认识到能量场的实质及基本属性,而不知道属性之间的关系。更谈不上天地人合一。所以,说中医不科学也是对的——中医是超科学!

万病至简对治原理

天地之理,大道至简。

中医济世度人,更是如此。唯以至简,方可度人。

万病至简,精述如下:

人由各种功能构成【吃喝拉撒和思考等等】,功能由能量推动,功能的本质是能量变动的体现。能量的最本质特征是“热”。

万物生长靠太阳,靠的就是太阳的热能。太阳运行一圈的轨迹产生温度的变化,因而产生功能的变化:热则升,寒则降,相应部位就产生功能的生长化收藏。“病”就是功能的太过和不足。

器质性疾病为有形的病理产物,来源于功能性疾病的无形能量变化累积,量变到质变。所以器质性疾病也包含在功能性疾病里。

功能太过本质是“热能太过——热”,病机就是热升太过,也叫不降;

功能不足本质是“热能不足——寒”,病机就是热降太过,也叫不升。

万病至简,只有“寒、热”两个病因;只有“不升”和“不降”两个病机。

寒病治以热药温升,热病治以寒药凉降。只要懂寒热,调升降,万病就都可以治疗了。

实现功能的基础有三个:推动功能的“热能”,承载热能的“水”,运行水的“通道”。疾病的病因就在这三个物理基础上产生,变化。

所谓辨证,就是辨别“热能”“水分”“通道”三者的能量状态和关系。如何协调三者相互作用,身体本身具备完美的协调能力!让身体自主即可。

热能去寒,水能降温,热和水都能扩张充盈通道,所以,治疗身体的疾病只要三个处方即可:

加热【助升】,加水【助降】,加热水【疏通通道】。

加热:小柴胡加姜附汤;

加水:生脉熟地枸杞饮;

加热加水:加味生脉理中汤

最后再简说病根。既然功能就是能量的体现,能量来源于心【情绪、思考】,那么,疾病的实质根源则在于“心”。所以对治方法如下:

扪心自问,心胸不闷;病由心生,心生万法!

若心不病,身病自消。

三七生:

原理甚是。略补充一条以供参考:
寒热水火之间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不只是温度、湿度,还包括身体对寒热(阴阳)承受的度,只有精确地把握好这个度(量),或补或泻才能在有效的范围内进行。一旦超过了身体所能承受的度,补泻反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素问》所谓“补泻反则病益笃”,《灵枢》所谓“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是也。

悠然子:

谢谢先生指点!原则只能至简略说,具体操作上还是有标准的,附文如下:论养阴【完整的至简论是一个系统体系,以一组文章各个方面构建,《论养阴》也只是一个点而已,不代表全局。所以,看文之后,朋友们还请谨慎用方,有足够了解了才学习体会处方的效果为宜】


阴阳两虚证  补阳则伤阴  补阴则伤阳 于是可以有两个推论:
A 看见补阳了 就说耗阴  不可以
B 看见补阴了  就说耗阳  不可以——貌似很正确  实际是伪论
补阳一段时间后  出现阴虚的症状  于是就有人会说“一味补阳现在伤阴了吧?”以此来否定补阳的正确性   就像早期贫穷应该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发展了  就相应的改为“和谐发展”   不能因为现在不适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就认为以前是错误的  不能因为现在有不适补阳案例  就说以前宣扬补阳是不对的  毕竟  至今为止  阳虚为主病例还是大多数的  即使有阴虚  大多数同时还是伴有阳虚的
这里首先有一个阳为主导还是阴为主导的问题  谁主导  就先扶助谁 先扶阳后  相对的阴虚了  但是总体能量是上升的  就不能以“耗”来形容 【这里还有一个“壮火食气 少火生气”的区别  大量用阳成本大过收益就亏本  小量用阳成本小收益大就是有利可图   所以  不可以单独以补阳或者补阴就会“耗”来形容  还要结合量的不同(成本)】 这时候  只要后续补阴  就可以阴阳持平【症状消除】  阴阳就可以达到更高水平的平衡  然后又可以补阳提升  打破平衡【症状就又出现】——从这个角度讲 中医治病不完全讲究平衡 有时候甚至要主动打破平衡【没症状时服药助阳或者正确养生导致阳气渐足 引发症状的发生 实为能量渐足 排病】追求更高水平的平衡——而不能只追求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解除就终止补能量助阳
但是  唯有以补阳为主导 才可以导致高水平的能量提升  因为阳是生命发育事物发展的动力  如果把阳比作赚钱能力  阴比作钱的话  可以这样说——钱是赚来的  不是存来的  赚为主导
以补阴为主导  只会导致阳变弱  导致低水平平衡【也会没症状  但是能量不足更严重了】
阳为主导的核心理念是:阳常不足 阴易耗损——所以要补阳为主
阴为主导的核心理念是:阴常不足 阳常有余——所以要泄阳为主
——表面看来都是追求平衡  实际方向相反!初学者最易为此迷惑  误入歧途而不知
阳为主导  不拒绝养阴  但是养阴之后必然跟随补阳  方药中补阴必然不会纯阴  而是会加入干姜帮助脾胃的阳气  帮助对阴的吸收运化
很多饮食观点推荐下午晚上多吃些滋阴菜式,如海带,白萝卜,秋梨,百合,水鸭汤等——这就是纯阴无阳 没有考虑护卫阳气  而是以“清火”为目的  就会导致阳气更虚  低水平平衡
阳为主导的养阴  是为了涵养阳气  所以用收藏而不是消泄阳气的药 依据酸甘化阴的原理 用
甘寒润【党参、麦冬、熟地、甘草】——补水
酸收【五味子、枸杞】——锁水
辛温【干姜、陈皮】——煮水化水  让本性静敛的水变成活水  让冷水变热水
党参麦冬补肺生津  相当于下一场天雨  熟地入肾属水  相当于加了湖水  酸味入肝  肝主藏血 酸性收敛 女性朋友美容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补水锁水 为防止酸润的药过于滋腻妨碍消化吸收 加入芳香走串的药分解 这样养阴就不会碍胃——这就是本人创制的生脉熟地枸杞饮的方解
阳性药有助于食欲  有碍于睡眠——所以 补阳药过量的标准为妨碍睡眠
阴性药有助于睡眠  有碍于食欲——所以 补阴药过量的标准为妨碍食欲
所以  一般情况下:
养阴药应该在食欲改善  有食欲的前提下服用  没有食欲 先用补阳药增加食欲
补阳药应该在睡眠改善  易入睡的前提下服用  难以入睡 先用补阴药改善睡眠

睡眠不好 有两个原因 一个阳虚 一个阴虚
阳虚:寒气凝结中焦  脾胃虚寒  通道不同  导致阳气不降而失眠  这是太阴不开阳明不降
阴虚:水能涵藏热能  阴虚缺水 热能不藏  上逆致阳气不降失眠  这是阴虚不敛阳气上逆
鉴别:
阳虚失眠 失眠伴随无食欲
阴虚失眠 失眠伴随食欲强
但原则上  睡眠不佳  补阳的基础上 加入养阴的药  会有更好的效果  或者可以打组合拳:早上服用补阳药  下午服用养阴药
无论什么方法药物补阴  最终必须落实到早睡觉!什么药物都比不上睡觉养阴的效果!
至简辨证规律——
有食欲  阳足  无欲 则补阳先
睡眠好  阴足  不好 则养阴先
食欲不好又睡眠不好  早上补阳 下午晚上养阴的同时 兼服小剂量补阳药帮助阴的转化
阴是钱  食欲是赚钱能力 睡眠是存钱能力
不能赚钱  又不能存钱  就早上帮赚钱【补阳】  下午晚上帮存钱【养阴】
不能赚钱  但还能存钱  专门赚钱就是【单补阳】
有赚钱能力了 又能存钱 就要多加钱【养阴】
有赚钱能力了 不能存钱 就要帮存钱【养阴】
最后总结一句:
最补阳莫过于少欲
最补阴莫过于早睡

万病至简论——理法方论篇

《万病至简论》谈的是原则性问题,下面这篇文章在理法方论上详细阐述。

导致疾病的原理有两方面:1 有形物质基础  2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

有形物质基础有两个方面:1 导致疾病的垃圾 2 清洗垃圾的水【津液血液】

无形功能【气】的运转也是两个:1 升  2 降

一:物质基础

1 导致疾病的垃圾  主要来自于饮食。肉味厚重属阴,多食肉体内垃圾就多。凡有形之病【肿瘤、痘痘、痤疮、痔疮,增生、结石】越吃肉病越重。有时候不是医生不高明处方不好,而是患者吃肉太多。所以,这类病,应该少吃最好不吃肉。疾病好的快慢取决于患者自己。

在病理上,成形的垃圾形态有两种:痰湿,淤血。阳化气的原理,浓度较低的垃圾加热了直接就可以化解掉,但是郁结久了坚硬的痰淤就要用专门化解的药物来清理了。这些药物相当于强力清洁剂,效力越强的腐蚀力就越强【对身体伤害性同时也加大】。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针对淤血,最柔和的是红花、当归、田七、川芎、元胡。红花最轻,效力也是最缓和,但是速度快,用于清理悬浮状态的淤血效果是最好的,比如新伤内出血,立即大量红花嚼服,温黄酒送服,可以迅速止血,延缓稳定病情,活血化瘀同时还能生新。其它的都是块状茎,和它们沉重的质感一样,功效也是缓和的,适用于阴血不足,淤滞较重较粘稠的情况,就像厚重的油污,清洗速度快是没用的。所以化瘀血的药多质重。相对来说,归身补血不攻,只有归尾可以活血,破血都说不上,所以当归化瘀功效最低;田七最沉重,气感柔和沉敛绵长,攻补兼施,适合较长期服用,相对于当归作用于血,田七偏作用于筋骨,所以有个习俗就是在孩子二七二八的时候每个月服用一两次田七,孩子就长得好;川芎气感最强走串最快气势浑厚,可以作为化瘀血基础药,元胡的气感是尖锐的,渗透性最好,适合巷战;化瘀血最厉害的是三菱莪术,也都是块状茎。两者通常搭配使用,他们就像坦克一样,无坚不摧,用于攻坚战,破碉堡,最难化开的由它俩上,但是破坏性也最大,不可久用。

越顽固的淤块【久病之人的体质】,越快不了,只能慢工出细活,药效需要的是粘合附着慢慢渗透。所以,化瘀血痰浊时,我通常会选用酸味药。说实话,对于理论上说的咸能软坚散结,我是体会不大,酸味的软坚散结,我倒是感受最明显。用山楂泡水,再多污垢的茶壶杯子,立即就清清亮亮。最硬的牙齿,吃了酸梅后立马打软。所以,但凡有淤滞,我惯用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陈皮、白芍这几味酸药。效果相当好。特别是在排除宿便这块应验最多最显效。至于化瘀,最好用丸剂,缓慢释放、附着、渗透、分解。

2 清洗垃圾的水   就是体内的津液血液。垃圾相当于污物,血液津液相当于水。水越多,清洗就越容易。水越少,清洗就越难。津液血液不足的人,中医叫“阴虚”。这种人很难治,因为无论你怎么用功,都必须在有足够运输载体的基础上才可以实现。再好的洗衣粉洗衣液,都必须有水才可以发挥功效。阴虚的人垃圾再多症状再难受,有时候没办法优先解决,因为你没有水,先要给你补水,其它治疗才可以跟进。所以,这类人的疾病好的快慢,已经被阴虚的体质限制死了,只能慢慢来,有水了再说。要致富,先修路。要治病,也要先修路——水路。

补津液的药都是富含汁液的,比如党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枸杞、熟地、红枣。补水加上锁水,效果就会更好,锁水的是酸味药,比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严格区分,同样补津液,他们还有各自不同的归属特点,比如补肝补肺还是补肾,但人是一体的,补哪里不是最终都会汇合?区分意义不大。津液不足都可以用这些药搭配。

补血的药,当归首当其冲。通常把熟地也算入补血药。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本来都不补血,他们只是提供补血所需的养料,原料而已,制造血的才是补血,睡觉才是造血补血的根本。最补血的是早睡觉!即使不吃当归,普通饮食不照样制造了生长需要的血液吗?服用当归不早睡觉,照样补不了血;不服当归,早睡觉,血液依然生成。何轻何重,应该是很明确了。所以,再讲究哪味药补血不补血,谁效果更好,意义就不是太大了。

上药三品:“精”“气”“神”——都是人体自己本就具备的功能。让它们正常发挥功能,就是最补的药,最好的药。

二:无形功能的运转——也就是气的运转

人体气的运转有以下规律:热升凉降。左升右降,前升后降。刚好就形成一个圆圈,这种气的运动就叫圆运动。功能不正常就是气升降的功能不正常。左路叫不升,右路叫不降。有没有升太过呢?有,体现为不降。有没有降太过呢?有,体现为升不及。所以,本质的只有“不升”和“不降”两种。气的升降和功能之间如何关联呢?气就是热能,气走到哪里,能量就走到哪里,那里的功能就发动起来。

1   升  升的功能位置上,体现在身体左边、前面的功能正常发挥。性质上,升为阳气发散,热、用阳。有病了,多体现为阳气发散不利、功能不足的症状:左边手脚无力【气不足】、恶寒畏寒【气不足不升】精神萎靡【气不足】、手足冰冷【气不足】、食欲不振【气不足】尿多、记忆力下降【气不足】大便溏泄【阳气不蒸化上升】、皮肤痒【气不透】、胸闷【气不透】等等。

  降  降的功能位置上,体现在身体右边、后面的功能正常发挥。性质上,降为阳气收敛,凉、藏阳。有病了,多体现为阳气收敛不及、功能太过的症状:右边手脚僵硬、前胸乳腺疾病,发热、大汗、便秘、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口苦、咽干、目眩、渴饮等等。

治病就是让不升的升,不降的降,圆圈画好了,病就好了。治病也就很简单了:画个圈而已。用一元堂常用的术语叫做:调升降。

升左路的药略谈:

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附子作用于最深层次,相当于圆运动的最低点,对应于肾,少阴系统,骨头内,深寒,陈寒。久病入里,或者大量输液导致急慢性肾功能问题,骨髓病【白血病、造血功能病】。生附子力道峻猛,用于救急,熟【泡或者叫制】附子用于缓和期的助阳散寒。生附子的钻透力也较熟附子好,所以用于刺痛钻痛的效果比熟附子好;川乌草乌擅长于筋骨关节层面,这些部位的病痛,用川乌草乌效果最好;川乌草乌是特种大队的话,细辛就相当于特种小分队,骨节隙缝的穿透性非常好,穿破陈寒的屏障,打开通道效果非常好。细辛单独力量不够强大,通常都是配合附子川乌草乌来发挥功效。

生姜就是基层部队,但是是最重要的基础部队,所有作战都是在基层部队的基础上发挥功效。基层部队的特性就是量大,无所不至,无处不有。所有温阳药在加上相对最大量的生姜基础上,功效都能发挥到最佳状态。附子无姜不热,就是说附子的热性相当于大将军,气势强大,但是必须有兵力配合调用,才可以显示出来,光头司令是作用不大的。将军驾到,前面还需要有小兵开路,走起来就顺畅了。这就是大量生姜搭配附子使用就不会有剧烈排病反应的缘故。火神理论推广最大问题就是排病反应的剧烈。加入一味生姜就可以很好的解决了,这是澄空先生的智慧。

桂枝作用面在皮下,肌肉之间。麻黄作用面在皮肤。所以,肌肉酸痛多用桂枝【解肌】,皮肤痛用麻黄【解表】。这两味药讲的最多,我就不再多讲了。

柴胡是由内脏一路通到肌表的,上述的药可以理解为走外围,柴胡可以理解为走内路。更准确的说,是打通上下。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枝上行,根下潜。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

川芎主要就是走血液血管内。也应该理解为通行,而不需要定性上或者下。肝主藏血,血管有升有降,走肝的药,大多都可以这样定性。厥阴肝木少阳胆木的特征就是寒热并存,上下通行。

降右路的药略谈:

龙骨、牡蛎、黄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论五味子】、杏仁、川贝、厚朴、枳实、大黄、芒硝。白芍。

龙骨、牡蛎沉重手感冰凉【生用。煅的收敛为主,降性减弱】,决定了性质就是下潜重镇的作用。用于神志上亢不清不明太过的状态。

黄芩石膏都是从上往下降的,但是黄芩类似于干冷,凉而干燥,石膏类似于湿冷,凉而带润。黄芩小量取用即可,一般20克内,石膏需要大量,一般10克到上百克都有。黄芩的作用迅速,但不持久;石膏的作用较慢,但绵长。知母凉降之性次于石膏,润性强于石膏,用于兼燥的病。

百合,合阳明,汁肉肥厚,可以归属于养阴物质基础方,但因为其聚敛下降的作用也很突出,所以,列入降气类。质感清而不腻,收敛而又不会过于滋腻,可以大量使用。五味子收敛之性强,但是本性温,降性不足,所以不宜列入此列。收敛是由外向里收,下降是由上而下。相类似而不同。五味子收敛而不降,就像网一样把木气金气束缚住,所以不宜多用,一般20克内为宜,组合比例中从属为宜。

杏仁有甜杏仁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因其甘偏于润肺的作用,苦杏仁因其苦偏于降逆下泄肺气。杏仁带有油脂,润降止咳,对比其它止咳药如紫菀、百部,功效比较温和。川贝也降逆止咳,但是补益的作用就大于杏仁,降气之性稍逊杏仁。贝母也有类似于杏仁的甘苦之分。浙贝带苦,降逆止咳之效更强,性凉偏寒。川贝甘为主,润肺之效更佳。性凉。

大家发现没有?这些降气之药,多作用于肺。五脏中心肝脾肾皆升,唯有肺独降【严格来说也还有升,宣发的作用就是升,但主要体现为降为主】,对应六经为阳明燥金,阳明病里提纲证就是白虎汤证,君药石膏。所以,如果一个人肺有问题,气的下降就出现很大问题。肺切除的患者,睡眠就非常难办,因为你连降气的工具手段都没有了,用方中你就只能至始至终多加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帮助下降。

在前面讲的补津液的药,其实也是下降的药,但它们是以本身体质沉重之性来降,而不是下降之性。所以,归入补充津液的基础方更合适,而不放入下降方。但是通过组合,入生脉饮,下降的功效还是不错的,轻微的气不降,用生脉饮就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严重的气不降,就必须搭配降气的药了。黄芩和石膏两味药基本就足够了,在量上作调整就是。止咳的根源是降气,只要降气就可以止咳,所以,不一定非要用杏仁川贝。

让肺气宣的,让肺气不降的,就是肝气,左路上升的最主要的气。根于肾水上达于肺金,沟通上下的作用。作用于肝的就有升药也有降药。前面生姜升肝气,这里厚朴、枳实就是降气作用。降就有重着之性,所以,厚朴为厚厚的一层树皮,枳实为沉重的果实切片。厚朴偏作用于心胸口上段,枳实偏于腹腔一段。通常同时搭配使用。

大黄的下泄之力,大名鼎鼎了。芒硝也是下泄的,不过,相对而言,大黄泄无形之气,芒硝泄有形之实。所以,大黄煮久泄力就不足,要泄利,一般后下。芒硝是非常沉重的矿石,遇水即化,所以一般用药汁搅拌冲服。芒硝味咸性寒,借其重坠之性迅速下达肠腑之间,所以,通腑之效一流,五脏之病就所顾不及。肠腑之间有任何淤血痰浊,芒硝都可以快速清除,是其它药所难以比及的。但是,这个时代,肥脂厚腻吃多了,枯燥硬结之病机,还能有几个?慢性病阴虚之体【污浊易于留滞】,穷困之地多用。其咸能软坚之性,我理解为咸令局部大量吸水聚集渗透之故。体会不多。当年的“神医”胡万林就是靠大剂量芒硝通利治病而起名。现在没有多少阳明腑实【便质坚硬的便秘】的病人了,胡万林来到今天也成就不了当年的风云气势。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的组合就是大名鼎鼎的大承气汤。

白芍是和川芎刚好相反相应的一味药。它们都走肝入血,但是川芎走串发散,白芍收敛内聚。川芎的化瘀是辛散之性,白芍的化瘀是酸的软化分解之性。

别论:陈皮。干姜。炙甘草。

陈皮气清芳香【特别是正宗的新化陈皮】,清气上行,头脑精神为之一振。但是服用后放屁多多,就说明下通腑气的作用也很强。所以,我将陈皮定义为调升降之药,不在纯升或者纯降之列。

左升右降的中间,还有一个轴心,那个轴心也在转,只不过位置不变,定在那里转,相当于自转。外圈的升降相当于公转。上与下,左与右,里与外,前与后的气交流都要通过这个轴心来转。轴心自己只是一个传力、通道的作用而已。所以不需要发力,只需要保证通道通畅即可。通畅用门户来形容就叫开,开的力量来自于热,寒凉则合。所以,只需要保证够热就可以。干姜就是起这个作用的。生姜嫩,牛气冲天,老了就圆滑了,锐气收藏起来,不走动了。老姜就是守得最好的。用老姜做成的干姜就更加固守了。它的效力一般维持在脾胃中焦这个圈里。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

干姜就像热汤,炙甘草就像汤面上的油,陈皮就像放在汤中的那一撮葱花。整个搭配就非常美妙了:有热,又能持久,还不油腻。

别论:五味子、山茱萸、砂仁。

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刚好相对称,上收下引。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这三味药就像三个金钟罩,护住了一气在规定范围内周流不息。收太紧就会影响气的运转,所以一般作为辅助药,用量比例较低。

特殊药组:附子+石膏  附子+大黄

寒热不调升降不周的病机,严重时会表现为:上半身如处冰窖,下半身如陷火窑,或者相反。或者表现为左右的区别。这时候就可以加大圆运动的周转力度,用大热大寒之药搭配:附子+石膏。如果是久病,垃圾堆积严重,几天一次大便的,可以改用附子+大黄。加石膏是调气,加大黄是通过泄有形垃圾调无形之气。因为这组药的强力,所以中效即止。寒热调平, 上下左右寒热平均了,排出污秽之便了,就要立即停用这对组药。

每个人对药物的体会都有不同,大方向都一样,但具体细节都有自己的特色。以上的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仅是大家可以借鉴的一个说法而已,仅供参考。

气升不及的病,表现为“寒”和“功能不足”,则用升药;

气降不及的病,表现为“热”和“功能太过”,则用降药。

在判断好疾病的性质之后,再考虑物质基础问题【能量和垃圾】,相应的选择药物,一个处方就出来了。上文所列的药物只是一小部分,不过,就已经足以解决大部分的疾病了。再怎么增加药物,只不过是细节的再精确而已,大同小异,大方向脱不了这个圈圈。

右路就是左路上升的障碍,右路降了,左路上升也通畅了,就像睡一个好觉【右路降】,第二天精神会更好【左路升】。圆运动,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可以想象圆圈为一条绕成环形的水管,左升右降,力量没有区别,升的同时也在降,降的同时也在升。升是动力,降是阻力,没有谁更重要的区别,同等重要。同时用工。所以,有时候不降可以用助升左路的方法,不升可以用助降右路的方法。都是可以的。减阻力和加动力是同样的效果。按一气周流的原理,不管是用以升左路为主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增强动力),还是用以降右路为主的生脉熟地枸杞饮(减轻阻力),本质都一样,都是为了加快一气循环周流的速度。一气周流的原理太妙了,所以对于元气太虚的患者,如果用升左路的方法元气反而经不起消耗,得不尝失,就可以考虑用降右的方法,使其聚集一身元气,降极而升。正治行不通,可以用反治,这就是一气周流的灵活之处。

所以,中医真的可以很简单!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普通患者完全可以自助式的解决自身的问题。稍有一点不舒服,患者自己最先察觉到,这时用药,因为病轻,会很容易就见效!小病自己解决,大病找医生,这是多么好的意境啊!

具体用药时间,根据天道即可:春夏气升,秋冬气降;白天气升,下午晚上气降。白天就是春夏,晚上就是秋冬。

用药法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助阳发散,升发助阳之药白天服用;秋冬助阳收敛,下降敛阳之药晚上服用。养阴的意思,是帮助阳气的收藏。

影响人的因素有:天、地、人。天道指日升日落,非人力可变;地指生活工作居住环境的改变,非药力范围【属于风水范畴】,但是其中的寒热是可以调整的,比如夏天不要用空调或者采取防护措施,冬天不要开太高的暖气,10~15度为宜。以及避风。这些是养生问题。所以,真正影响我们自身变化最大最多的是人自己。主动性最大的也是人。

服药的时机借助“天”的力量,“地”的因素不变,相对“人”就是二比一的优势了。所以,公式化的早扶阳晚养阴,就足以应对绝大部分的疾病。傻瓜式操作。

人体的变化再多再大,最终要回归到天道来——多重的病,你还是得向着白天醒,晚上睡这个规律靠拢。所以,即使不能精细辨证人体的诸多变化而调整用药【有时候晚上得用升发的药,白天得用收敛的药】,也无妨,你就按照天道的规律来就是。

中国文化智慧的巅峰代表《周易》有三个基本规律:简易【简单原则】、不易【不变的规律】、变易【表现形式的多变】。中医亦如是。作为普通患者,仅为了解决自己的轻微小毛病,用简易和不易就已经足够。作为专业的人士,变多了,有时候会迷失,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迷失了,但愿我的文章能够对您有所帮助,重归简易和不易。

逮着简易说简单不足以应对临床需要

逮着变易说变化那么复杂抓不住根本

于是这些人就成为了永远都是正确的周易“大师”——“不易大师”

以下用案例来演绎上文的思想——论牛皮癣

皮肤在人的外围,肺所主,肺居最上,所以,皮肤应于天,牛皮癣,就是天空中垃圾堆积严重,乌云密布。把乌云去除就是牛皮癣的治病之道。那问题就简单了:阳光,热发散;或者寒水雨露下降。阳光是又热又发散的生姜,再加上大将军附子,云层太厚,就要穿透,加上细辛,最擅长于打开皮肤毛孔天幕的就是麻黄。这只是外围的,由里向外向上透发的,是肝的木气,所以要加入柴胡,升发的药,这样就足够了。还要考虑水分足不足,没有水,热气是运行不了的,水就相当于气的舟楫。所以,加入党参、红枣、炙甘草。舟楫需要穿过中间的闸门,开门就加干姜——这个处方其实就是我创立的小柴胡加姜附汤加味了【多加了麻黄、细辛】。所以这个也可以相当于此方的方解。淤滞久了,就要化瘀,皮肤的淤滞相对来说表浅,浓度不大,还是比较容易化开的,然后又是广泛散布的,所以,就应该加红花——早上升发阳气的处方就出来了。

下午养阴,本质就是涵养阳气,把阳气收回来,第二天就有足够的阳气继续发散用功。收阳气的过程,也就是降雨的过程。降雨需要水,需要寒,所以,选用党参、麦冬、五味子——这一组是降雨的最佳拍档。这是给肺补水的,补肝水的是枸杞、乌梅,给肾补水的是熟地,水太多太寒了脾胃就吸收不了,所以加入干姜、陈皮、炙甘草这组最佳组合——这个处方实际就是我创立的生脉熟地枸杞饮了,这个也可以相当于此方的方解。前面说了,化瘀最好缓慢持续的药效,所以,实际,红花用在下午晚上是最合适的。早上也可以用,但是效果就不如晚上好了。我的文章《什么叫相火归位——兼论论人体的工作流程》里面讲到了,身体清理垃圾最好的时间在三焦主时晚上9~11点。

如果上述力量还降不下来,就可以加强下降的力量,加石膏或者黄芩。但是宁用甘寒的石膏,不用苦寒的黄芩。甘则润,不伤阴,苦则燥,伤阴。石膏至少降阳不伤阴。石膏还有辛的性,辛可以透,寒凉有闭塞的作用,有时候会把火气郁闭在里,形成冰包火、水火两重天、水火不能互济的局面。而用石膏就不会有这种情况。这也是为何养阴的药里面要加辛散的干姜或者生姜的意思。

喝小柴胡加姜附汤相当于身体里放一个太阳,如果身体外面也有一个太阳,效果就会更好,这个太阳就是热生姜水
热姜水洗慰法——生姜1斤~2斤,熬水,水开有20分钟即可。洗慰患病局部,全身患病则泡浴。干燥严重,加水:加党参200克。皮肤硬块严重,则用酸软化:加醋80克。或者山楂80克。

原理:热生姜水发散,开皮肤,拨云散雾,引邪外出。推而广之,只要是皮肤病【烫伤的除外】,各种类型的皮肤瘙痒,都是垃圾淤滞在皮肤的病机,都可以用热姜水洗慰。小儿常见的蚊虫叮咬,则用生姜片涂抹即可。有服用上方的,直接用药渣熬水洗慰就好。

阴虚火燥严重之人同样可以使用上方。在方中减少生姜,多加补水之药就是。比如麦冬、天冬、沙参、玉竹。阴虚严重再加一点酸帮助阴的涵养锁水会更好。

注意:在白天【阳气发散】的时候使用为宜。实在难受,随时泡洗,但是在晚上使用会升发阳气导致睡眠不好,甚至彻夜不眠。

朝阳晚雨,牛皮癣要消除,就很快了。

如果延伸开来,还有多少病能跳出这两个处方的范围呢?所以,如果仅仅是把这个两个处方限制在治疗牛皮癣范围,那就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了。

根据气的圆运动原理,我创立一方:小太极-降右方

生姜3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生姜升左路,石膏降右路,生甘草补物质基础养阴,兼调和升降之性不至于太过,使作用缓和持续。3为木数主升发,4为金数主下降,5为土数主调和。此方降右路为主,有生姜便不至于伤正。右路不降积热太甚,可以加重石膏:90克【取金数】或者用量取胜:石膏最高可以加到200克.
加减:哮喘咳嗽加川贝或者杏仁   阴虚物质基础不足加党参  阳虚动力不足加黄芪【不超过石膏量】
适用于:
1  难以接受排病反应的患者;
2  对中医信心不大者 
3 为避免输液带来更大伤害,至少这个方子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取效后改为扶阳补救调养
4  提供一种思路,可以作为固定组合搭配,在降右路力量不足时可以选择这个组合。
5  吃火锅上火,或者熬夜上火,紧急情况【急性哮喘发作或者高烧】深夜不便咨询医生又难以买到药,平时先备用此方,一时应急可用。症状还不缓解,送医院急诊为宜。
5  此方及其廉价

所以,此方是为方便之术,不是最好的方。不要苛求疗效。具体情况,辩证施治为宜。是组方的一个思路而已,不是全部。

一阴一阳谓之道。既有降右方,当有升左方。故再立一方以示规则:

上方命名为:小太极-降右方
下方命名为:小太极-升左方

生姜80g    石膏40g     生甘草50g

只是一位生姜剂量变化,3、8同为木数,但量级不一,整个处方就变了:由右降变为左升。示以规范,希望大家临证多多变化以应万变。左路不升,寒气太重,阴水不虚,物质基础足够的,可以加生姜最高至200克.
此方适应于左路不升之病证。也叫虚寒诸证。以攻邪【寒邪】为主,非补益之方。虚寒可用,纯阳虚不宜。
小太极两方皆为调升降所设,补能量另有所宜。

谢谢大家!不足之处还请见谅!欢迎提出宝贵意见!

有问有答

悠然生的论述很是精妙。这篇饱含了他的临证经验与多年心得,无私的奉献给我辈,实乃大慈悲之举。我辈无功而受,只能心存感激。 
       悠然生此文,很好。但有一处不明,望能抽空赐教开愚。内经言“背为阳,腹为阴“而阳主升,阴主降。所以按一般的推理应为”背(后)升,腹(前)降“。而悠然生先生确说:“人体气的运转有以下规律:,,,,,前升后降,,”。这是为何?出自何处?

庄严:

山茱萸收敛下半部【敛肾,用于尿频多尿】从上往下聚——个人认为,山茱萸在于敛肝,木之体用双补,既补气,又敛气,还补肝体。适用于厥阴病虚寒证、精虚证、阴虚证、气虚证和气阴两虚或是气血两虚证。可大剂或单味使用,但要去核。关于此点,张锡纯论述最详,其用最广。

升左路的药略谈:

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 ——事实上,山茱萸也是升左路的药,但是先降然后才升。升是其间接作用,降才是其直接作用。五味子收敛上半部从上往下收【敛肺,用于虚咳多汗】——五味子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是在厥阴病阴虚证阶段,用了麦冬、百合之后,仍无法控制病情的主药。 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再不行,可考虑用熟地。

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个人认为桂枝应该放在首位。 姜的火力猛,但是不持久。为了让这个力量缓和持久的作用,就需要炙甘草的作用来搭配。干姜是火,炙甘草就是土块,把火的热量藏起来持久保温。生甘草收藏补益之力不如炙甘草。生甘草偏凉,降气清火。——言简意赅,直中要害。姜还有生姜、炮姜、干姜之别。在厥阴病阶段或是精气虚体气者要精益求精,细而又细。砂仁作用于中焦脾胃,把外散的气向脾胃收敛【敛脾胃,用于腹胀】。——砂仁是一味具辛味却具降功能的药物。所以既可开太阴,又可合厥阴。能左能右,能升能降,这是很难得的药。柴胡用药的部位是根部为主,连带手指长的细枝。枝上行,根下潜。所以,柴胡的特性,说升或者说降都不太合适,说调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适的。——柴胡是先开然后才降,开是排废气,降是收一元之气。

俊临天下:

“用山楂泡水,再多污垢的茶壶杯子,立即就清清亮亮。最硬的牙齿,吃了酸梅后立马打软。所以,但凡有淤滞,我惯用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陈皮、白芍这几味酸药。效果相当好。”   —— 妙,通俗不失深刻!

鳞潜羽翔:

“内经言“背为阳,腹为阴“而阳主升,阴主降。所以按一般的推理应为”背(后)升,腹(前)降“。而悠然生先生却说:“人体气的运转有以下规律:,,,,,前升后降,,”。这是为何?出自何处?”

—— 我说说我的看法,阴是主降,阳是主升,这个是本性,但是要是阳光顾着升啊升的,阳就飘没了,阴只会沉啊降啊的,这脚也没法走路了,变铅块了。所以,人体要活动自如,活的滋润,就要让阳能降,阴能升,这样就达到一个阴阳能和谐交融的状态,阴阳和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才能平衡健康。

就像看中国画,下山的老虎是仰头的,这个代表阴要升,山顶的老虎是俯视的造型,代表阳要降;

看龙就更明显了,升龙的图案,龙头是往下的,降龙的图案,龙头都是往上的,这个都说明阴阳必须交流,否则就是阴阳隔离了。

再则,64卦里,阳最强的乾卦和阴最强的坤卦,要是按照它们自身的本性排列,阳要上升阴要下沉,假如按照这个本性直接组卦,乾卦在上,坤卦在下的,那么测到这个卦,就是比较倒霉的“天地否”卦 了。

如果你把乾卦放下面,让阳收敛下降,坤卦放上面,让阴能飘送上去,组合起来就是我很喜欢的卦“地天泰”——我买股票的时候,只要K线显示“泰”卦,我绝对毫不犹豫的买进, 百分百的涨,从来没有失手过!

悠然生:

非常感谢庄严先生的指点!精细化的用药,庄严先生是老师。大家有福了! 关于庄严先生的解答我回复如下,也是给朋友们的回复:

1  山茱萸同入肝肾,我讲了少阴肾的应用,庄严先生补充了厥阴肝的内容。山茱萸“可大剂或单味使用”的体会,我还没有。谢谢庄严先生推荐,我会补看张锡纯的论述。

肝木之气发于肾水,敛肝实际就是减轻了肾水的耗用。反推,耗散肝木之气的,就是耗散肾水之气,不可久用。如附子,生姜等等诸助阳升发之药。是耗还是生,取决于量。少火生气,壮伙食气。所以,大剂量的姜附剂,中效即可,大剂量的姜枣汤,我再一次声明:3剂即可。之后必须随个人感受减量服用。生姜减量,红枣可以不减。小量中等量的姜枣汤是可以长期服用的。所生【化气造血】大于所耗,就是有利可图的生意,可以做。越喝越有精神,就是有利可图;越喝越疲劳就是亏本生意。

“事实上,山茱萸也是升左路的药,但是先降然后才升。升是其间接作用,降才是其直接作用。”——性温则升,味酸则敛。然其酸味更重于温性。可以理解为随温则升,随凉则降。故其升降之性可略,主收束之味为用。

2  “针对痰核,较柔和的是陈皮,接着是半夏,再接着就是胆南星。——再不行,可考虑用熟地”——就是补水之意。再好的洗洁精也需要有水才可以清洗。明明有痰却任用燥湿化痰不解,有时候就是因为水不够,阴虚了。所以,这时候加熟地也可以起化痰之效。这是我的理解,不知道是否庄严先生的本意?

3  “升左路的药略谈:附子,川乌草乌【通常配合使用】,细辛、生姜、桂枝、麻黄、柴胡、川芎。——个人认为桂枝应该放在首位。”——这个排列是以作用层面深浅度不同为准的。是由深到浅的排列。而不是论药效谁最优最重要。 
4  姜还有生姜、炮姜、干姜之别。在厥阴病阶段或是精气虚体气【或有误?】者要精益求精,细而又细——厥阴病精气不足就是物质基础不够,没水,就要慎用火。关于干姜,需要特别提一下。我所用干姜是玻璃姜【见下图】,质硬脆,砸之若玻璃样脆裂,故谓之玻璃姜。其气较普通纤维状干姜浓烈芳香醇厚,力量雄浑而绵长深透。用于去除陈寒痼疾疗效非凡,非普通干姜可比。同样剂量,两种干姜的疗效截然不同,不只是量效,在质效上都是不太同的。用于保健,普通干姜可以胜任。或者小儿娇柔之体,用普通干姜也是合适的。小儿用玻璃姜保健,以丸剂为宜。

悠然子:热能是由先天之精转化而来的,精相当于一盏油灯的灯油,它是有限的,只能越用越少,耗尽则人亡。
精如灯油,气如灯火,神如火势。
扶阳,就是把火开大加热,它是要耗精的;滋阴,就是加水把热藏起来——涵阳。
养阴宜甘寒涵阳,不可用苦寒泄阳。上火是承载热能的水不足。姜枣汤既加热又加水——姜加热,枣加水。

自注:先天元气分阴阳——精与气,后天中气分阴阳——水与汽。先天之气作用于后天之水,才能产生汽。先天之气如火,所以,火+水=汽          后天中气足则先天之精少耗,人乃健康长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