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时宝官 2020-03-18

前言:英美新批评是一门学问,指对文化领域里的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进行批评。而文本细读是其进行批评的一个基本方法。人们在进行日常交流过程中,一般使用多种形式的语言进行,在此过程中,可能因为对一些词语或词句的的意思理解不够准确,在交流过程中会错了意而自己却并不知道,这样就会造成交流中的失误并引起相关的后果。而在阅读各类文字,比如文书、物件说明书等,如果阅读不够仔细而造成理解上的错误,也会因此留下不应有的隐患。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文字,是需要敏感力及细读习惯的,这可以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加以培养。由此可见,精于细读,一方面能够大力增加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起处理工作事务及日常生活的能力。

这里,我们用下面这首著名诗歌,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子,来欣赏读者们较少注意到细读,用以说明古文学作品的细读与精讲。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细读的根本在于立足于文本

西方文论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流派,即所谓的英美新批评。此流派的主要主张有三点一是文本是流派思想的中心,展开对作品内容的描述,并加以评价,此过程中作者内心的意图仅可以用作品作为依据,作者的意图只能通过作品来实现,这样文本是一切的中心;二是注重语义受到语境的高度影响,在理解词汇意义上,语境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词、句、段的涵义由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确定;三是文本内部的组织结构是文本解释的重点内容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西方文论

将背景同文学传统结合起来,并从知人论世入手,这是中国古代诗文评论,以及现代中国文学史教材所强调的内容。这些内容告诉我们,艺术上需要根据文学作品不同的风格、意境、意象等多角度去点评,而不要拘泥于特定的分析方法。另一方面,文学里从经典文献而来的字词古训、名物称号及传疏意涵,这些本来就具备精读的性质。这两个方面是相通互补的。

到目前,有众多的文章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进行过赏析、讲解、分析,这里参考新批评的细读方式来欣赏这一诗歌,并使用文本分析方法来展开。

把这一诗作进行文本分析后,人们知道了此诗是首送别诗作。根据世人一般的理解,送别诗因为要创作出离情的感怀,在情感基调上,应带有或浓或淡的忧伤情色。然而《唐诗鉴赏辞典》中,作者余恕诚对于这一诗作却认为:'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文中的'少年刚肠的离别'相比较,王维在《渭城曲》里所描述出的'情深而体贴的离别',这一诗作里那种带有的'特殊情调'是'两位诗人满怀诗意的离别','李白的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 '。对于上述的观点,历来争议较多,也算是一家之言了。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王维《渭城曲》

唐代李白的诗作,其中只有少数表现出作者的得意情色,比如描写他应召进京之时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在生活中放逐自我是常事,在开元时期他正处于放逐当中,哪能有这么一场愉快分手呢?何况愉快的别离这样一种场景,在在古诗词中是极其少见的。不管当时社会如何发达,别情总是与时代无关,是一种带有天然性质的忧伤。那么这一诗作表现出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基调,需要根据作品本身表现出来的意图来决定。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句诗包涵着同为诗人的孟浩然和李白,二人于黄鹤楼中相聚,其心情自然欢畅无比。然而孟浩然此时就要离开,前往繁华的扬州,此时孟浩然的心情如何无关紧要,但李白并不能一起前往,这种情形下李白的心情能好得了吗?

诗中所提到的'烟花'与水相伴,在水边或者水的中间,产生了烟花的动感。比如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描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此诗中'烟'花与飞瀑就密切关联。此外'灞桥烟柳'亦同水相关,在上述诗作中,李白用'烟花'一词来书写送别好友孟浩然时那江边的美景,所要表达的情感应该是具有离别伤感的。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望庐山瀑布》

诗作紧接着的两句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此中'孤'字,如果只看表层意思,写的是指孟浩然孤独一人离去,然而细读后,能发现这同全诗的情感基调同样密切相关。首先一点,当时的江夏商贸繁盛,船只往来频繁,而在黄鹤楼一带的长江水域中,不会只有一条船孤独运行,而且船上也不一定只有一个人。因此,这里的'孤帆'只是比喻孟浩然只身一人离开,这里不仅指他身之孤单,在心灵上也是孤单的。比如另外诗句'平明送客楚山孤',楚地的山峰有很多,不会只有孤独一座,这里只有人心的孤单感。那么,作者为何会感觉孤独呢?这里指的是没有知音朋友相伴,是另一种心灵的孤单。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送别后的李白

二、从文本开始展开对意涵的深入理解

要想对内容解说到位,仅就诗歌表面的文字内容去论诗,是难以做到的。文本细读,还需要去认真细致地做考论。我们上面说过的,以文本为中心并不是要去把下面的这些内容进行割裂。这些内容是:世界(这里指历史和时代)、作家(指的是作家的生平与创作)、文本及文章的读者。不能割裂上述内容,但需要以文本为出发点考察其余内容。这个过程中应注意,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去把自己的联想加诸于作品当中。

仔细阅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让人们产生了一些疑问:

1、标题里的'广陵'与诗文中的'扬州',其实指的是同一地方。作者这样做是为了诗作押韵,或者有其他的意思?

2、孟浩然同李白之间友情深入的程度,决定'别情'的程度。李白的心中也想支扬州吗?假如他心中想去,那么到底是什么缘故让他不能同往?此外,在此前李白是否去过扬州?这些疑问的答案决定了李白当时的离情有多深。

3、崔颢、李白等著名文人,让'黄鹤楼'名满天下,这些诗作之间是否都关联着同样的情感,这些对把握此诗的感情基调具有辅助说明作用。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送孟浩然之广陵》

关于扬州和广陵,这两个地名其实同指一处,在汉代时称为江都或广陵。它在周朝时的名称是吴州。到隋朝时是改吴州为扬州,扬州因此得名,后来又改称江都郡。到了唐高祖的武德年间,当时把隋朝时的江都郡改称兖州,后来又改名为邗州、扬州。到了唐玄宗时期的天宝元年(即742年),扬州被称名为广陵郡。而到肃宗乾元元年(即758年)时,广陵郡又恢复了原名,被改回扬州。之后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地名还有过其他变化。但是地名虽不断变化,所辖的区域却基本稳定不变,所谓广陵,如今在扬州时,是一个核心的老城区。

从上述内容我们看出,广陵的地域范围始终没变,李白将其用在诗题上,这会让读者更为熟悉。而诗中使用'扬州',这里有出于押韵的因素。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广陵这个叫号比较具备古老的意味,而扬州则具备繁华的气息。如此一来,李白一地用二名,让孟浩然要去的地方还有'胜地'的色彩,对诗意起到强化的作用。在如此良好的季节,故人要去这样好的地方,李白心中焉能不想去?他不去,或都说不能去,定然是有着他的原因的。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旧地广陵

李白和孟浩然二人相交密切程度达到怎样的水平呢?这里删去任何不靠谱的资料,而根据确定性史料要说话。在年纪上,孟浩然大李白十二岁,李白比较确定性给孟浩然的诗有两首,但孟浩然并未曾写过任何诗作送给李白。史料记载的两人见面的地点是此次送别的黄鹤楼。这表明两人此前确有交往,然交往的频率及总次数并不清楚。

李白写的另外一首诗是《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徒此揖清芬。'从此诗中诗文内容看这明确的写作时间是到了孟浩然晚年时期,也就是说是写给年幕的孟老友的。此诗写成后,如何送给孟浩然仍不得而知,未必是亲手送出,有可能是托人送去,或仅是缅怀故人以寄托心意而已,未必真实送达。后人针对他们两人的友情抒发,多出于推测,甚至有想象的因素,并不是真实的证据。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何时创作的呢?学界针对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看法,黄锡珪创作的《李太白年谱》,时间在开元二十五年,郭沫若在《李杜年表》里以为,这时间应当处于开元十六年;詹锳创作的《李白诗文系年》时间在开元十六年前,郁贤皓的《李白与孟浩然交游考》则定稿于开元十六年春。这里时间上多有出入,我们没能发现特别确定的时间证据资料,因此难以确认具体时间。

如果此诗创作时间是在开元十六年前后,那么此前,在开元十四年时,李白是去过扬州的,但当年的秋天他病卧于扬州。然后他通过陈州时同李邕认识,李白大概是在这段时间里认识孟浩然的。

二人才华与心性相分接近。开元十五年后,李白在在安陆这个地方结婚了,他娶的是前宰相的孙女,结婚后他就在此地居住。这年他创作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这书文中他论述了自己的抱负,称:'穷则独善其身……然后浮五湖,戏沧洲。'打这以后,李白年谱对其的了记载,称他时常地同地方官的结交。孟浩然在开元十六年前后,通过各中途径都没能求得一官半职,对于不能到长安当官,写了不少诗句表达心中的失落。从两人的经历上看,他们的才华与心性相分接近,能彼此理解心中忧郁。

如果说两人有所差别,就在于孟浩然年纪比李白大了十二岁。因此,在性情上,孟较李可能更看得开。从他的诗作上,表现出该玩玩,说走则走。对于李白,他虽然也热爱游玩,但他在名门中入赘,心中或多或少有梦想及责任感。出于家庭的责任及事业未成,令其难以任性游玩。这些纠结的情况,让李白难以出现象余恕诚所讲的那种好心情。假果此诗创作于于开元二十五年,那么李白就更没有什么好心情了,因为那时他年纪上都快要快到不惑之年了。

对于崔颢的诗,李白十分惊羡,这是什么原因呢?有怎样的因素触动了他的心弦呢?数年之后,李白模仿此诗又创作了一首新作《登金陵凤凰台》,其中写道:'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诗描写了被逐离长安的悲叹及贬出朝堂的哀怨,而这一段惆怅,在较早前可能已被崔颢触动。

古代文学作品的细读和精讲,看李白诗作如何反映

《登金陵凤凰台》

结语:对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精讲作者李白在此诗内所蕴涵的内容。至于其他方面,比如如何体现对诗作的风格和特色进行体现,以诗作在风格之外还有哪些具体的思想等内容,则留给读者们去思考。对于这一诗作以外的其他古代文学,如果能采用这类细读的方式进行精解,也能从我国古文学宝藏里获益众多

通过上述分析,把西方文论中的细读方法同我国古代文化的训诂考据及知人论世等相结合,对于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并做好学问,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