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东发先生是这样教导我们的

 星河岁月 2020-03-18
小子何幸,甫入北大,即逢本师肖东发先生。十余年来,从夫子游,耳濡目染,受益良多。先生传道,不惟道德文章;弟子受教,方知师道尊严。言传身教,尽彰书生本色;著书论文,明示治学门径。小子心仪前贤,昔曾随记平日受教点滴,名曰《师门受教录》。置于座右,随时翻阅,以励勤学笔耕之志,庶几不负本师传经宏愿。今先生溘然长逝,览此旧文,能不泫然?师恩难忘,感念良多,今略事增删,志我伤悼。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

1.师常言:“国家民族欲兴旺发达,有二要事不可忽焉:一为教育,二为出版。”故对蔡元培、张元济二先生推崇备至。屡为诸生提及“教育救国”“出版救国”之理念。晚年极力倡导全民阅读、经典阅读,以为此事关系未来民族文化命运。尝精心撰成《文化强国与全民阅读》,畅论“阅读强国”之旨,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师在日,屡对小子言:“此吾近年最为满意之作也。”

2.师常言:为学切勿一味趋炎附势,逐热点,做显学。应勇于钻冷门,既可锻炼功底,又可推出有价值之成果。范文澜先生“板凳宁坐十年冷”,可置为座右铭。小子曾以《中国古代私家藏书活动文化特质初探》一文参与“挑战杯”竞赛,得师首肯,以为学古难得,尤须真功夫,故悉心指导,终获佳绩。

3.师论学,最重学术道德与规范,曾与李武学兄同著《学位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屡诫诸生,撰文著述,先须广阅文献,竭泽而渔,提笔成文,先言已有,后道己见。最好首用、多用第一手材料。征引他人材料,无论长短,务必注明出处,万毋掠人之美。此为学人立身之大本。学问大小,因人而异,辛苦钻研,终有所成。而学术失范失德,则终身难赎也。

4.师有座右铭曰:“大着肚皮容事,立定脚跟做人。”平日接人待物,不论出身地位、门户学派,无不蔼然可亲,一视同仁,一派仁厚气象。本院90后新生,均以“肖爷爷”尊称。外院学生,常随师出入课堂,参与师门活动,其乐融融,如同一家。师甲子寿辰日,小子贺诗中有云:“春风化雨仁者寿,朗月入怀吾师贤。”盖因此而发也。

5.师设帐讲学北京大学,凡四十余年。精熟此间历史掌故,著述甚多,主编《北大人文与风物丛书》,影响颇广。每年新学期甫始,即为三千新生讲授北大历史与精神传统,有“北大新生第一课”之称。每逢嘉宾挚友来校,辄邀其漫步游览,触目之景,皆能娓娓道其来历,常惹其他游人紧随其后,不忍离去。师平日对诸生讲授北大风物,尤重阐述“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学风,以为此八字乃北大精神风骨之精髓。常云:“北大者,真圣地也。授教于此,真乃人生一幸也。”职是之故,人多以“爱校主义者”视之。

6.师言,北大至为宝贵者,大师也,其道德文章可为万世法,后生晚学当倾心向学。师曾数往燕南园,拜访侯仁之、芮沐、汤一介诸先生,并广辑文献,撰燕南园系列文章,刊于校报。曾嘱挚友陈光中先生撰《侯仁之》一书,以表彰侯先生之言行。陈书成后,屡道师倡议之功。后师又与陈合撰出版《北大燕南园的大师们》,大力表彰诸先贤道德文章之美。

7.师论学古今并重,力求知古而不迂,求新而不俗,以达贯通广博之境。故其于图书出版史外,尤精年鉴之学。尝言:出版史者,古之又古者也;年鉴学者,新之又新者也。小子于出版史之外,于大众文化、畅销书多有探研,实受师之启发也。

8.师论学贵有创见,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信而好古”;“述而不作”曰:生当今日,为学固当学、思并重,尤须有述有作,如此方有新意。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述则喑,述而不作则滞。”

9.某日,同门数人往外地游玩。午饭点餐,有师弟点“水煮鱼”诸菜。师以其多常见菜,在在皆是,建议换之以本地风味菜。并诲教曰:“吃饭、生活、治学,皆应有旅游者之心态,如此观万事万物,便觉满眼新意。土著人则不然,整日面对绝好风光,只觉不过如此。这般人生,岂有乐趣可言?故做人做学问,都应做旅行者,万勿做土著人。”

10.师善丹青,尤喜泼墨大写意之作,因其寥寥数笔,即可见精神也。尝言:每至关中,观汉唐陵阙之浑朴,即可深味汉唐气魄之博大撼人矣。后世虽事雕琢,而气象已远不如也。做学问亦当如此,先广博,拓视野,求气象;后细微,细雕琢,求精深。

11.师常言,论史当于大处着眼,梳理脉络,总结规律,以求纵横有序,如此方能纲张目举。故平日特重列表法。每论一事,必详其前因后果,而不拘于就事论事。常譬喻曰:论事如观螃蟹然,左爪如因,右爪如果,躯壳如事,三者不可须臾相离也。为诸生讲授出版史,每以东汉“熹平石经”之例反复论证,令听讲者久久难忘。

12.师为诸生讲论分析问题之法,强调深入精到,反对泛泛而论,常以“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明之。诸生论文选题,每以“具体而微”四字绳之。

13.师指导诸生撰论文,屡道:撰文须从问题入手,万勿从概念入手。论文与教材不同,其核心价值不在“叙述”,而在“议论”。勿讲人尽皆知之常识,应多发前人之所未发。有创见、能解决问题之文章,方有撰写、存在之价值。

14.师教诸生著述之法:围绕一问题,心无旁骛,稳扎稳打,深入探研,久久自有成绩,一言以蔽之:“文章成系列,著作集大成。”常举《中国编辑出版史》《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撰写之例以证之。

15.师尝训导小子曰:“读书为文当前挂后靠,左顾右盼,打成一片。”小子深然之。恪守至今,受益无穷。前挂后靠者,古今贯通也;左顾右盼者,中西印证也;打成一片者,融会贯通也。此乃大境界之学也,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16.师治中国出版史,推重比较法,屡为诸生道王充《论衡》之言:“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平日论学,尤重中西比较,常举《四库全书》、法国《大百科全书》之例以明之。云:书籍虽小,然亦可观世道之变迁、文化之不同。

17.师授课,极重教学相长,有“三分课堂”之论:三分之一自己讲,三分之一请人讲,三分之一由诸生讲,颇收开门办学、教学相长之效。

18.小子十余年间,数次听师讲授“中国图书出版史”“信息检索利用”“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诸课。每次均有新资料、新见解,新讲法。每听一次,便觉又进一层。师已年过花甲,其精进不止、日新其学之态度,令诸生叹服不已。又师生活却极简朴,吃饭穿衣,甚不讲究,粗茶淡饭,安步当车。冬日授课,骑乘老旧自行车,往返家、校之间,风雪交加之际,精神愈加抖擞。小子敬赞曰:“无意名利二字,饭越吃越淡;倾心讲坛三尺,课常讲常新。”

19.师言,评价人物、分析历史当有辨证之眼光,一分为二,最为得当。学问与政治、人品多有区别。吾辈当恪守“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之训,尽取其长,不可因人废言。常举罗振玉、叶德辉、王国维诸例以明之。又尝言,清代乾隆帝主持修《四库全书》,誉之者称其事其人为“修书盛典”“文化功臣”,毁之者谓其人其事为“图书浩劫”“毁书之王”,实则利弊兼有,不可一概而论,师综合诸家之论,称乾隆帝为《四库全书》之“功魁祸首”。又尝言:短命之王朝亦不可一笔抹杀,往往成为此后王朝之反面教科书,其资政之价值,不可小觑。

20.师授课,喜作譬喻,故多妙论。论中外读书习惯之不同曰:西文书籍素为横排,读者目光左右往返,频频摇头,若言“No”;中国古书则系竖排,读者目光上下移动,惟知点头,似称“Yes”。故西人善疑而学问日进,国人信古而思想渐锢。即此一例,即可见中西文化之不同。

21.师言,无论发言撰文,凡立一论,最须平实、谦慎,勿为极端之论,尤戒自我夸大之言。故每将诸生自我评语中之“极为优秀”更为“比较优秀”,“优秀代表”更为“优秀代表之一”。诸生偶尔试讲课程,师静坐于众人之中,安心听讲,倘闻自我标榜之言,课后便正言相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