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苗医之切脉研究

 369蓝田书院 2020-03-18
         中医脉诊又称切脉,主流是寸口诊脉,也有三部九侯遍诊法。苗医也称之为号脉、摸脉,是指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动脉进行切按,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解健康和病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1 脉诊原理 
  中医脉象以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苗医脉象以四大筋脉、三肚理论为基础,各具特色。中医认为人体的血脉贯通全身,内连脏腑,外达肌表,运行气血,周流不休,所以,脉象能够反映全身的脏腑功能、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而脉象与心脏的搏动强弱、心气的盛衰、脉管的通利与否和气血的盈亏及各脏腑的协调作用直接有关。 
  苗医认为脉发之心,行于内脏,分布四肢,不断向四肢、各脏器、大脑、全身各组织输送血液、精微物质和水分,是人体养分的“补给线”,因此,脉能够反映全身及局部的情况。而“筋为气道,脉为血路”,脉中之血必须以筋之气的推动,才能够正常的运行。中医与苗医脉诊基础理论不同,但都认为脉的运行与气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2 脉诊部位 
  中医脉诊部位历史上有多种,《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有三部九候诊法;《灵枢·终始》中提出人迎、寸口相参合的诊法;《素问·五脏别论》中有独取寸口诊察全身的状况的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跗阳或太溪的诊法;最终,独取寸口的诊法经《难经》、《脉经》等论著的阐发,其理论及方法得以确立,寸口诊法中28种脉象:浮、沉、迟、数、洪、细、长、短、实、虚、滑、涩、 紧、缓、牢、弱、伏、芤、濡、革、散、微、结、代、促、疾、动、 弦脉,沿用至今。 
  苗医脉诊经过不断的开发挖掘整理出常用的脉诊部位:有头部脉、颈部脉、上肢脉、胸部脉和下肢脉。其中上肢脉包括肘脉、腕后关脉、禄脉及五指脉。禄脉又包含大脉、小脉、快脉、慢脉、转索脉、张弓脉、豆脉、落花脉、微脉、细脉、喜脉等。 
  中医与苗医的脉诊部位有较大差异,中医脉诊部位为三部九侯、人迎寸口、寸口诊法,最常用的为寸口诊法。相比中医,苗医的脉诊部位较多,经整理的就有20多处,但并不是每病各脉都取,而是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取脉。苗医禄脉在很多方面和中医常用的寸口诊法非常相似,禄脉之上、中、下与中医寸口脉之寸、关、尺部位相对应,并且都是候全身的整体情况。而其他诊法中,中、苗医基本上都遵循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的原则,如中医的三部九候诊法,上为头部、中为手部、下为足部,即上部候头面、中部候心肺,下部候脾胃肝肾;苗医上头颈部候头颈部病变,中候胸部病变,下候下肢部病变。 

  3 脉象要素 
  中医常从脉位、脉数、脉形、脉势四个方面分析归纳脉象,它与脉搏的频率、节律,显现的部位、长度、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等因素有关。苗医与中医非常类似,亦通过脉的节律、速率、强弱、形象变化来诊断疾病。 

  4 脉诊内涵 
  脉诊之所以重要,是由于脉象能够传递机体各部分的生理信息,是窥视体内功能变化的窗口,可为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中医认为脉诊的临床意义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①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为里证;促、结、代多见于心血、心阴不足、心气亏虚或心阳不振。
②辨别病证的性质。如数脉、滑脉、洪脉、长脉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迟脉、紧脉等多见于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③分辨邪正的盛衰。如脉见虚、细、弱、微、革等无力脉象,多为气血不足;若脉见实、洪、滑、弦等有力脉象,多为邪气亢盛。
④推断病势的进退。如热病脉象多滑数,若汗出热退而脉转缓和为病退;若大汗后热退身凉而脉反急促、烦躁则为病进。 
  相比较而言,中医脉诊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亦有舍证从脉之说,但苗医脉诊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苗医脉诊的临床意义丰富,目前无统一的概述,众医家各抒己见,如熊传榘等[2]将脉以“大小”为纲,以心、肝、肾、肺、脾、命六部为目,认为心脉洪大主实热,心脉微细主虚寒;肝脉洪大为肝阳过亢,肝脉微细为肝血不足、偏虚偏寒;肾脉洪大有力为膀胱实热,无力为肾虚,肾脉微细为下元虚寒等。杜江认为太阳脉快而紧张有力多为外感风毒、热毒所致的中暑、感冒;肘脉节律紊乱多为消化道疾病,消失多为病情危重;腕后外关脉慢而弱多为冷病,中关急、快多为热症,内关急、快多为热重;禄脉之大脉为热病,小脉为冷病,快脉多为急性热病或外感,慢脉为冷病、风湿病深入,转索脉主疼痛、风寒之病,豆脉主冷热疼痛等。 
  笔者通过对各位苗医医家关于苗医脉诊的描述及临床意义发现,苗医脉诊大部分是通过借鉴、吸收中医脉学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有许多类似之处,这可能与中、苗医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苗医脉诊是苗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祖国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苗医脉诊长期流传于民间,苗族人民没有自己的语言,都是口口相传,难以系统地整理、总结,导致理论还不够完善。尽管如此,苗医在临床实践中还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不仅补充完善了我国的民族医学,还为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因此,对苗医脉诊要做好发掘、整理、提高工作,以促进祖国民族医学的传承与发展。 

苗医脉诊概述

苗医的脉诊方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其诊脉部位较多,各脉位所主的疾病不同,方法也各异。苗医将脉象称之为大脉(马之意),比喻脉搏象马奔腾一样有节律,切脉也称为摸脉或号脉。一般可根据其节律、速率、强弱、形象变化等来诊断疾病。苗医认为诊脉的时间以清晨为佳(地支脉除外),平时诊脉也要选择清净的环境,并至少要让患者体息10分钟以上,以保证脉象能反映病情的真实情况。号脉时医者凝神定志,以手指按在患者体表有脉搏动的重要部位。所取脉位有头部脉、肘部脉、腕部脉、指部脉、胸部脉、足脉等处。现将各脉位及所主病症分述如下。
2 头部脉(大脉杯)

2.1 太阳脉:
太阳脉在太阳穴部位,此脉一般用眼便可观察,号脉若此脉快,紧张而有力则多为外感风、热之毒所致的中暑、感冒等病。
2.2 耳周群脉
有双耳门前脉、耳后高骨下脉、双颌下脉三处。此三处脉的所主病症基本相同,快而有力为热病,可有头痛发热等症状。慢而无力为冷病,多为各种慢性病。

3 颈部脉
颈部脉在颈动脉处,用目视和手摸均可,如目视便可看出,多见千蛤蟆症。如兼见喉部向外鼓起、吞咽口水困难等症状同时出现则属于天钓、内钩等外感风邪为病。

4 上肢脉(大脉兜)
上肢脉又称为“上马脉”其脉位包括肘脉、腕后关脉、禄脉、五指脉四个部位,上肢脉也有主上半身病症之说。
4.1肘脉:
肘脉位于肘部外侧。此脉节律纹乱多主消脂道疾病,消失主病情危重预后不良。
4.2腕后关脉:
腕后关脉分外关、中关、内关。
4.2.1外关:
部位在掌后腕横纹的外侧端,此脉急快主热病,可有高烧、头痛、周身痛、四肢无力等症状。此脉慢而弱为冷病。
4.2.2中关:
部位在掌后腕横纹线的中间,此脉急快主热病,有火重、肚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
4.2.3内关:
部位在掌后腕横纹线的内侧,此脉急快为热重,有烦躁不安,甚至抽搐等症状。此脉慢而弱为冷病。

4.3禄脉:
又称总脉,是诊断疾病的主脉,根据不同的情况在摸禄脉的基础上与其它部位之脉合参。如妇科的“月家病”在取禄脉的同时要注意七点零二脉;危重病人既要取禄脉,又要取下肢脉的内膝眼下脉,如内膝眼下脉消失、禄脉微弱,病人在九日内医治得当尚有生机,否则预后不良;内膝脉消失而禄脉正常,主病虽重但预后良好。禄脉位于腕部挠骨内侧缘,从远心端依次为上、中、下三部相当于中医的腕部寸、关、尺脉位。苗医一般将脉象分为大脉、小脉、快脉、慢脉、转索脉、张弓脉、豆脉、落花脉、不节脉、喜脉等。
4.3.1大脉:
脉搏洪大有力,主热病。来强去弱为热盛而体虚;来去均强为实热。在上为头隶洪热,在中为胸隶热甚,气胀满,在下部主腹录或下肢疾病;脉大而缓按之无力多为暑热所伤或因惊骇汗出之病;脉大而浅,按之绵软而中空为内外受火或失血。
4.3.2小脉:
脉来细小,主冷病。细直而软形如细细线,多为优、思、愁、恼所致这或失魂、落魄、劳病等。
4.3.3快脉:
正常成人的脉搏为一次呼吸中,脉搏跳动在4--5次之间,超出5次者为快脉,主内外发热,心、肺架有火,多风于外感和急性热病。
4.3.4慢脉:
脉搏跳动少于4次者为慢脉,主体内冷盛、风湿病深入或久病内体虚损能量不足。
4.3.5转索脉:
来去皆有力,左右转动如转索并弹人手,主疼痛,风寒之病。
4.3.6张弓脉:
脉来长紧如弓,主受惊吓,优思恼怒,失魂落魄,摔跤等症。
4.3.7豆脉:
脉似黄豆,滚动如珠,来去皆短。主冷热疼痛,受惊被骇,急性腹泻,抽筋,男人死精,女人崩漏或育经诸病。
4.3.8落花脉:
脉大而散乱,浅有深无,有来无收,次数不齐,有如落花之状。主因惊骇所致,绵延日久,各脉位主病沉的相就架组,往往病情较深。也见于一些危重的临终病人。
4.3. 9不节脉:
脉搏有规律性地跳数次停搏一次为不节脉,跳三次停搏一次称为三点零脉,跳四次停搏一次称为四点零脉,以此类推为五点零脉,六点零脉,七点零脉。妇女月家病跳七次停搏一次而虎口脉不停为七点零二脉。各种不节脉的患者病均不轻,一般快而有力为热病,慢而弱为冷病。
4.3.10微脉:
指禄脉极为细弱而难以摸到,主危症。
4.3.11喜脉:
喜脉即妊娠脉象。根据喜脉的搏动情况可以推测妊娠与否及胎儿的性别。停经后双手禄脉园滑应指多有妊娠,左手上部脉更为园滑有力多为男孩。右手上部脉比左手上部脉更为园滑有力多为女孩。左手中部脉比右手下部脉搏动有力,妊娠多成功。右手下部脉比左手中部脉搏动有力,虽妊娠但易流产。

4.4五指脉(碧达脉)
五指脉是医生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腹捏按病人各手指第一、二节两则的脉搏以诊断病情的一种方法,其快血有力为热病,慢而弱为冷病。五指脉的变化和主病分述如下。
4.4.1拇指脉:
此脉快而有力,主头痛、头昏,为惊骇所致。
4.4.2食指脉:
此脉快而有力.主冷、热间发、恶心呕吐等,为外感所致
4.4.3中指脉:
此脉快而乱,主心痛、胃痛等。
4.4.4无名指脉:
此脉急而乱,病情早轻晚重。
4.4.5小指脉:
此脉急强,病情日轻夜重,主下身疾病,如带症、月家病、明囊、附睾等疾病。

5 胸部脉(大脉拦)
胸部脉在左乳房附近,从上到下分为天脉、地脉、命脉三部。天脉在左乳房上方,地脉在左乳房右方,命脉在左乳房下方,此三部脉太弱,主多种“翻”类疾病,过强多主心架疾患。

6 下肢脉(大脉闹)
下肢脉又名下马脉,分内躁脉、外躁脉和足背脉三处脉位。
6.1内踝脉:
在内踝上三寸和内膝下三寸处均可同时摸到。此脉极弱或停搏多有二肢疾病或危重病。
6.2外踝脉:
在外躁踝上三寸和外膝下三寸处均可同时摸到正常此脉较弱,若此脉洪大主下肢疾病,如各种丹毒、疗、癜、痰等等。
6.3足背脉:
位于足部第一、二趾间后一横指处。此脉尤异常变化为轻病,此脉消失为重病,预后不良。

苗族医的脉学各地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来说,苗医脉诊的部位十分丰富,有20多处,但并非每病遍脉均取,而是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取脉,数脉合参,以了解体内疾病及其变化在脉象上的表现。当然从脉诊中可以看出,中医苗医脉诊渗透融和的程度。各个脉位的诊法和主病是他千百年来诊病的经验总结,确有遭得借鉴之处和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
除上述脉位以外还有许多特殊方法和部位,各地苗医承传不同,所取的脉位和方法有较大的差别,如根据时辰的十二地支脉、心脉、期脉、五位脉以及指顶号脉法等等,但因使用不太广泛故未作介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