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温热论》奠定温病学基础,卫气营血辨证方法指导现代临床。 《温热论》为清代名医叶天士所著, 在中医学术理论尤其是温病学术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对温病的病因、诊断、治疗等有独特而深刻的认识, 奠定了后世诊疗温病的基础。 虽然说叶天士是温病学派,反复强调温病跟伤寒不是一种病,但实际上叶天士依然是最了解张仲景伤寒论,也是理解最深刻的中医学者,为什么?实际上叶天士的《温热论》短短几千言里,多次的强调了体质的概念。例如面色苍、面色白,因为体质不同,易得温热病,还是易得湿热病,得了温热病,得了湿热病之后进一步的预后转归怎么样,甚至后期调养的措施也不一样。有些“灰中有火”,紧接着死灰复燃了,有的阳气衰微了,就不能误用寒凉,都是强调病的临床表现有体质基础,病的发展方向也有体质基础,最后选方用药甚至调护措施都有体质基础。 《温热论》,又叫做叶香岩外感温热篇,实际上不仅仅论述了温热性质的病,也包括了湿热性质的病。其中的论述讲的也很细,很深刻,不论从临床表现、体质基础,还是转归等方面,众多研究伤寒的注家中,罕有理解到张仲景外感病、体质基础等多层次的意思,实际上叶天士和薛生白理解到了。而对于辨斑疹白㾦,更是温病学的独到之处,伤寒论上就没有论述这个问题。 《温热论》里还有很多争议的地方,比如在卫汗之可也,赵绍琴先生和李士懋先生理解得并不相同,又比如透热转气法用何方药等等。实际上叶天士和学生泛舟江上,口谈授业,虽然他已有成体系的理论,但是毕竟是记录口之所述,不可能如状元写文章,仔细推敲。有时甚至某些句子和前后语意不是很有逻辑性,也是可以理解的。重点还是在于它有临床使用价值。例如杏、朴、苓,上、中、下三焦,夹风用薄荷、牛蒡子,夹湿的用芦根、滑石,这就非常有道理。比如天花粉这个药,是治疗口渴最有效最常用的药物。又比如滑石的退热功效,古人非常喜欢在许多种热病中用滑石来退烧,《金匮要略》中的百合病辨发热的,便用了滑石,后世的三仁汤,桂苓甘露饮里面有滑石,六一散,鸡苏散,蒿芩清胆汤,三石汤里面都有滑石,也包括猪苓汤,这就说明滑石都是用于治疗发热的,所以滑石并非如我们想象中,古人用之来利尿通淋,就是治疗尿频、尿急、尿疼。古人记载滑石并不仅有清利的作用,它也能宣通九窍。滑石除了有宣通九窍、退烧的作用以外,尤其适合于夹湿的,如蒿芩清胆汤,六一散都是治疗暑热天的发烧,三仁汤更是治疗典型的湿温病。简单说一个芦根、滑石之流,实际上就体现了老先生对湿热类温病特别精准的用药方法。 三仁汤在治疗泌尿系感染,急性泌尿系感染,肾盂肾炎等疾病的发热很常用。一般表现为寒战、高热、口苦咽干、恶心、尿频尿急尿疼等,而有些泌尿系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并没有典型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主要就是寒战高热、口苦咽干、腰疼等症状,因此吕仁和国医大师特意有一个“肾热病”的病名,指出并不只是肺部感染或传染病是温病的范畴。 赵绍琴赵老认为“在卫汗之可也”并不是指发汗的方法,而是指治疗后有汗出病退的表现。实际上此处的“汗之”虽然不是伤寒中的麻桂剂的汗法,但是应当也是有宣散透发的药物在其中,辛凉解表或少量的辛温药物运用,最终目的仍是发汗,以达到退热的目的。周仲英、张学文国医大师善用大黄,主张温病早用大黄,以达到截断扭转之功,也是很有学习价值的经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