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科大“少年班”:是赢在起跑线的天才,还揠苗助长的“神童”?

 图说历史 2020-03-18

只要提起“神童”,大多会跟“天赋异禀”、“聪明”联系在一起,谁家孩子若是个神童,可是件了不起的事,做父母的做梦都要笑开花。那么,如果一堆“神童”聚在一起,由国家专门培养,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呢?


天选之子:宁铂

1977年10月,一封特殊的推荐信直达北京,送到了副总理方毅的手中。寄信人是一位叫倪霖的普通教师,在这封足足10页的信中,他毫不吝啬赞美之词,告诉副总理:“江西出了个人才,如果不加重视,是国家的一大笔损失啊!”

据倪霖所说,这个叫宁铂的孩子没上过学,天赋却异常惊人:2岁能背30余首诗词,4岁能识400多字;平日里没事干,就翻看大人的书,读读中医典籍,他就懂得开药方;背背唐诗宋词,他就会吟诗作对;看看围棋棋谱,他就可以跟大人对弈……(下图:宁铂)


宁铂的父亲知道儿子聪明,却也没往“天才”这处想,直到孩子到了9岁,他才感觉有点聪明过了头。恰好,倪霖跟着孩子父亲关系不错,便替他写了封推荐信。

同年11月3日,这封信被转送至中国科技大学,方毅副总理在上面作了批示:“如属实,应破格收入大学学习”。一位普通教师的推荐信,为何会受到副总理这般重视?原因很简单,因为倪霖的想法与领导人想到一块去了。


科大“少年班”

1974年5月,李政道回国访问。他看到高考被全面废除,教育事业一片凋零,人才培养几近停滞,心中萌出了一个想法:“挑选一批有天赋的少年,直接送进大学学习,为国家尽快培养出少而精的尖子人才。”他这个想法得到了主席的肯定,却因为当时的种种原因,被一直搁置了下来。


“WG”结束后,如何快速恢复满目疮痍的教育事业,尽可能短的时间为国家培养人才,成为领导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恰在此时,倪霖的推荐信送了过来,李政道当初的设想才开始转化为现实。

为了慎重起见,方毅副总理决定与宁铂对弈两局,探一下这个“神童”的底。要知道,方毅不仅是副总理,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对围棋颇有心得。可谁也没想到,宁铂竟然连胜2局,方毅输得心服口服。

一时间,宁铂成为名震全国的少年,甚至被冠以“第一神童”的称号。“天才少年”的筛选机制,也借着宁铂这股东风开始启动。


1978年3月8日,这一天并不是开学日,但是在中科大的礼堂里,却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入学仪式。21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自全国各地,他们有着共同的称号:“神童”,宁铂也是其中之一。他们在这一天,正式踏进了大学的校门。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上大学是所有人的梦想,可这个梦过于奢侈,大部分人都无法实现。而这些天才少年,无疑成为其他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他们这个天才养成班,后来有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中科大少年班。


科学的春天?

一夜之间,“少年班”成为全国民众茶余饭后最关注的话题,宁铂更是舆论的焦点,尤其是他与总理对弈的照片,成为无数家长训斥孩子的教材:“看看人家宁铂,再看看你个不争气的熊样”。当然,也有不少孩子备受激励,考进了中科大少年班。

比如,13岁的张亚勤(微软副总裁),在报纸上看到宁铂得到事迹,激动得好几天没睡好觉,经过6个月的努力,他如愿考进少年班。(下图:正在讨论问题的学生)


同年3月18日,少年班开学的10天后,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召开,这是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盛会。邓副总理在开幕式上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科大少年班作为“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不可避免地成为全国民众眼中的标杆。

“我们民族历史上最灿烂的科学的春天到来了……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在大会闭幕式上,郭沫若如是说。诚然,春天能够给人带来希望,可若是来得太早,也会让人出现不适,甚至感冒。


1984年,邓小平接见诺奖得主丁肇中,话题之间,就聊到了科大“少年班”。邓小平做了简单的介绍:“前三届少年班的学生,70%读了研究生,还有16岁就获得博士学位的”。这样一份成绩单,让丁肇中由衷地赞叹。但是,在“整体可喜”的局面下,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般而言,教育要经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会了处理人际关系,学了会了怎样面对挫折。但是,“少年班”似乎违背了这个一般规律,在输送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他们承受着沉重的压力和过高的期望,难以坦然地面对失败,可一旦过了年龄,这一课就永远补不上了。(下图:“天才”谢彦波)


以最出名的宁铂为例,他连续报考了3次研究生考试,每次都是临阵退缩。按他自己的说法,是想证明“不考研也能成功”,可是他的老师却认为:“宁铂只是过分地惧怕失败。”成家立业之后,宁铂的感情生活也是相当不和谐,甚至为此离家出走。2003年,昔日的“中国第一神童”,在南昌出家当了和尚,尽管如今已经还俗,但研究的却是佛学,跟他在中科大的物理系背道而驰。


当然,宁铂并不是个例。比如,谢彦波与导师反目,博士学位没拿到就被召回国,干政甚至连工作都没找到,精神也出了问题,就连张亚勤这般佼佼者,也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中国式家长”总是迫切的希望子女成龙成凤,每个中国孩子的心头,都萦绕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魔咒。很少有父母真正认真思考过,对孩子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纵使宁铂这样的天才,也会被“神童”的冠冕压得喘不过气,赢得一时的羡慕与赞誉,却失去了一生的幸福与温暖,这难道是父母所期望看到的吗?“伤仲永”的例子,已经太多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