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峰文史】论中国古代北方文化

 捉光凑影 2020-03-18
小编语:
为让巴林草原文化走的更远,我们将陆续刊发一些具有学术性的有关巴林、赤峰文史方面的原创文章,今天我们就向大家推荐王承礼、李亚泉两位先生合著的“论中国古代北方文化”一文,供大家欣赏。

论中国古代北方文化

王承礼  李亚泉

中国古代北方文化,是一个博大而精深的课题,我们缺少研究,试验着说说认识,请专家和朋友们指教。
中国古代北方文化,一般的是指北中国的古代文化,是以地理位置来区分的。我们现在谈的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则是文化上的概念,是以文化来区分的。我们的理解是指中国从远古到阶级社会乃至封建社会的北方文化。它的地域是广泛的,从东北的黑龙江到新疆的天山,大体在长城以北。时间是漫长的,从5000——6000年前到17——18世纪。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北方逐步形成为历史民族文化区。这一历史民族文化区,还可以分为三个子区,一是东北地区,二是北方草原地区,三是西北草原地区。这三个子区既有文化上的相通相近处,又各具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


从考古学观察,中国的北方地区是中国文明、文化的源头之一,这一地区是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区、和一部分农耕文化区。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到长白山地区,新开流文化(上层年代为公元前4100年左右)、小南山遗址、莺歌岭遗址都以渔猎文化为主,新乐、左家山遗址(一期距今6755±115)原始农业有相当的发展,昂昂溪文化,为渔猎畜牧古重要比重,农业有一定的发展。距今不晚于4000年前的亚布力遗址,农业也达到一定水平,出土联壁玉珮与阜新胡头沟红山文化地出土的完全相同,左家山遗址出土石猪,与红山文化的猪龙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说明北方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既各有特点又互有联系。内蒙的兴隆洼文化,年代为公元前5290±95,遗址有围沟环绕;赵宝沟文化,距今约6200年,都是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与裴李岗、磁山、老官台、大地湾等文化处于相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年代大致相当。正因如此,才有红山文化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标志。红山文化形成于燕山以北、大凌河、老哈河上游宜农宜牧的交错地带,是文化交汇的产物。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坛、庙、冢、玉器、铜器,证明红山人已踏进文明的门槛,形成了国家的雏形,这的确是中华文明在北方大地闪露出的曙光。有些玉器如勾云形玉珮、玉鸟、玉蚕、玉鱼等与商代玉器相似,为商朝起源于北方增加了例证。把考古学和文化学结合起来考察,有人提出牛河梁遗址体现了萨满教的文化性质,如萨满女神偶像,眼晴多为珠球,必须有突出感,也以三角记号为标志,这些都在女神头像和无头孕妇裸体小像得到印证。东山嘴祭坛前,有碎石块排列成的飞鸟形象,玉石器中也有玉鸟、石鸟,说明鸟在祭祀中的突出地位。在满——通古斯各族,鸟是栖息于宇宙树之上主宰天地的灵者,它可以在太阳河中作创世女神的卫士,也可以口喷闪电,翅拍惊雷,至今各族普遍把祀鸟和祀天结为一体,在北方草原(蒙古)和西北草原(新疆)普遍分布着以细石器为代表的各类遗存,由于这一带是干旱和寒冷的草原和沙漠,不具备发展农业的条件,成为狩猎和游牧文化区。这一带的文化面貌,直到今天,还不够清楚,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和探索。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则是中国古代北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中国古代的北方社会,从社会经济形态观察,一类是渔猎和畜牧相结合,进而发展为渔猎、畜牧和农耕相结合的经济形态。这就是新开流、莺歌岭等所代表的考古学文化。从民族上考察,则是历史上肃慎、挹娄、勿吉、女真、满族等所代表的文化,近代则是赫哲、郭伦春、鄂温克等族所代表的文化。另一类则是以畜牧为主,有的发展为畜牧和农业相结合的经济,从考古文化上观察,则是北方细石器文化的各种类型以及红山文化、富河文化等。从民族上观察,则是匈奴、东胡、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等历史上的民族和近代的蒙古、达斡尔、维吾尔等族,就这两类和众多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总体的本质讲,主流或主体是畜收经济形态.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这是多种经济形态和众多民族在以农业为主体,以汉族为主体的大家庭中长期融合的结果。古代的社会经济形态主要是农业和牧业两大门类.汉文化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主要是农业社会经济形态的反映,是农业社会的文化,它在中国居于先进的主体地位.北方的牧业社会经济形态新形成的北方古代文化,则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文化双向交流相辅相成的过程,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史册。在中国古代北方的匈奴人、突厥人,曾经在草原大漠演出过威武雄壮的话剧,鲜卑、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满族人,都曾问鼎中原,占据中国半壁江山或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这些民族所代表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鲜卑文化,契丹文化、女真文化、蒙古文化、满族文化,这些文化如文学艺术所显示出来的豪迈雄浑、刚健质朴的内容和风格,为汉文化(中原文化)注入了蓬勃的活力,鲜卑文化如此,契丹文化、女真文化也如此,尤其建立了统一王朝的蒙族和满族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全世界汉;文化也丰富、提高和发展了古代北方文化。总之,中国古代北方文化是牧业社会经济政治形态,以至牧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众多的北方渔猎——游牧民族的文化,这些众多的北方民族长期相对稳定地生活在这片北方的广大土地上,文化上形成了许多共性又有各自的传统和特点,对中国乃至全世界文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必须到这些文化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的大舞台去探索,在北方民族发展的时空中去追寻。


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萨满教文化。萨满教文化既是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载体。萨满教文化是北方大文化带的文化现象,曾广泛流传于中国从东北到西北操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蒙古、突厥语族许多古代民族(如匈奴、东胡、突厥、渤海、契丹、女真)和现代民族(如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满、锡伯、朝鲜、蒙古、裕固),萨满教文化在今天仍是古老的北方文化的积淀.就一定意义讲,萨满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尤其是北方文化的源头,一部北方文化史,也可以说是萨满教文化的传承史和演化史。萨满继承着北方文化的遗产,是氏族的、部落的、民族的文化的传承人和体现者。萨满教文化保存的神话,神本和英雄史诗,是北方各族征服自然、创造生活、憧憬未来的历史画卷,体现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大无畏精神。这些大量保存在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赫哲族的“伊玛堪”、达斡尔族的“乌春”和满族的神话里,如满旋的天神阿不凯恩都力的神话,天宫大战的神话.这些既是北方文化的基石,也是部落史、民族史、民族关系的珍贵史料。萨满教的多层天穹观和三界说则是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天道观、宇宙观的主要组成部分。萨满教文化中保存的音乐、舞蹈、原始医学、美术工艺,以及驭火、治水、狩猎、辨星和各种祭祀(血殉血祭遗风、火祭、星祭、柳祭、海祭、熊、蛇祭祀)保留了北方各族世代积累下来的生产生活的经验、智慧和技能,是北方各民族和自然社会斗争的记录,是对苦难的搏斗和抗争,是生命的颂歌,而不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我们研究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因此,汲取掌握、研究和总结萨满教文化,是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只有如此,才能全面认识、理解中国古代北方文化,才能真正写出一部中国古代北方文化史,进而写出一部多元一体博大精深绚丽多采的中国文化史。


世界文化也是沿着多元一体的规律发展的,从起源和发展上看是多元的,但又都是沿着石器、铜器、铁器的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原始文明、奴隶文明、封建文明的社会规律前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们的思维和认识能力,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的发展,这就构成世界文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具有共同规律多元一体发展的格局。把中国古代北方文化放在世界文化中观察,首先看到的是,从黑龙江口,西伯利亚到蒙古高原直至天山,这里从古代便是联接欧美的草原交通大路,也是联结欧亚的大文化带,各种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众多游牧民族在这里驰骋。游收民族最能传播文化,有的也是最能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的草原民族,吸收着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吸收着中亚、欧洲、亚洲其他地区的文化,形成和创造了高层次的文化。如契丹文化,辽(包括西辽)又把契丹文化、中国文化传播到中亚和欧洲。从地区上说赤峰处在这条文化带的大南沿,对草原游牧文化作出了光辉的贡献。文化从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人类的,既是地区和国家的,又是全球的。中国文化在和东北亚地区文化双向交流中,逐步形成以汉文化为核心的包括日本、朝鲜的东北亚文化圈,在东北亚文化圈的形成发展上,中国北方古代文化给朝鲜、日本以很大影响,如高句丽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如契丹文化对朝鲜的影响,便是鲜明的实例。历史要求我们站在世界文化的高度认识、评价、开掘和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文化。


总之,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北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的双向交流中,丰富提高了汉文化,汉文化也丰富提高了北方文化。对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中,要求我们把考古学的、文献学的、民族学的、宗教学的、社会学的、文化人类学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做综合的立体的考察,果如是则中国古代北方文化的研究将大放光采,中国文化的研究也将呈现出一个斑烂璀灿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