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书推荐】《辽史边缘》一部研究赤峰本地辽史的好书

 捉光凑影 2020-03-18

我们此次的好书荐读栏目,给大家推荐的是顾亚丽著,内蒙古出版集团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书籍《辽史边缘》。

热读片段

澶渊之盟

     北宋建国之初,制定的统一方针为先南后北,避免与辽王朝发生正面冲突,集中优势兵力向南推进,因此宋初20余年,宋无事北方,宋、辽得以和平相安。 

    宋灭北汉后,宋、辽双方又起战火。先是公元979年6 月,宋太宗赵光义亲自指挥围攻幽州城,在高粱河被辽援兵击败,宋军被杀万余人,宋太宗仓皇撤退。三年之后,年仅12岁的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宋太宗认为辽朝母寡子弱,国基不稳,正是可乘之机。遂于公元986年分兵三路,再一次出兵抗辽,结果三路军都被辽军所破。宋朝两次发动攻势都遭失败,遂对当时南北双方的国情和实力有了清醒的认识,于是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地区的打算,只在河北平原上与辽方相持。

      在宋朝改攻为守之后,辽对北宋却开始步步紧逼。公元100年(宋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八月,辽准备大举南伐,消息传入宋廷,君臣无不震动,朝堂之上,莫衷一是。宰相寇准主张必须“练帅领,简骁锐,分据要害地以备之。”此时, 边关告急的战报“一夕五至”,宋真宗赵恒也感到形势严峻,遂诏令征调人马,准备“亲征决胜”。

     闰九月初八,萧太后、辽圣宗领兵大举南下。辽军长驱直入,连下宋境河北诸地,很快于十一月二十四日打到澶州城下,直指开封,逼胁宋廷。宋朝文臣武将大多主张迁都金陵或成都暂避其锋芒,只有寇准等少数臣僚主张抵抗,且力主宋真宗御驾亲征,以鼓舞士气。鉴于形势危急,宋真宗同意亲征,由寇准全权负责抗辽战争的军事部署。寇准倚重的将领, 是在历次抗辽斗争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昭和杨嗣等人。针对辽孤军深入、战线过长、后援衔接不力的情况,杨延昭上书给宋真宗,主张趁辽国大兵南下之际,袭取幽、易诸州,但是未被采纳。

     宋真宗虽然答应亲征,但在亲征日期上采纳了毕土安、王继英的意见,把亲征的时间稍往后延。在寇准等人的再三催促之下,宋真宗率大军终于在十一月到达被辽军围困数日的澶州(今河南濮阳)南城,准备驻跸。寇准坚持请真宗前往北城,于是殿前都指挥高琼命卫士推车辇快行。到了浮桥,真宗心中恐惧,又命令车辇停下。高琼见此情景,乃执挝(挝,音“抓”,宋代的一种兵器)筑(打)辇夫背曰:“何不急行,今已至此,尚何疑焉!”实乃说给真宗听。真宗只好乘辇继续前进。到了北城,宋真宗登上北门楼,当黄龙旗插上澶州北城时,宋军皆呼万岁,声闻数里,气势如虹。

       而在辽一方,从一入宋境,便不是那么顺利。《长编》卷五十七、五十八记载,辽西路军一至河东岢岚,就被宋高继勋率 部击败,死亡万余人。东路军在进攻顺安军、北平寨,保州、瀛州时均失利。但因辽军初入宋境时,多地宋军按兵不战,闭城自保,辽军才得以长驱直入,打到澶州城下。辽军刚到澶州,辽先锋萧挞览出来按视地形,中伏弩死去。萧太后极为悲痛, 并辍朝五日,军中士气也大受影响。但辽主秘不发丧,仍以主力围困澶州,并分兵继续南下。辽军此行的目的,原为索要关南故地。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正旺,兵力强劲,辽也感到形势于己不利,孤军深入,犯兵家大忌,遂急于和谈。

      但宋真宗并没有抓住有利战机,一举歼敌。早在闰九月 辽国来信请和时,真宗就心有所许。此时,又接到辽方和谈之 议,就不顾寇准和群臣的反对,派曹利用为议和之使,前往辽 营商议和谈。

    十二月,曹利用到了辽军营寨,由于辽坚持索取关南之 地,而宋坚持地不可归、只许金帛的意见,所以未能谈成。同 月,曹利用再次使辽,行前,真宗指示他岁赂金帛之数,“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曹利用到辽营后几经交涉,最后达成城下之盟,宋朝“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 银一十万两,”宋朝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作为军旅之费。辽国主“愿兄事南朝”(指北宋),宋、辽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承认对方政权的合法地位,并划定国界,世世遵守, 永不渝盟,史称澶渊之盟。历时近四个月的澶州系列战事到此即告结束。此后,宋、辽双方便分别以南朝和北朝称之。

      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宋辽间断断续续长达二十六年的争 战划上了句号。一直到公元1122年(宋徽宗宣和四年),宋辽双方和平相处119年,“两国享无事之福音且百年。”这种和平局面,对于保障中原和北方人民的生活安定,加强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生产,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化干戈为玉帛,关系之融洽,为历 史所少见,仅互派使节一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690个 使团往来于辽宋之间,平均每年6次。公元1031年最多,宋使赴辽9次,辽使来宋7次。”宋、辽双方对使者的人选都很慎重,北宋常派出德高望重的官员或学者,如韩琦、欧阳修、 王安石、苏辙、苏颂、王曾、宋祁、富弼等,他们都受到了辽方朝野的热烈欢迎。辽使中,常以兼通儒家文化的契丹高级官 员为正史,诗书画艺俱佳的汉族儒士为副使,如耶律仁先、萧 维信、刘思瑞、张俭、杜芳、王师儒等。他们肩负着呈递国书、 向帝后问安、贺寿、死后吊祭、协调政务等任务。在双方安排 的活动中,还有探讨交流诗文歌赋、和唱诗词等活动。正如北宋使者、刑部侍郎彭汝砺在诗中所写:“往来道路好歌谣,不问南朝与北朝;但愿千年更万岁,欢娱长祗似今朝。”

     澶渊之盟后,换来双方疆界的稳定,至此宋再无心北伐, 辽也放弃了南下中原的念头,开始致力于本土建设,契丹社 会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辽王朝在立法、施政行事等方 面更加注意模仿宋朝。承天皇太后提高了汉律的地位,汉人 得到了与契丹人相对平等的待遇,在辽朝的境遇有了进一步 的改善。当时的辽上京建于契丹腹地,和中原交往多有不便。为了便于和北宋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交 往,辽圣宗于统和二十五年(公元1007年),在故奚王牙帐地 (今赤峰市宁城县西南大明镇),仿照北宋汴梁城的建制,建成中京城。同时迁来大量汉户,发展当地农业和工商贸易。辽 

帝常驻跸此地,辽中京成为了辽朝中后期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汉民杂居者半。”在东京辽阳府,汉人更多。在汉族与兄弟民族杂居之地,汉语已成为通用语言。

      宋辽榷场贸易也随着南北通好而发展。两国通过榷场贸 易互通有无,不但丰富和满足了两国人民的生产、生活需要 双方政府也因此获得了大宗税收,契丹和汉人在贸易中都得 到了实惠。

      宋辽关系正常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某些波折。公元 1042年,辽对宋提出索取关南十县地的要求,这是后周世宗 留下的历史问题。经反复协商,澶渊之盟划定疆界不变,宋同 意每年向辽增加岁币10万两,绢10万匹,辽答应约束西夏对宋的军事行动。公元1074至公元1076年,蔚、朔、武、应四 州划界中纠纷再起,宋神宗又不顾群臣反对,同意按辽的要求划分界址,宋因此失地七百里。

      长期的忍辱退让使宋朝上下对辽怨恨不已。公元1120 年(宋徽宗宣和二年),北宋派赵良嗣出使金国,与金人订立了海上盟约,希望借金人之手打击辽国。公元1122年,宋大 举北伐,与金夹击辽国,宋朝彻底撕毁了澶渊之盟。不久,辽和北宋均为金朝所灭。(初稿原载于《走进辽王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 年。本文为增改后的二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