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拟音师知多少?解密动画背后的那些“声音”

 人生之初ABC 2020-03-18

自从有了幻灯片,有了电脑之后,电影经历了从默片到有声的过程。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声音对于一部银幕作品来说太重要了!

画面可以为我们呈现一件事情的发生与进行,但是声音却可以促进叙事的发展,烘托出气氛来,往往比画面的表现力量更强。

就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高级音效师白伟民老师在接受环球日报采访时说的那样:听觉是视觉的延伸,生活中如此,影视、动画作品也如此,甚至有时候声音可以制造出视觉画面制造不出来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种体会,当你看国外电影的时候,没有中文翻译你又听不懂时的感觉是十分焦灼与痛苦的,而且你完全融不进故事中。这时候声音就显得尤为关键。

而一部电影里面的声音,除了大家知道的背景音乐,人声对白,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声音。例如开门声,飞鸟声,发电机的声音,拨电话的声音......正是在这些声音的帮助下,才能使观众在观看过程中而将角色行动时候发出的声音与各种环境声视做理所当然的事情。那么这种声音都是怎么来的呢?

《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里面白百合饰演的是一位录音师,除了拿着收音器去收集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外,他们还会用生活中的一些工具模拟自然界中的声音,这类人叫做拟音师。

一把破扇子、一件羽绒背心、一只在90年代价值7.6元的猪皮皮鞋……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在一些人眼中是一堆垃圾,但是在白伟民看来,他们却是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宝贝。

白伟民老师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高级音效师,数十年来共为800余部(集)动画电影、电视动画片做过音效与拟音创作与录制。上世纪七十年代,白伟民老师刚刚进入制片厂工作,他参与的第一部作品是水墨动画《鹬蚌相争》。

据他介绍,自己用来配音的道具已经堆满大半个房间,最特别的是一只90年代花7.6元买的猪皮皮鞋,已经为千部电影电视剧配过部队行军的声音,因为猪皮比牛皮声更沉闷。

除了用生活中的产品当道具外,白伟民还亲自设计并请乐器厂师傅做一种独门道具:一个嵌入了伸缩杆的、细长的金属吹管。

一边吹气,一边拉动伸缩杆,一种可控的、滑稽的声音就产生了,《阿凡提的故事》中很多滑音就是这样来的。

动画片《三个和尚》中的乌鸦叫,则是用两片竹板自制而成的,削成一头窄一头宽,窄的部位用金属片固定,放在嘴边吹所模拟出的;切西瓜的声音也不是真的现场录制下来的,而是用切开一张碟片发出的声音来模拟切西瓜,那清脆声比真实的声音还要相像。

这正是拟音师们高超“魔术”的体现。

不过,动画片《黑猫警长》里那著名的四枪“请看下集”和子弹飞行拐弯的声音,却的的确确是“真枪实弹”里来的!白伟民是用真的枪声加上止血带、藤条,再加上电子合成器混录而成的。

其实拟音师这个职业由来已久,与口技行业相似,在古代是一种仿声艺术,古称相声,亦作象声、象生、口戏。

远古时期是为了生存,寻找吃的,所以用声音或者器物模仿动物的声音,从而诱捕它们。

后来人们温饱得到解决后,会这种技艺的人逐渐减少。

物以稀为贵,加上中国人又特别较真爱琢磨,后来就有人将这种本领练就成一门技艺,当做杂技表演作为谋生的一门技艺。

宋元戏剧中的“犬吠”、“鸡叫”之类的舞台效果,大多是表演口技的人在后台完成的。

是不是经我这么一提突然想起什么,对的就是《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

当时的口技者牛到什么程度,这篇文章可是给表现的淋漓尽致,仅仅是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就能模拟出,犬吠,呓语、儿童啼哭、孩子呜声、儿含乳啼声、夫叱大儿声、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声......

“口戏”在清代最鼎盛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想想这种匠人放在现代那就是一个行走的商业音效库呀!

不过让人惋惜的是“口戏”目前已经几近消亡。一是因为“口戏”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艺,二是“口戏”的许多条件和作用,已为现代技术设备所代替。

不少人认为拟音师这个职业也会逐渐消失,其实很多音效大神都表示,除了用音效库里的声音和混合声音外,他们还会用一些简单器材模拟声音,因为他们觉得越是简单的东西制造出来的声音,越有生命感,富有感染力,是机器混音做不到的。

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社会在进步,我们也不能退步,科技再强大也需要借助人类的大脑和手,你觉得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