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写文章主要是出于中医爱好,为了个人发泄,其次就是给我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没有做中医科普的本事和义务,有病就去看医生,不提供任何咨询与治疗意见。另外,本人脾气古怪,一言不合即拉黑。 赵医生大学时代,非常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张锡纯先生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不知翻了多少遍,所以对里面提到的人物和书籍也十分感兴趣。 其中里面就有一封刘惠民先生的来信,刘先生是山东中医学院的首任院长,名老中医。有一次毛主席来青岛,得了重感冒,中央保健医和苏联专家医治后疗效不明显。当时的山东省委书记舒同极力推荐刘先生,刘先生给主席诊脉,用了两副几毛钱的中药就搞定了,主席很很高兴。 我去图书馆,寻找刘先生的书籍。最后找到《刘惠民医案》这本书,读了两遍,对里面记载的一首方子印象十分深刻,是治疗腹泻的。 【处方】苹果1~2个,烤熟,去皮,蘸红糖少许食之。 【服法】每次可服1~2个,每日两次。 【作用】涩肠止泻。 【适应症】慢性肠炎,过敏结肠,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腹泻,大便稀溏诸症。 这个方子经过我临床验证,的确有非常可靠的疗效。 我们现在吃的苹果,是清朝末年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品种,最早开始在山东烟台种植。其实中国古代一直有一种本土的苹果品种,叫做“奈”或者“林檎”,和现代广泛食用的苹果是同科同属。《本草纲目》中在果部是没有苹果的,只有“奈”,也称之为“林檎”,这是中国古代苹果的名称,并且明确记载它有止泻的功效。这也影响了东亚一些汉字文化圈国家,比如日语中“林檎”就是苹果的意思。 但是,很可惜,中国原本土生土长的苹果品种虽然气味香浓,药效好,营养价值高,但是因为个头小,逐渐被人们冷落。上世纪七十年代,就没有人载种,现在已经绝迹了,无法找到。 中国土生苹果的命运,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命运,中医的命运,虽然个头不大,但是有其独特的价值与内涵。只有在包容的社会中,才得以流传下来,发挥其独特价值,而不至于灭绝。 扫一扫关注我,带你走进中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