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晴雯之死、秦可卿之死,宝玉表现大不同,暴露曹雪芹真心

 自石湾泿花飞舞 2020-03-19

红楼梦:晴雯之死、秦可卿之死,宝玉表现大不同,暴露曹雪芹真心

《红楼梦》的问世,将中国文学推上了一个新高度,对其的溢美之词自不必讲。但《红楼梦》毕竟是封建社会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法避免时代的局限,更不可能天然生出科学的认知。我们今天的人们,在欣赏这部旷世奇书时,在徜徉于曹雪芹鬼斧神工之文学、艺术、美学的叹为观止享受时,也要看到《红楼梦》还是有一些消极的、负面的、被我们今天的人们称之为糟粕的东西。比如本篇要写的主题,就是曹雪芹的宿命论思想。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他给出了一个总的社会背景基调,就是他说那是一个末世社会,已经“地陷东南”了。这是他对那个社会彻底失望后给出的判断。既然是一个没有任何希望的末世,陈胜吴广会说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刘邦、朱元璋们会拉起一支队伍换了日月。而曹雪芹的成长背景能教给他的,就是拿起一支笔来,这支笔下,有讨伐檄文,比如贾宝玉的《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都是,但更多的,是他找不到解决问题途径后的苦闷和无奈。这样的情绪最后转化为逃避的态度和宿命的解释。

许多现实的问题,曹雪芹找不到解决的办法,于是他将此归于命运。小说里有很多处,都能发现他这种宿命论的思想。

红楼梦:晴雯之死、秦可卿之死,宝玉表现大不同,暴露曹雪芹真心

一、宝玉、黛玉这对男女主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宝黛爱情作为《红楼梦》的一条重要的主线。其实无论是贾宝玉还是林黛玉,两个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大部分情绪都是消极的。

贾宝玉认为天已经烂透了,没法补,所以他本能地拒绝去用心仕途经济,这样的拒绝,当然可以理解为回避承担社会和家族责任。就这么在大观园过一天算一天,哪天过不下去了,化灰化烟,得一场姐姐妹妹们的眼泪。这一生就算是圆满了。这是贾宝玉的理想,何尝不是曹雪芹的理想呢?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如果曹雪芹真的将怡红作为终极理想,他为什么一开篇就写本该补天却不得补天的那个顽石呢?因为不得补天,这块石头还日日发牢骚的自怨自艾,不得已才转而下世去享受人生富贵了。这说的就是贾宝玉呀。怡红就是退而求其次的不得已的选择。你看贾宝玉他在怡红过程中,看上去心满意足,实际上呢?动不动就陷入思考,动不动就落泪,背后的情绪都是悲的。这样的矛盾和纠结贯穿小说始终,为啥不找出路呢?因为无论是贾宝玉,还是背后的曹雪芹,认为这就是宿命。

红楼梦:晴雯之死、秦可卿之死,宝玉表现大不同,暴露曹雪芹真心

林黛玉也一样,当金玉良缘的巨大压力袭来,她知道她和宝玉的姻缘前途渺茫,原本“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的眼泪,到了宝玉送帕之后,索性她也不哭了,对宝钗一向酸溜溜,竟然也不吃醋了,反正宝玉对她的感情已经很确定了,视她为唯一知己,这就够了,活在当下。她一肚子的学问,她对贾府快速的败落看得很清楚,可是她除了进行自己的精神建设,对于所有的外在,差不多持不闻不问的态度。在这一点上,她不如秦可卿、探春、王熙凤那样至少是努力的,甚至也不如宝钗,至少宝钗也是想有些作为的。而黛玉和宝玉一样,除了内心深刻的痛苦,体现在外的,反而豁达了很多,自身之外没有任何的作为,甚至,连囿于书斋的理论建设也不做。

在宿命这个观念上,黛玉和宝玉也是完全一致的。

二、穷通皆有定

探春判曲《分骨肉》,有“自古穷通皆有定”这样的论调。意思就是自古穷苦和通达都有一定的定数,不是人力可以决定的。这就太消极了。

曹雪芹他一边反对他深恶的正统和主流,他一面却说人的努力没有用。我们今天的人们常常感动于一些人物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感动于很多人的积极行动只为唤醒人们的意识。而《红楼梦》最缺的恰恰的这样的勇气和担当。曹雪芹是文人,他的出身背景和成长历程,固化了他某一方面的认知,他对社会运行发展的思考,很多的地方有的形而上学的表现。

红楼梦:晴雯之死、秦可卿之死,宝玉表现大不同,暴露曹雪芹真心

三、曹雪芹骨子里的等级观

曹雪芹一边批判以王夫人为代表的生杀予夺者的冷酷,对金钏、晴雯等美丽生命,可以如秋风扫落叶般的没有人情味。而贾宝玉的很多语言和行为貌似主张人人是平等的。乍看上去,曹雪芹似乎他是反阶级的,看上去他是认为金钏晴雯等的生命和黛玉宝钗无异的。实际上,他为金陵十二钗分正册、副册、又副册等册籍。本身就是阶级的体现,正册中,你可以说林黛玉、薛宝钗、探春、凤姐等是出类拔萃的,那么还是一个孩童的巧姐呢?二木头迎春呢?她们是比宝琴强?还是比晴雯好?

贾宝玉号称绛洞花王、怡红公子,他怡红的心是很真诚的,他可以亲自伺候平儿梳妆,鸳鸯给他甩脸子他一点儿也不生气,他多次替小丫头们背锅。可是,他也可以耍公子哥脾气,一言不合就把茜雪撵出去,一脚将袭人踹翻在地。

在他的潜意识里,这些个奴才就是奴才,她们再好,对她们的重视也是有限的。晴雯死了,宝玉固然是悲痛不已,可是,一篇风雅的《芙蓉女儿诔》,他这个贵公子竟然为一个奴才做祭,首先就把自己感动了,甚至还可以和林妹妹推敲一番遣词造句。别说是黛玉死了,十二钗正册任何一个人死了,宝玉都不会有心情探讨这种事,比如秦可卿,听到她的死讯,宝玉一口鲜血吐出。黛玉死了,他万念俱灰,出家为僧。他会沉默,由此,宝玉的怡红绝对是分阶级层次的。

红楼梦:晴雯之死、秦可卿之死,宝玉表现大不同,暴露曹雪芹真心

这些,都是曹雪芹宿命论的体现,既悲观又消极。《红楼梦》是不完美的,读者也几乎不愿意批评它的,只是,我们读一部伟大的著作,在发现了它的些许问题时,也不必为其藏之掩之,因为,瑕,并不掩瑜!


参考原著:甲戌、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红楼梦》

图片来源:清 孙温《绘全本<红楼梦>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