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湖,为何在清代没有避讳改名?网友:看看这条河的名字

 渐华 2020-03-19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当年清代书法家铁保和诗人刘凤诰在小沧浪亭上饮酒对弈,刘凤诰一时兴起,随口吟出这两句诗,铁保挥毫题字,于是成了历代题咏大明湖的佳句中最著名的一句。

正如诗中所言,大明湖作为泉城济南三大名胜之一,风光秀丽、美不胜收。大明湖之所以盛名远播、历久弥新,除了其自然风景怡人,更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古往今来四方名士皆钟爱大明湖,在这里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痕迹。

大明湖,为何在清代没有避讳改名?网友:看看这条河的名字

'大明湖'之名,源起于何时?

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大明湖之名始见于何时,为什么叫'大明'湖?要想十分明晰地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1400多年前问世的《水经注》一书谈起。

《水经注》是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杰作。全书共40卷,记载了1253条水道,并且以此为纲,详细地记述了每条河道的源头、流经的山川、湖泊和城邑。

同时还记述了相关的历史人物、事件,以及传说、物产、水利设施等等内容。

郦道元在年轻时曾随其父、青州刺史郦范年到过济南,出于习惯,他留心考察过济南的山水风光。随后在《水经注》中,对当时的济南水道作了极为生动、真实的描述:

大明湖,为何在清代没有避讳改名?网友:看看这条河的名字

'其水(指泺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文中所指大明湖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而现今大明湖一带水域则名'历水陂'。

另有史料记载,那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也就是说大明湖、五龙潭和北园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

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隋唐时它既名'莲子湖',又名'历水陂'。宋代时又有'西湖'之称。

而与今日相重合的'大明湖'称谓,最早是出现在金代诗人元好问的《济南行记》中。

大明湖,为何在清代没有避讳改名?网友:看看这条河的名字

'大明湖'之名,为何在清朝时没有因避讳而改掉?

清代顺治年间开始,朝廷大兴文字狱,那么为何'大明湖'这个名字可以安然无恙呢?其实这个事情有答案,那就是清朝的文字狱是'对人不对物'的。不过还有几个有趣的解释,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种说法是:黄河在清咸丰五年(1855年)有一次大改道,之前自南宋一直是从河南开封兰阳(今兰考县)附近向东南夺淮河入黄海的。

而现今自河南济源市到济南市一段的黄河其实便是古济水。重点是,在此之前,山东段的济水叫做'大清河'。

瞧见了没,大明湖的水主要自趵突泉流进,然后再汇集到北水门向北经洛口汇入'大清河'。

大明湖,为何在清代没有避讳改名?网友:看看这条河的名字

第二种说法:大明湖的牌楼和旁边的石碑上,可以看到'明'字的'日月',写成了'目月'。

不过立马有网友指出,'眀'和'朙'可不是通假字!书法上却有这两种写法,而古人所写的现存于世的各种字迹中'眀'的出现频率非常的高。

不仅明朝当时这么写,更远的唐宋也是这么写的。现代人练书法学的最多的欧阳询的楷体书法,明都是写成'眀'。站在简体字的立场上说,'眀'和'朙'最多算异体字。

其实,大清皇帝还是能分得清什么是'含沙射影',什么是'本就如此'的。要不然,康熙的宠臣明珠,就该有麻烦了。

读者们,关于大明湖,大家有怎样的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